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 :2014年01月21日 16: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中新北京網1月20日電(董海霞)海淀區西北旺鎮日前被北京市文化局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心授予北京市2013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貢獻獎榮譽稱號。這是海淀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街鎮級單位。
西北旺鎮轄區面積65.3平方千米,轄10個社區、16個自然村:民間文藝團體50余個,共普查非遺項目10余個,被海淀區和北京市確認的共3個,高蹺秧歌和少林五虎棍為市級文化遺産項目,屯佃中幡為區級非遺項目。
西北旺鎮對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且處於瀕危狀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品種、項目和傳人,優先搶救保護。目前,西北旺鎮對這些非遺項目,從經濟和精神上給予了實實在在的資助和支持,保護經費已納入財政預算,用於傳承和保護,鼓勵其帶徒弟傳藝,使他們能安心從事技藝的傳授和學習
據史料記載,西北旺村幼童少林五虎棍會成立於光緒24年,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五虎棍是以拜師學藝言傳身教的傳承形式進行的,它有健全的組織機構,有藝術顧問、教練、化裝師等管理人員。1926年復會之前無任何文字記載,通過老藝人的回憶是由崔三老藝人傳承下來的。1976年再次復會已到了第七代,經過魏振明、方書明、魏金城、朱錦山等人的集體傳承,現已發展到了第十五代。
西北旺少林五虎棍是深受百姓喜愛的民間傳統表演藝術。它既可登臺演出也可走街串巷,幾十年來曾參加過開國大典演出、太舟塢藥王廟廟會、皂甲屯三義廟廟會等多種廟會活動,是老百姓逢年過節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大餐。
西北旺鎮屯佃中幡會始創于乾隆五十五年(1731),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屯佃中幡會是一個傳統的民間藝術。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都要進行中幡、五虎棍、音樂會等表演,主要是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天下太平、人間和睦、五穀豐登。
中幡表演是一項寓娛樂和健身於一體的民間傳統活動,需要演員們良好的精神面貌及臂力、反應能力。每個隊員還有自己的拿手套路。這種形式多樣、險象環生、扣人心弦的獨特風格表演,常引起不同層次的觀眾共鳴,因此在不同時期均能得到人們的稱讚。2006年6月10日正式被海淀區文化委員會編入中國。海淀文化遺産一書。
西北旺高蹺秧歌全稱“西北旺萬壽無疆萬壽秧歌一堂”,成立於清朝嘉慶六年(1801),是一堂擁有200多年曆史。之更名為現在的會名,源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慈禧太后的一次禦覽,並由於其優秀的蹺技和富有創意的秧歌唱曲獲得慈禧太后的認可。後賞賜金底青龍大旗一面等。御賜的龍旗至今仍保存完好,至此西北旺的高蹺秧歌會被慈禧太后禦封為“皇會”並從此更名為現在的會名。
受封皇會以後,高蹺秧歌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200多年曆史的積澱使西北旺的高蹺秧歌無論是在表演技法上還是唱腔曲調上都獨具特色,也為這項民間傳統文化活動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高蹺秧歌的傳承,是群體性的,以家族、親族為主要方。200多年來,每一代演員對高蹺技藝和秧歌唱曲的學習都是由老都管口傳心授。因為沒有準確的記載,高蹺秧歌的傳承譜係只能追溯到光緒二十四年受封皇會的那一代。每隔十至二十年,老都管就會組織一群年紀相倣的孩童,學習高蹺技藝。賜封皇會以前的傳承情況由於其年代久遠,無法梳理。目前高蹺秧歌會譜的記錄,是從受到慈禧賜封的那一代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