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中國網絡展覽館 > 新聞資訊

品品“非遺”新丁裏的“溫州味”


發佈時間 :2014年01月14日 17: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溫州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迎火鼎:是洞頭縣民間一項傳統民俗活動。火鼎由一個四腳鐵架子和一口大鐵鍋組成。 圖片來自洞頭新聞網

迎火鼎:是洞頭縣民間一項傳統民俗活動。火鼎由一個四腳鐵架子和一口大鐵鍋組成。 圖片來自洞頭新聞網

永嘉十字繡:傳承人陳亦平作品《四大美女圖》。資料圖片

永嘉十字繡:傳承人陳亦平作品《四大美女圖》。資料圖片

茗岙牛市:農曆八月十三,永嘉茗岙周邊鄉鎮的村民把自家的黃牛、水牛牽到這裡進行交易。當地男女老少還裝扮成才子、佳人、將軍、小兵模樣,在大街小巷遊行,慶祝豐年,同時請來戲班唱戲。資料圖片

茗岙牛市:農曆八月十三,永嘉茗岙周邊鄉鎮的村民把自家的黃牛、水牛牽到這裡進行交易。當地男女老少還裝扮成才子、佳人、將軍、小兵模樣,在大街小巷遊行,慶祝豐年,同時請來戲班唱戲。資料圖片

永嘉武術節:源於祭祀和紀念武林高手、軍事將領活動,與社戲密切相關,至今已有900多年曆史。大致可分農曆二月廿二的楓林武術節、農曆二月十五的上塘殿廟會武術表演和農曆正月二十的甌渠武術節。資料圖片

永嘉武術節:源於祭祀和紀念武林高手、軍事將領活動,與社戲密切相關,至今已有900多年曆史。大致可分農曆二月廿二的楓林武術節、農曆二月十五的上塘殿廟會武術表演和農曆正月二十的甌渠武術節。資料圖片

市政府前天公佈了第七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技藝等10個類目共76個項目。名錄中,有許多名詞你可能很陌生,如“三粉”、“迎火鼎”,它們是用來做什麼的?當然也有不少你熟悉的,像“十字繡”、“永嘉麥餅”等,它們為什麼會入選?還有一些也許是你想了解的,比如礬礦號子是怎麼唱的?溫州話吟誦的詩詞好聽麼?翻開非遺名錄,讓我們細品其中的溫州味。

你所熟悉的:“十字繡”在永嘉有百年曆史

一些市民疑惑:“十字繡”不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手工嗎?它為什麼能入選市級非遺名錄?

永嘉縣非遺保護中心有關負責人説,舊時永嘉家家有繡娘,女孩子很小就學繡活。傳統的永嘉十字繡叫“挑花”,最早都是用自家紡織出的棉布,質地柔軟,圖案也是繡娘設計的,獨具匠心。在楠溪流域,女兒出嫁時,母親都會為女兒繡一床寓意吉祥的被面。

“我們永嘉十字繡和現在年輕人流行的十字繡繡法是一樣的,但是工具、難度可就完全不一樣了。”有著40多年十字繡技藝經驗的永嘉婦女陳亦平介紹,年輕人玩的十字繡是由電腦設計圖樣的,用的是粗的平頭針,布是有格子的。可永嘉傳統的十字繡用的是尖細的刺繡針、普通白棉布,沒有繡圖草稿,直接在布上繡。

“我們的繡活是祖傳的,聽老人們説起碼有幾百年曆史了。永嘉上塘一帶的農家婦女一般都會這個手藝,主要是繡鞋墊、床單、桌毯的花邊,樣式由自己設計。我12歲就開始學,後來永嘉這兒有一家花邊廠,我為工廠繡床單,床單都是出口的。”她説,現在她用這手藝繡大型作品,幾個月或一年出一幅大的繡品,經常作為文化展品在各地巡迴展出。

你再也聽不到的:礬礦號子成了無詞的絕唱

蒼南礬山具有悠久的礦山井巷作業歷史,礬礦的開採和提煉始於明初洪武年間。礬礦號子,俗稱“號歌”,又稱“哼歌”,是礦工在勞作時隨力發出的“嗨啰,喲呵,喲啰”的長談律音,號歌一唱一和,時而力小聲弱,時而力大聲強,激昂高亢。它隨礦山井巷作業的興起而産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以唱一個嗎?”當記者問75歲的礬礦老礦工朱為國時,他直接回答“沒法唱”。“我們以前在礬礦要鑽洞放爆破炸藥,一組3人用鐵錘砸鋼釘鑽洞,砸一錘喊一嗓子,號子沒有歌詞也沒有固定旋律,主要是用來統一步調。所以必須2個人以上才能唱,還得掄上錘,有氣力的年輕人唱出來更好聽,所以我現在唱不了。”據他回憶,“那時,大家都喊號子的時候,可真好聽。大概1956年以後,採礦都是機械化作業了,號子也就不再喊了,所以此後的工人都不會了,和我一樣年紀的工人不少都已過世,會唱號子的只剩下了幾十人。”

你可以學的:像古人一樣用溫州話來吟誦

吟誦,就是古代所謂的“讀”,是漢詩文傳統的唯一的誦讀方式。在古代吟誦都是方言吟誦,根據漢字的平長仄短的規律來念,一般吟誦是拖長腔的,所謂曼聲長吟。溫州話稱為甌語,本身屬於吳語南部方言的代表,完整保留漢語四聲八調的特徵,有“古漢語的活化石”之美譽。因此用溫州話來吟唱詩詞(主要指唐宋以來的格律詩),在平仄的掌控上,押韻的諧調上更臻美滿,尤其是仄聲中“入聲”的誦讀特質,更凸顯出誦讀的韻味。

“我小時候上學,老師讀詩還是用溫州話的,不過當時並不知道這竟是一門藝術。”溫州甌韻詩詞吟誦社社長徐素蓉説,溫州話保留了大量的中古音,用溫州話作詩填詞,押韻要比普通話更接近古音。所以唐宋詩詞非常適合用溫州話吟誦。

徐素蓉説,學溫州吟誦,溫州人有優勢,更容易入門,但是由於一首詩詞有多種吟誦方法,所以必須要經過系統的學習。會傳統吟誦的老先生,我市原有20多人,年齡多在70歲以上,近幾年不少老人相繼辭世。而年輕人對這個感興趣的不多,目前社團裏只有70多人,他們曾嘗試在中小學校推廣溫州吟誦,但面臨師資缺乏的困難。

你喜歡吃的:都有50年以上的傳承史

在該批非遺項目傳統技藝類別中,有19個項目都是有關美食的技藝。永高魚餅、順溪黃年糕、九層糕、永嘉麥餅、溫州膠凍等傳統小吃的製作技藝怎麼都入選了非遺呢?

市非遺保護中心有關負責人説,傳統飲食技藝也是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非遺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一是傳承歷史在50年以上;二是具有民俗價值,有獨特性;三是屬於手工技藝。

一些美食的技藝歷經幾代人的傳承而得以不斷發揚。平陽順溪鎮的黃年糕,明洪武年間開始流傳,代代相傳,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作為傳承人之一的陳明棟一家,製作黃年糕的歷史可追溯5代100多年。

還有一些技藝,你的長輩也算得上是傳承人之一。像九層糕,在龍灣區永興一帶,許多老人都會做;樂清海産品的腌制和糟制技藝,像魚生、腌蝦蟣、腌海蜇等,很多家庭婦女都擅長。

你可能不知道的:“三粉”是用於人像製作的,“伯溫家宴”菜式是固定的

“三粉”:

“三粉”因製作工藝需三次上粉才能完成而得名,它主要用於宗教、神話人像的製作。先用紙張在模具上拓模出紙人,曬乾後,再以一種幹水粉為主要原料調製成的粉漿上粉。上粉、曬乾,重復三次,然後進行上彩、開臉、蓋光(面)等的具體步驟,製作講究,工序繁雜。

三粉主要流傳于蒼南縣境內,源於明清時期的紙扎藝術,主要用於社火、宮廟巡遊、道教佛教法事等場合,近年來,三粉也被用來製作抬閣等藝術裝飾,富有鄉土氣息,具有獨特的蒼南地域風格。

“迎火鼎”:

迎火鼎活動始於清光緒末年,自福建傳入洞頭,最早開始於洞頭東沙村媽祖宮文化活動,已流傳了300多年。在漁鄉,人們在媽祖宮祭拜過海神媽祖神像後,引來火種,點燃“火鼎”(即大鐵鍋)。“火鼎”放在裝飾著紅繡布的架子上,由人們扛抬著遊行踩街,隊伍一路行進接受各家各戶的參拜。每到一處或一戶人家,該處(戶)當事人要燃香禮拜,放鞭炮歡迎,送上紅包,然後用鐵鉗子從鍋中夾出一塊燃燒著的火紅木柴,放在盆子上,並將盆子置於廳中央,以示新年日子“火樣紅,家業旺”,同時為火鍋添幾根木柴,意為“加財生火”(“柴”與“財”諧音)。

“伯溫家宴”:

伯溫家宴,原指劉伯溫後裔匯聚在“欽建誠意伯廟”(國家文保單位)例行“太公祭”(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即為春秋兩祭)後而設的家族筵席宴會,已流傳數百年,菜肴樣式較固定。該宴席的菜譜多源自劉伯溫《多能鄙事》中提及的菜肴以及南田當地傳統的風味小吃,一般一桌設14或15道菜肴,冷盤熱菜搭配、葷素結合。

【冷盤】醉生薑;山蕨菜;香菇;泥鰍幹;楊梅;小西紅柿;五穀豐登(番薯、玉米、花生、黃豆、芋頭)

【熱菜】文成粉絲;伯溫瓦缸豬腳;南田溪蝦;六月竹筍;伯溫貢兔;國師魚;芋子;外婆蒲瓜幹;三元及第(散粉餃);田螺;農家豆腐;清風絲(大青葉);

【主食】南田紅米飯

【點心】燒餅

【 酒 】伯溫米仁酒;紅曲酒

熱詞: 非遺 溫州 責任編輯:董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