前言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對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災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克時艱,以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開展了我國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範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鬥爭,奪取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創造了災後恢復重建的中國奇跡,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第一部分 曠世巨災 破壞慘重

第一單元 汶川爆發特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我國四川省汶川縣(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發生芮氏8.0級特大地震,最大烈度達到11度,涉及四川、甘肅、陜西等10個省區市417個縣市區、4667個鄉(鎮)、48810個村莊。災區總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其中極重災區、重災區面積13萬平方公里。

第二單元 地震災難空前慘烈

這場歷史罕見的特大地震造成4625萬多人受災,其中374643人受傷,87149人遇難,需要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1510萬人。城鄉居民住房大量被毀,基礎設施慘遭重創,公共設施損毀嚴重,文化遺産損失慘重,生態環境破壞慘烈,直接經濟損失達7717.7億元,給災區人民生命財産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難以估計的重大損失。
第二部分:萬眾一心 抗震救災

第一單元:各路大軍搶險救災

黨中央一聲令下,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民兵預備役人員、公安民警、醫療衛生人員、新聞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設者和志願者等救援大軍,快速反應,迅速行動,從四面八方奔赴災區,火速展開緊急大救援,爭分奪秒搶救生命,不惜一切代價解救被困群眾,竭盡全力救治傷員,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救援大軍冒著余震頻發、山體滑坡的危險,置生死於度外,在峽谷密林中開闢通道,在崇山峻嶺間搶修線路,迅速恢復交通、電力、通信,構築了一條條災區人民的生命線。

第二單元:八方支援共克時艱

面對災難,全國各地各部門迅速行動、密切協作,全力以赴為抗震救災提供有力支持,充分彰顯了全國一盤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社會各界、港澳同胞和台灣同胞情係災區、愛心迸發,突出體現了祖國大家庭患難與共的民族溫暖。海外華僑華人捐款捐物、奉獻愛心,真切表達了華夏兒女血濃于水的骨肉深情。國際社會以各種方式向中國人民表達真誠同情,為中國的抗震救災提供了寶貴支持。

第三單元:科學安置受害群眾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社會各界的無私援助和大力支持下,災區黨委政府採取“就地、就近、分散”的安置方針,確保災區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臨時住處,災區沒有出現流民、沒有出現饑荒、沒有出現瘟疫、沒有出現社會動蕩。災區人民從廢墟上頑強地站立起來,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在最短時間內科學安置受災群眾、恢復生産生活的奇跡。
第三部分 科學重建 創造奇跡

第一單元 總攬全局 統籌部署

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全局、科學決策,按照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科學重建的原則,制定了災後恢復重建的總體規劃,明確了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始終堅持依法重建、廉潔重建,為高水平高質量開展災後恢復重建提供了根本保證。經過三年的頑強拼搏,取得了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輝煌成就,形成了在黨的領導和政府的主導下,自力更生、多方援助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科學禦災模式,創造了世界災後重建史上的偉大奇跡。

第二單元 自力更生 重建家園

災區黨委政府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堅持把統籌謀劃、科學規劃作為首要前提,堅持把探索創新、破解難題作為關鍵手段,堅持把自力更生、感恩奮進作為決定力量,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管理,多渠道自籌重建資金1.3萬多億元,竭力開展生産自救和恢復重建,用勤勞和智慧加快建設美好新家園,走出了一條又好又快推進災後恢復重建的路子。

第三單元 舉國之力 對口援建

為加快災區恢復重建,黨中央統一部署,按照“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原則,創造性地建立對口支援機制。堅持把對口援建、多方參與作為重要力量,匯聚了推進災後恢復重建的強大合力。對口援建省市顧全大局、勇挑重擔,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為災區恢復重建作出了巨大貢獻。社會各界、港澳同胞和台灣同胞及海外華僑華人紛紛伸出援手,以實際行動支持災區建設。

第四單元 人為本 民生優先

災後恢復重建堅持把以人為本、民生優先作為核心理念,切實解決與災區群眾生活生産密切相關的基本問題,著力推進城鄉住房尤其是農房重建,加快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重建。短短三年,四川重建和維修城鄉居民住房540多萬戶,重建和修複學校8283所、醫療衛生機構2292個,原址和異地重建城鎮38座,實現了“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目標。重建後的災區,民生事業得到跨越提升,最漂亮的是農房,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

第五單元 化危為機再生跨越

災後恢復重建是關係災區發展振興的百年大計。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化危為機、發展起跳作為基本取向,堅持恢復功能與發展提高相結合,堅持産業重建與轉變發展方式相結合,堅持物質家園與精神家園建設相結合,堅持生態修復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災區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性改善,産業發展實現再生性跨越,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創造了災區重建和經濟發展的雙奇跡。

第六單元 向人民交一本明白帳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對口支援省市與受災地建立了監督檢查工作的銜接機制,探索了異地建設、異地管理、異地監督的新模式,保證援建監督工作無縫對接,不出現斷層。 感恩奮進。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涌泉之恩永世相報。災區人民把千言萬語凝聚成了一句話:感恩奮進!
第四部分:偉大精神 時代豐碑
 

第一單元:英雄壯歌 民族驕傲

驚天動地、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鬥爭,形成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涌現了一大批可歌可泣、光耀史冊的時代英模,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對黨忠誠、心繫人民的高尚情懷,不畏艱險、勇於犧牲的英雄氣概,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頑強鬥志,眾志成城、團結奮鬥的協作精神,鑄就了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新的豐碑。

第二單元:不竭動力 激勵前行

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蘊涵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充分展示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和非凡的執政能力,展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政治優勢,展示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集中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必將成為激勵我們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
尾廳

    這是一個主題寫意廳,主題為“放飛希望”。佇立在我們眼前的是一顆巨大的生命之樹,環繞生命之樹的是大型主題油畫《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生動描繪了如今北川、青川、汶川、漢旺、映秀和吉娜羌寨的美好風光。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如今災區的一切,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的幫助與支持。

結束語

     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偉大勝利,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雄氣概,譜寫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團結奮鬥的英雄凱歌,奏響了共産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人民軍隊好的時代主旋律。實踐再次證明,中華民族歷經曲折而愈挫愈勇,飽受磨難而自強不息,穿越災難而戰無不勝,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高度的凝聚力、頑強的戰鬥力。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萬眾一心、開拓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論抗震救災精神

(一)、災難砥礪我們不屈不撓追逐中國夢

多難興邦。面對災難,我們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同心同德、自強自信、科學高效、人民至上,再次展開了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鬥爭,再次創造了抗擊災難的中國奇跡,再次奏響了砥礪奮進的雄渾交響。事實又一次證明:任何艱難困苦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任何大災大難都阻擋不了中國人民追逐中國夢的前進步伐。

閱讀全文 >>

(二)、眾志成城 凝聚中國力量

地震可以摧墻毀屋,但震不垮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堅強人民;災難可以奪走親人生命,但割不斷血濃于水、守望相助的同胞深情。

閱讀全文 >>

(三)、穿越災難 砥礪奮進

從蘆山回望玉樹,回望汶川,那舉國動員的生死營救,那生命至上的國家理念,那萬眾一心的民族精神,那百折不撓的堅韌品格,定格為無數震撼心靈的畫面。擁有這些堅實的內核,中華民族歷經苦難而又生生不息。

閱讀全文 >>

(四)、同心同德共鑄中國精神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人民同心同德、協力奮戰,一定能夠戰勝災害、重建家園,讓災區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同心同德,是中華民族思想統一、信念一致、戮力同心、奪取勝利的精神特質和優良傳統。每當遇到災難,這種民族大德就猶如奔騰的江河,煥發出震天撼地的精神力量。同心才能同力,同德才能同道。蘆山抗震救災的事實再次證明:只要同心同德,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閱讀全文 >>
大數據解讀
《從汶川到雅安 在傷痛中前行》
《災區民眾第一時間展開自救》

主辦:中國網絡電視臺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