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 :2014年01月10日 16: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貴陽日報 | 手機看視頻
來自田間地頭的苗家姑娘表演的《苗族蘆笙舞》
在2013年6月8日的“文化遺産日”活動中,苗族姑娘現場展示蠟染手工藝品。
抓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申報、開展田野調查、編輯出版《尋城跡》等文化遺産書籍、創造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宣傳工作……記者在市文廣局了解到,剛剛過去的2013年,在我市各級文化保護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挖掘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
開展田野調查 完成項目申報
去年初,市文廣局組織各區(市、縣)對轄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進行普查,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産檔案和數據庫,指導各區(市、縣)填寫項目申報書和製作輔助資料。各區(市、縣)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在息烽縣,專門為此充實了工作人員和裝備,認真開展田野調查,跟蹤拍攝民間花燈、儺戲、石硐苗族蘆笙舞等等,並收集了息烽大花苗、青苗等苗族服飾,建立了100萬文字數據庫和數百G的視頻數據庫,促進了息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開發。
在區(市、縣)申報的基礎上,我市組織專家對申報項目進行論證、評審,于2013年11月完成了貴陽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申報工作。經過申報,18個區級項目成功申報為市級項目,使我市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從62個增加到80個,豐富了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此外,按照文化部的要求,在開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調查的基礎上,組織編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申報文本,製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錄像片,完成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申報工作。
加強傳承與保護 挖掘整理有突破
為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我市組織開展了全市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保護督查工作,積極督促各區(市、縣)健全非遺保護機構、落實非遺保護專項經費、制定項目保護規劃、履行保護職責、規範項目專項資金使用和督促傳承人履行傳承義務。為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市文廣局多次組織各區(市、縣)文化遺産工作者參加非遺培訓,學習非遺保護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了解非遺保護最新動態。去年5月,組織全市傳承人參加深圳文博會,展示了苗繡、木雕、蠟染、苗醫藥、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作品和製品,提高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社會知名度。
通過積極爭取,市政府決定從2013年起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給予2000元補助,去年12月,我市34名“非遺”傳承人獲得此項補助,使他們開展傳承活動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
2013年,我市繼續推進清鎮“四印苗”古歌的資料整理及古歌注音工作,開展了田野調查、音頻視頻資料收集、聘請歌師、古歌翻譯、古歌注音等工作,已整理出“開天闢地”、“兄弟開親”、“出嫁歌”、“建房歌”、“喪葬禮儀”等古歌片段。同時,息烽縣、開陽縣開展了花燈、地戲研究和水東文化的挖掘整理,使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挖掘整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創造性開展宣傳工作
在2013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和第八個“文化遺産日”,我市精心策劃、認真組織各項宣傳活動,利用現場展位、宣傳板等方式集中展示全市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在第八個“文化遺産日”當天,市文廣局與貴州眾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作,在文昌閣廣場組織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展演活動。活動圍繞2013年“人人都是文化遺産的主人”這一“非遺”主題開展,在現場,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市文廣局公共文化服務志願者諮詢活動吸引了不少過往行人關注,“人人都是文化遺産的主人”萬人簽名活動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參與。在民間藝人的展臺前,精美銀飾、刺繡、蠟染、剪紙、烙畫等獨具貴州特色的手工藝品更是引起了市民濃厚的興趣。而舞臺上來自田間地頭的少數民族演員表演的《苗族蘆笙舞》、《布依族情歌對唱》、《布依族舞蹈》等原汁原味、豐富多彩的節目,讓觀眾們爆發出一陣陣掌聲與喝彩聲,充分展示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魅力。
在文昌閣廣場的活動結束後,主辦方又到花溪青岩堡的貴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舉辦活動,這個于2011年5月免費開放的民營資金建成的展示館,展陳的烏當古法造紙、苗族挑花刺繡等近20項我市“非遺”,以及《大專院校學生文化創意産品設計作品展》等展覽,自開放至今已吸引了上萬名遊客參觀。
為宣傳貴陽,展示我市寶貴的文化遺産,市文廣局于2008年開始編輯出版《尋城跡》系列書籍,介紹貴陽文化遺産。去年完成了《尋城跡·名人與貴陽》一書,書籍選取了自明代王陽明至近現代二十幾位在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先賢對貴陽的見聞和感觸,以及當代貴州名家介紹貴陽名人的文章。《尋城跡》第四輯已完成調研、選題、制定編輯大綱等工作,目前正在緊張編輯中。(本報記者 趙紅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