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電視指南 > 電影指南針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反恐疑雲》:缺乏生氣的話題之作

CCTV.com  2007年11月23日 19:36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本片的中心話題,是“非常規引渡”(Extraordinary Rendition)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問題。

  眾所週知,好萊塢相對而言是比較“左”的,一貫善於和政府唱反調,尤其當涉及什麼文藝人士最愛挂在嘴上的“人權”時。從這個意義上説,《反恐疑雲》(Rendition)是部典型的話題作品,本片的中心話題,是“非常規引渡”(Extraordinary Rendition)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問題。

  正常的引渡大家都是清楚的:相互簽有引渡條款的國家與地區之間,交接犯罪嫌疑人或者其他人證物證。這個過程是公開的,必須記錄在案的。與之對應的,“非常規引渡”基本是秘密的,往往引渡到一個不公開的國家或地區——在那裏,一些引渡國家或地區法律禁止採用的審訊手段,都可以肆無忌憚地實施。顯而易見,“非常規引渡”一是為了保險,所謂“寧可錯抓一千,不可放過一個”是也;二是為了效率,對於“不老實”分子,痛痛快快地來那麼幾下,不由得他們不乖乖開口。前者管的是調查的“面”,後者關乎調查的“線”,如此面線結合,似乎引渡國家或地區就可以固若金湯,而有意無意的恐怖分子們都只能大嘆倒楣了。

  本片中的安沃(Anwar El-lbrahimi)就是一個這樣的倒楣鬼:出生埃及、身上流淌著中東地區“最流行”的恐怖分子血液也就罷了;畢竟那不是他自己能選擇的,可長大後的他,偏偏選擇的是生化工程師的職業。熟悉美國後9.11歷史的都知道,這個職業看起來很有前途,其實風險挺大——但凡有什麼恐怖爆炸時間,第一個懷疑的就是這個職業的人,稍不留神就進了局子,連留學生都不能例外——這邊的留學生都清楚,至少在前幾年,生化專業的同學回國是比較膽戰心驚的,因為很可能簽不回來。好在美國駐華大使館沒有執法權,要不然——以《反恐疑雲》的視角來看——偶的生化同學們沒準要挨揍。

  既然前面開門見山提到了好萊塢比較“左”,那本片顯然不可能為小布什歌功頌德、表揚他雷厲風行、將恐怖分子扼殺在搖籃中云云。恰恰相反,電影要做的,是對這種“非常規引渡”提出血淚控訴,讓廣大人民群眾認清小布什政府的險惡用心。要攻擊“非常規引渡”其實挺簡單的,要不然這些引渡就沒必要這麼保密了。這種引渡和審訊措施,的確保證了足夠寬的打擊面,也保證了很容易審出結果,但是,抓到的是否真的是恐怖分子、供詞計劃是否屬實?那就是難以評估的了。

  簡單説來,“非常規引渡”的核心理念,是“有罪推定”:先把你當恐怖分子對待,其他的事後再説。一旦涉及到“有罪推定”,那這個西方法制的天敵就會引出大家熟悉的結果:由於過度敏感抓錯了人,而越是抓錯的非恐怖分子們,越有可能被屈打成招;這樣的招供,除了招供本身之外,其實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反倒顯得草木皆兵——因為隨便抓一個普通人就可以問出恐怖分子傾向來——這一結論反過來又會支持更極端的敏感和草率抓人……形成一個非常完美的惡性循環。

  為了讓觀眾對“非常規引渡”的錯誤性有非常感性的認識,影片不遺餘力地表現了逼供的殘酷性,就差像當年藍博兄弟被越共拷問時那麼嗜血了。可是,對於久經考驗的嗜血觀眾來説,這麼一點小小的差別引發的效果,是極大不同的。和江姐等偉大的無産階級戰士所經受過的考驗相比,片中安沃的遭遇簡直算得上“寬大處理”了:且不説竹籤、烙鐵、辣椒水這种老三篇,就連“老虎凳”這種“刑訊逼供必備工具”都沒出現,不能不讓影片對觀眾的心理衝擊力弱了那麼三分。沒有很強的心理衝擊,自然就沒有對作為罪惡根源的“非常規引渡”的強烈恨意。一切最多不過符合觀眾基於經驗的預期罷了,既然事先就已經知道了,電影再復述一遍,又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呢?

  其實,“復述”也好,“重申”也好,對於主題表現而言,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表現方式,牛氣的編導們,即使是再常見的題材,也會被他們處理得柳暗花明、搖曳生姿。不過,《反恐疑雲》的編導,在處理題材的能力上,似乎還差那麼點火候。

  這兩年好萊塢電影圈有些中蠱:凡是擁有一個莫名其妙單個單詞片名的作品,都會不由自主玩些“多線分進”的花招,《衝撞》(Crash)、《辛瑞那》(Syriana)、《通天塔》(Babel)等莫不如此,本片也一樣。除了作為老公的安萬遭受刑訊逼供這條線外,他在美國的妻子為營救他而採取的行動,構成另一條平行線。同時,每條線又分別牽扯出相關的角色,他們也擁有自身的線索設定。影片試圖以前一條主線的“痛苦”,與後一條線索的“艱難”,交織著烘托出“非正式引渡”的反人性罪惡。可惜一來兩條主線劇情發展內容很俗套,觀眾見慣不怪了,無論是感情上還是理性上,都無法引起特別強烈的共鳴。

  相對而言,與第一條線隱隱相連的第三條線——一對激進青年男女的悲劇故事——在俺看來最為動人。該線索內部的劇情設定,頗有點“反恐”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性質。雖説極端組織發動洗腦的“組織談心活動”,無論在蠱惑性還是在戲劇性上,都比不過《辛瑞那》中的類似場景,這一對小男女之間的感情與家庭關係糾葛,卻是影片所有人物關係中,交代最成功的。這條線的作用,遠不止增添了劇情複雜性這麼簡單,它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影片的主題,將觀眾的眼光,從簡單的“非正式引渡”問題,擴展到了“恐怖由何而生”的思考。不管影片其他部分看起來如何平常,這一對青年的最後結局,那一刻還是蠻令人震驚而傷感的。更何況,這個結尾,可能是編導憋了快兩個小時之後玩的唯一聰明的花招。這種突然揭示的“時間錯位”,在技巧上對資深影迷可能沒多少震撼,但是,在感情上,則更增添了後悔莫及和痛不欲生的感覺,由荒誕中透出極端的殘酷,令人長久難以釋懷。

  可是,對於電影整體表現力而言,講究佈局均衡,“一枝獨秀”是很難挽救整體平庸的。《反恐疑雲》中,除了那對中東青年之外,其他線索的演進,都如同白開水一般。本來,吉倫哈爾(Jake Gyllenhaal)與薩斯加德(Peter Sarsgaard)演的角色都有可能出彩的,可惜劇本給予的表現空間實在太小了,讓人覺得人物面目單調得很。如果稍微做一點角色分析,就會發現根本沒什麼可分析的,人物性格的發展都被框死了。這也就解釋了片中一眾名角的發揮失常。

  對大多數影迷而言,對本片的關注,肯定首先看中的是卡司。兩位奧斯卡影后,一個奧斯卡最佳男配,另外兩個一個提名金球獎最佳男配,一個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這樣的陣容,即使在秋冬演技派血拼的季節裏,也可以説得上超豪華了。結果令人意外:這些頂著閃亮頭銜的巨星們的表演,著實令人失望。

  瑞瑟斯普(Reese Witherspoon)首當其衝地比較乏味。從角色設定來看,是個比較典型的西方版“秋菊”,一心想“討個説法”。但是,影片沒有給予她豐滿性格的機會,從頭到尾就是一個執著的怨婦形象。《一往無前》(Walk the Line)中充滿靈氣的表情,在本片中則褪化為呆板的義憤填膺。老戲骨斯特裏普(Meryl Streep)的參演有些莫名其妙,因為她的角色根本不需要她那個級別的演技,甚至換成男演員也沒有任何不妥。編導雖然在創意上有意讓兩個奧斯卡影后擦出火花,可惜她們的對手戲一來很少,二來見面的場景是個大俗套,反倒將兩個人的光芒都遮蓋了。同樣有些“混事蒙人”感覺的,是阿蘭阿金(Alan Arkin)扮演的參議員,一個基本上屬於龍套級別的角色,根本用不著奧斯卡級老將出馬。前文也提到了,吉倫哈爾與薩斯加德的表現,稍微好一些,那也得多虧這兩哥們身上除演技之外的天生魅力,和角色設計無關。相反,他們沒有表現充分,才是劇本的重大失誤。相對於明星們紛紛落馬,扮演基地審訊官的演員稍微有些令人驚艷,比其他角色多出了層次感,一些本來可能比較單調的表情,也被他拿捏出幾分微妙的神采來。

  由於角色設計的簡單化,一個本來可以盪氣迴腸,同時又啟發思考的題材,愣是被拍成了不尷不尬的溫吞水。看來光有好的話題是沒用的,重要的是有將眼光付諸實踐的能力。

責編:張亮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