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 :2014年01月08日 15: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四川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巍巍巴渠,人傑地靈。昨日,記者從市文化和廣播影視局獲悉,經過專家評審,達州市第4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新鮮出爐,共有5個項目因達到評審條件標準而入選。
項目一:巴渠河川劇藝術
巴渠河川劇是川劇在四川東部巴河、州河、渠江流域一帶擴展傳播的一支重要藝術流源,形成于清初並風行川東,影響毗鄰巴中、廣安和重慶合川等地區。
巴渠河川劇藝術以唱、做、念、打來進行藝術創造和人物刻畫,是高腔、昆腔、胡琴、彈戲、燈戲五種聲腔共融,猶以高腔最具特色,是川劇藝苑中的一株奇葩,對研究川劇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項目二:百節泥人道
説到“百節泥人道”,它可不是什麼公路幹道,而是産生並流傳于四川東北部達川區百節鎮及周邊地區的一種原始祭祀舞蹈。其節奏明快、粗獷豪放,極具地方特色,充分展示了巴山人民的喜怒哀樂。
百節泥人道以祭祀舞蹈保平安,以喜慶舞蹈示吉祥,是民間藝人的生活手段,是現代舞蹈和音樂藝術的有效養分,時代社會面貌的真實反映。是記錄本地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的載體,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項目三:彩龍船
彩龍船是流傳于萬源市境內的一種民間舞蹈,以舞龍船配合富有特色的民間唱腔進行表演,龍船的舞動以丁字步為基準,結合艄公的語言,動作隨著鼓樂節奏翩翩起舞。
唱腔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進行即興表演,唱腔高亢有力、旋律優美,整個表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研究巴人風土人情的活標本,具有較高的娛樂性和藝術性。
項目四:石橋法門氣功
提到氣功,總會給人帶來一絲神秘色彩,讓人聯想到小説裏的武林高手,而達州市還真有這樣的武林高手。據了解,石橋法門氣功相傳于清朝雍正年間,為明末清初道士齊真人所創,原本是道士修練的導引、吐納之術,産生於四川峨眉道家,盛行于秦巴山區,廣泛流傳在川東地區的達川區石橋、石梯、永進等鄉鎮和周邊的渠縣、平昌等地。
具有養生、健身功效的石橋法門氣功,其動作舒緩自然、剛柔相濟,十八段功法具有濃郁的民族民間文化基礎,蘊含著強烈的體育競技風味和深厚的武術傳承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石橋法門氣功應邀參加第十屆香港國際武術節大賽,分別榮獲法門氣功、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健身氣功“兩金一銀”的佳績,並於去年成立了“四川省武術協會法門武術氣功研究會”。
項目五:大竹根雕技藝
大竹根藝是産生並分佈于大竹縣境內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為藝術創作對象,依據自然形態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作品的藝術。
大竹根藝的創作手法講究自然、誇張、抽象、具象、大寫意、小寫意、精雕細琢等,記錄著勤勞智慧的大竹人民將大自然賜予的豐富自然資源化腐朽為神奇,變廢為寶的過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