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中國網絡展覽館 > 主題展資訊

中國工筆畫大展開展 含近400件大型作品


發佈時間 :2014年01月06日 16: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手機看視頻

家(局部) 林凡

家(局部) 林凡

 落英(局部) 何家英

 落英(局部) 何家英

絲絹&剩餘價值 姜吉安

絲絹&剩餘價值 姜吉安

    作為近年來規模最大的工筆畫展,“工·在當代——2013第九屆中國工筆畫大展”日前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囊括了146位藝術家的近400件大型作品。畫展現場,觀者無不被工筆畫的工整細緻所折服。

  工筆畫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要求“有巧密而精細者”,“求工整而逼真”。中國工筆畫歷史悠久,從戰國到兩宋,興盛于宮廷和皇家畫院,以歌功頌德、張揚倫理為主要特點;那麼在當下,工筆畫有哪些發展和創新,其時代價值又是什麼?

  打破傳統認知

  一桌一椅,桌上擺放著數個器皿,墻上挂一件絲絹工筆繪畫……姜吉安的《絲絹&剩餘價值》成為中國工筆畫大展史上第一件繪畫裝置作品,非常具有實驗性和探索性,耐人尋味。

  “這次展覽的面貌可以刷新大家對工筆畫的習慣認知。”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如是説。

  以“精細”著稱的工筆畫,向來就有一些約定俗成的題材和標準畫法,容易顯得模式化,缺乏新意。然而在本次大展中,參展作品除了老一輩藝術家的經典之作,學院派中堅藝術家的學術積澱性作品之外,還包括了新工筆畫家的中西融合探索之作,以及部分新銳藝術家跨界進行的綜合材料、繪畫裝置類作品。風格上更多元,差異性更顯著。對於藝術家來説, “工”的藝術技法不僅僅是技藝,在此之上,他們還追求更高的哲思、感動和意趣,在與古今文化潮流對話的同時,也從日本的重彩繪畫、歐美的當代繪畫藝術中汲取養料。

  美術理論家邵大箴認為,與古今一切藝術創造一樣,工筆畫創新必然有兩種基本途徑:以古開今和破古開今。“古代遺産有豐富的資源,可以吸收和運用。用傳統的手法破當前的陳規,結合人們新的審美追求,傳載新的觀念,是創新的途徑之一;破古代工筆傳統的一些觀念和技法,吸收非傳統因素的新養料,是另一種有效途徑。”他覺得這兩種對“古”和“今”的考量,都在當下的工筆畫創作中有所體現。

  注入當代意識

  在本次大展中,參展作品的主題,不僅僅是傳統的花鳥蟲魚、山水草木、英雄美人,還擴大表現了當代社會生活圖景、文化景觀,更加關注當下的社會和生活。

  “今天的工筆畫家大多有一種都市情懷。畫家更加注重的是‘我’的感受。具體到表現語言上,他們明顯地弱化工筆與寫意的界限,弱化‘線’的表現功能,不少畫作都是用近於‘沒骨’的方法完成的,或許這種不受線的框定的做法,更符合他們作為一個當代人的感受。”評論家賈方舟如是説。他認為,工筆畫長期以來都在一個游離于當代語境之外的自足天地中完善自己,卻很少以一種當代的方式關注當代人的精神問題。因此,新的觀念、新的方式、新的媒介的引入,是無法避免的。“通過新觀念的介入,為工筆畫找到了一種能夠融入當代的新的思路和可能性,從而使工筆畫轉化為一種具有當代特徵的文化形態。”

  范迪安認為,工筆畫近年來的創作,呈現出較之以往更加活躍的狀態,不同年齡段的畫家都在創作上加強了當代意識;不少青年畫家更是努力謀求突破已有的工筆畫樣式和風格,從不同角度探索工筆畫表達的新的可能性。

  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馮大中也表示,當代工筆畫創作思潮正處於轉型、開拓的關鍵時期,傳統工筆畫界正在積極探索融合創新之路,秉持當代文化觀念的年輕藝術家也在積極研究從觀念層面、語言層面的介入。

  提煉“工”的文化精神

  在中國傳統裏,“工”這個詞從來就有一種博大的關懷,也有灌注在我們勞動方式中的精神力量。“工”,既是技巧的工整精細,也是一種盡善盡美、紮實進取的態度。

  在多元並舉的創作生態中,工筆畫藝術所表現出來的時間的情懷和精緻的意韻有著獨特的意義。范迪安認為,當下,人們在現實的匆忙生活面前,很容易忽視時間的價值,流行的是粗糙的消費文化和匆忙的文化消費。因此,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下,提煉出工筆畫的“工”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引導社會通過理解“工”的精神,提升整個社會在審美層面上的品質,是工筆畫可以體現的社會價值所在。

  “今天,工筆畫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價值,就是在一個浮躁的時代提倡慢生活,提倡心靈的休養生息。工筆也應該從‘再現’向‘表現’轉型,從‘歌頌’向‘反思’轉型。 ”中央美院教授殷雙喜説。

  在信息爆炸的社會,工筆畫提供了這樣一個通道:讓人們放慢腳步,調整心態,對生活保持探究的誠意和敬畏,對藝術付出時間和耐心。工筆畫的精描細作,不只是因物象形,更是修身和靜心;其所提倡的精微之義,是對日常生活的細微關照,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體現。(賴睿)

熱詞: 中國工筆畫大展 中國美術館 責任編輯:董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