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 :2014年02月14日 15: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2013年元宵,“燈籠俞”向記者展示他做的燈籠。 邵思翊 攝
中新網杭州2月14日電 (見習記者 邵思翊)2014年馬年元宵,被稱為“燈籠之鄉”的浙江杭州西興街道老街上挂著1200盞大紅手工燈籠,産自本地年過古稀的蔡師傅之手。作為退休愛好學習製作燈籠的他,算是目前西興僅存的燈籠匠。隨著最後一位手工燈籠製作傳承人的去世,這項被列為浙江非遺技藝現在已沒有傳承人。
宋朝時期,杭州西興手工竹燈名震中華,南宋宮廷所用的燈籠幾乎均出自西興人之手。西興的手工燈籠造型傳統、程序嚴謹、工藝考究,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在西興馬湖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一點關於製作燈籠的手藝。有村民告訴記者,從編燈籠骨架到糊燈籠紙,各個工序都有不同分工。每戶人家的婦女都會編織燈籠骨架,即便是嫁進村的外來媳婦也會一點;而糊燈籠紙則是男人的工作。在過去,西興有20多位手藝精細的燈籠師傅。
隨著燈籠逐漸退出現代生活,燈籠匠這個行業也日益萎縮。
2013年元宵節,記者曾到馬湖村,體驗“燈籠之鄉”最後一位手工燈籠製作傳承人俞梧泉的元宵生活。糊燈籠、剪紙、作畫、做燈架底座,一系列的工藝,他都能一人完成。
這位人稱“燈籠俞”的燈籠大師曾告訴記者,以他69年製作經驗來看,糊燈籠是門技術,學上一段時間就能掌握,但剪紙和畫畫卻要靠自己摸索,必須用心才能做出好燈籠。
2013年年末,隨著俞梧泉的去世,這門手藝也幾近失傳。西興文化廣播站的文化員毛樂平介紹,目前浙江非遺項目西興燈籠尚未找到新的傳承人,會做燈籠的也僅有馬湖村的蔡雪安,但手藝不及“燈籠俞”。
與“燈籠俞”畢生以做燈籠為業不同,71歲的蔡雪安是半路出家,全憑興趣。他告訴記者,過去西興街上有7家較大的燈籠店,而今都不復存在。為了不讓西興燈籠這門手藝失傳,他便在退休後學起了燈籠製作。
“都是有空閒才做,現在光做燈籠很難維生。願意做是因為起碼不能讓這門手藝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失傳。”蔡雪安説,今年他便接棒“燈籠俞”,包了西興老街上年年要挂的1200盞燈籠,協助他的,是其女婿王建國。
為了減輕岳父的負擔,出生於西興燈籠世家的王建國學起了幼時不願碰的燈籠製作技藝。同樣希望保護傳統技藝的王建國則更有想法,在他看來,燈籠製作必須與時俱進,例如過去剪紙等工藝已可被電腦所代替,如何與市場更貼近,才是長久留存的最重要辦法。
隨著經濟的發展,浙江農村地區也涌入了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者,馬湖村也不例外,村裏不時能遇上操著不同口音的外鄉人,面對記者關於“燈籠之鄉”相關情況的詢問,他們顯得很茫然,擺手説著不知道。
“沒有本地人和我説過這裡做燈籠,我不知道這裡以前是燈籠之鄉,反正我從沒有在這裡看到過有人挂過。”一位懷抱著孩子的女士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