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中國網絡展覽館 > 今日熱點

首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向觀眾開放


發佈時間 :2012年04月19日 10: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盤金繡“百鶴朝陽”

盤金繡“百鶴朝陽”

翡翠玉雕“含香聚瑞”花熏

翡翠玉雕“含香聚瑞”花熏

竹編“漁家樂”

竹編“漁家樂”

 一邊是珠光寶氣的金銀飾品、翡翠水晶;一邊是鄉土味濃的毛竹根雕、龍蝦蟹簍。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首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昨起正式向觀眾開放。佔地超過11000平方米的共計八個展廳裏,匯集了約千件當代工藝珍品。它們中有玉雕、牙雕、石雕、木雕,也有陶瓷、金屬工藝、漆器、織繡和傳統工藝傢具。“稱得上是近年來國內頂級工藝品的一次大檢閱。”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呂品田介紹説。
 翡翠“含香聚瑞”首亮相
 根據藝術門類劃分的八個展廳裏的藝術品均為領域內代表人物的作品。諸如織繡藝術廳裏常莎娜製作于上世紀70年代的蘇繡《花卉四扇屏風》;漆器展廳裏漆畫領軍人物喬十光完成于2008年的漆畫作品《瀾滄江畔》。
 玉、牙雕藝術廳是所有展廳裏人氣最旺的一個,只因為這裡的“寶貝”最集中。既有象牙雕出的“劉海戲金蟾”、和田玉做成的“荷塘月色”,以及珊瑚製作的“龍行天下”和翡翠打造的“春江花月夜”。其中由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的國寶級翡翠玉雕“含香聚瑞”花薰成為此次雙年展的重頭戲。
 “不過由於材質稀有,工匠師必須合理利用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用,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藝術批評家郭小川前不久聯合清華大學一些專家做了個珍稀材料保護性開發的研討會。他認為其實任何工藝品動手製作前都要反復計算好最佳路徑。
 最“年長”刺繡近五旬
 織繡藝術廳幾乎容納了國內所有的刺繡門類。湘繡、杭繡、蘇繡、蜀繡,各有各的技法,卻同樣五彩繽紛。名為《蝴蝶媽媽的故事》的蠶絲底繡,是展廳裏最“年長”的一件作品。它由貴州民間藝人吳通英創作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那時她尚不足20歲。同樣來自貴陽的馬俐則帶來了刺繡《攔門酒》。她告訴記者,自己與父親馬正榮這些年始終徵集、保存貴州地區的工藝美術品。原來,伴隨西部大開發,很多珍貴的民族服飾和古老的背扇都被國內外收藏者低價買走,為了不至於讓這些珍貴的遺産中斷傳承,他們經常轉悠到深山老林裏查明情況,邊向老鄉學習邊自己動手做。“希望以後交通便利了,大山裏的工藝品也能暢通地進入京城。”
 檀香木沙發顯中和之道
 傢具藝術廳以中老年參觀者居多。“以前一直以為只有皮制的才能稱為沙發,原來檀香木也可以做成沙發。”馬延良老先生在一款名為越南黃花梨鑲紫檀座屏前連連感嘆,“座椅、茶几底座都呈現為曲線,椅背上還有清晰的太極圖案。的確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裏的中和之道。”金屬藝術廳裏珠光寶氣。首飾櫃臺裏有加官晉爵燒藍鎖、傳統禮教鎖;苗族銀飾和侗族銀項圈與銅胎掐絲琺瑯交相輝映。
 來自雲南的寸發標則送來好幾件鏨刻作品,他曾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將自己成功的秘訣歸為“畫畫”,出生農家的他從小就愛在地面塗鴉。
 “我們這一代在教學上除了臨摹傳統以外,還堅持寫生。現在不少人單純依靠照相、電腦,不再畫畫。沒有那個基本功,僅有技藝,臨摹得再好,但造型從哪兒來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原院長常莎娜希望年輕的工藝師們多多畫畫寫生。
 紫砂壺大師作品集中呈現
 來自廣東佛山的工藝師幾乎承攬了陶瓷藝術廳內所有石灣陶塑,而最吸引觀眾的依然是赫赫有名的鈞瓷、汝瓷和景泰藍。“鈞窯有一千年曆史了,陶工創造了在鐵的元素裏面,先還原出銅,讓它出現紅色。而真正原理是改革開放後,科學家們利用現代的陶瓷儀器把鈞窯原理找到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教授張守智認為,民間工藝品的傳承、創新同樣需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任何粗製濫造的反智化創作都是錯誤的。”
 展廳裏,紫砂大師呂堯臣一把名為“天外有天”的宜興紫砂壺的中央,一隻青蛙蹲坐其間;顧紹培的紫砂壺得名“天方地圓”;堵江華索性給茶壺取名“自強不息壺”。“工藝品好看實用當然重要,但還要承載一定哲學思考。”內蒙古農業大學藝術設計係鄭宏奎教授説。
 專家評説
 當前,在某種程度上,商業和經濟法則超越了藝術法則。人們在製作工藝品時,首先考慮的是這個東西顧客喜不喜歡?做什麼題材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得利益。傳統工藝要繼承和發展得好,不能只講求經濟法則,還必須遵循藝術法則。
 ——邱春林(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
 我們可以將工藝品細分為紀念品、禮品和旅遊紀念品。紀念品更多承載著國家的文化,禮品存在不少檔次,可以代表國家,也可以是親友間饋贈,更普遍的是旅遊紀念品,但旅遊紀念品不意味著粗糙或者説隨便爛做,它也需要藝術、需要文化。
 ——常莎娜(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原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