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馮驥才:年畫承載著中國人最鮮亮的生活情感

CCTV節目官網-CCTV-3 文化十分 來源:文化十分2019年01月16日 17:51 A-A+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今天,是農曆的“臘八節”。在民間,一過臘月初八,就算邁進了年的門檻,年味也越來越濃郁,每家每戶要紛紛開始置辦年貨,準備過大年。

在各色年貨中,不少中國人對年畫有著揮不去抹不掉的情結——“無畫不年”。幾百年來,張貼這些斑斕的色彩和圖案,是中國老百姓辭舊迎新、祈福納祥的重要儀式。
 
文化學者馮驥才,從2001年就開始主持中國木版年畫的搶救工作,也就是從那時起,他與天津楊柳青畫缸魚年畫的農民老藝人王學勤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每到年底,他都要去看望這位老藝人。
 
恰逢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指導,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主辦,中國手藝網、四川省綿竹市人民政府承辦的“年畫重回春節”主題采風活動開啟。《文化十分》記者便隨馮驥才一同前往天津楊柳青鎮,記錄下了這段“年味”故事。

老藝人王學勤作缸魚年畫,馮驥才題字“吉慶有餘”
共同為觀眾送上新年祝福

1

新書,好酒,滿屋年畫,許久未見的故人。眾人一進門,便是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
 
這是天津楊柳青年畫老藝人王學勤的家,四週挂著各式各樣的缸魚年畫。這些是他最擅長的畫作,也是馮驥才最寶貝的手藝。

王學勤家掛麵了各種“缸魚年畫”

“缸魚”是專門貼在水缸上方的年畫。過去,人們家裏一般有水缸,將以魚為題材的年畫貼在水缸上方的墻上,一舀水,就能看見倒映在水裏的魚兒隨波遊弋,栩栩如生,便取“連年有魚(余)”之意,既好看又吉利。若是漂泊異鄉的人未能回家過年,買上一幅楊柳青鎮的“缸魚”年畫,也能慰藉濃郁鄉愁。著實是老百姓質樸的生活表達。
 
上世紀90年代初,馮驥才就發現了這種艷麗奪目的年畫:“那時候,楊柳青鎮上還有一個能畫‘五大仙’的老太太,她的畫全是手繪的,加上年歲大了,因此過年也就拿出兩三張來賣,有時我就會全都買下來。”

缸魚年畫《蓮年有魚》

馮驥才就是在日常跑集市時,遇見了賣缸魚年畫的王學勤。那一刻,馮驥才覺得他找對了楊柳青年畫的傳承人。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  馮驥才
我見到王學勤特別高興。他的年畫是標準的南鄉三十六村的做法:農忙種地,農閒作畫;他畫缸魚非常有燕趙之地那種渾厚、粗獷的氣質,色彩對比強烈,多是用紅和綠、黃和紫這種原色來畫,很有衝擊力。所以我把他當寶,他是真正的原生態,他抓住了歷史的根脈。

在董莊子集市上,馮驥才找到了畫缸魚的王學勤,他正在擺攤出售自己畫的畫

楊柳青年畫分“細活”與“粗活”。“細活”年畫是用宣紙套印成坯,以人工彩繪為主,然後裱糊、裝訂,多作為裝飾或收藏的工藝品;“粗活”則是做工稍微粗糙一些的年畫,符合百姓過年的情趣,無軸無框,適合在土墻上粘貼。
 
王學勤擅長的“缸魚年畫”就是典型的“粗活”。他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一個人打理著十幾畝地,一年下來,麥子、玉米和紅棗,能有幾千斤的收成。但與大多數農民不同的是,麥收一過,王學勤便把自己圈在家裏畫“缸魚”。他繪製的大魚色彩艷麗,活靈活現,胖頭胖尾,招人喜愛。

王學勤作“缸魚年畫”

可如今,這種原汁原味、帶著濃烈民間色彩的年畫,在中國大地上已是稀罕之物;而能保持這種鄉土創作氣息的民間藝人,也只剩王學勤了。正因如此,這門手藝顯得尤為珍貴。
 
為了拯救木版年畫,馮驥才邀請王學勤參加各種“非遺”活動,還提筆撰寫文章《探訪缸魚》,為王學勤帶來不少買家,也實實在在地改善了他的生活境況。

 馮驥才的新書《漩渦裏——1990-2013我的文化遺産保護史》中記錄著關於王學勤與缸魚年畫的內容

在馮驥才的眼中,楊柳青年畫不僅是單純藝術欣賞般的“好看”,那薄薄一張年畫裏蘊含著的是民族豐富的歷史,是文化人的責任。
 
他的家中一直挂著王學勤的缸魚年畫,他用這幅年畫提醒自己:年畫承載著中國人最樸實、最鮮亮的生活情感,而保護和傳承這種文化是文化人的立身與目標所在。

王學勤與馮驥才

 

2

楊柳青青,流水潺潺。若你偷得一日清閒,沿京杭大運河向西南行15公里,便可發現一座風光靈秀、雕梁畫棟的文化重鎮——楊柳青。

這裡畫莊林立,字號滿街,街頭巷尾都洋溢著古色古香的人文氣息,尤其那一張張生動亮麗的年畫,時刻渲染著民間吉慶祥和的生活氛圍。

京杭大運河之南運河

古有雲:先有楊柳青,後有天津衛。楊柳青鎮依運河而興、因年畫聞名。
 
元末明初時期,有一名長于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倣。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裡的繪畫藝術得到了無窮無盡的滋養。

木版年畫:東豐臺-秦瓊敬德

彼時的楊柳青年畫,可謂兼收並蓄,海納百川。運河沿岸各地的風物人情、時令習俗、民間傳説、歷史故事均被宣於紙上,而距離不遠的京城宮廷畫派也被楊柳青畫師們“為我所用”, 連許多從南方沿運河北上至此定居的文人畫家都紛紛加盟其中,用刻刀和筆墨恣意揮灑自己的所思所感。
 
從神話傳奇到山光水色,再到歷史典故,楊柳青年畫逐漸文氣起來,題材琳瑯滿目,還涵蓋了不少宣揚“忠孝節義”等傳統美德的深遠意義。例如,勸諭子孫孝順父母,不違父母心志的《二十四孝圖》;以“佳人” 口吻規勸夫君不要荒廢學業,爭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三字經九九消寒圖》。此外,畫作體裁也從貢尖、板屏的大畫幅,到條屏、三裁、炕圍的獨立成幅,再到缸魚、燈畫、歷畫等有指向作用的形式。

耕織全圖

瑞雪豐年

《六國封相》

《楊妃醉酒》

《車馬送寶》

就這樣,繁盛的商業文化成功孕育出了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的楊柳青年畫。它憑藉著獨特的工藝,同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為“南桃北柳”,成為中國傳統木版年畫中最為著名的一宗。在當地更是有“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佳話。

天津楊柳青是最大的年畫産地,每天都有大量的新品種、新畫面出現,東北的年畫都要到這裡來採購,而河北的一些年畫還會拿到這兒來賣。 甚至,這裡的年畫還要銷售到俄羅斯等地,非常有意思。

發財還家

鴉片戰爭後,國運日漸衰落,兵連禍接,加之西方印刷術的衝擊,楊柳青年畫行業漸入困境。到抗日戰爭時期,年畫畫版多被日軍用來鋪路、搭碉堡、劈柴點火,一時間,幾百年的藝術精華毀於一旦,瀕臨滅絕。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在國家和新老藝人的努力下,楊柳青年畫得到了新生。至今,楊柳青人仍在相傳1959年周恩來總理到楊柳青視察畫店,同年畫藝人們促膝交談,共商年畫復興大計的情景。

年畫《楊柳春風》張福龍繪

如果説命運是電影,那年畫就是一張張底片,它作為一項重要的中國符號,延續著中華文化的生命力。
 
2006年,楊柳青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天津還建立了一座規模最大、最具專業性的木版年畫博物館。

木版年畫手藝

2017年,在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的開幕式上,一幅娃娃抱魚的巨幅楊柳青年畫《蓮年有餘》,依靠聲光電全息投影技術,橫空出世,贏得全場驚呼讚嘆。

當時主持人解説道: “蓮年有餘,是富貴,是吉祥,是百姓心中最喜悅的盼望;國泰民安,人民幸福,是一個國家所能構築的最實在的溫暖。”
 
顯然,堪稱“天津名片”的楊柳青年畫,早已成為人們對故鄉和民族深深的寄託。 

第十三屆全運會開幕式上的巨幅楊柳青年畫

 

3

然而,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如今的人們已遠離了鄉村,春節時家家挂年畫的情景也逐漸淡去,昔日的這片神奇畫鄉,將不復存在。
 
挽救這一日漸式微的民間技藝的念頭,牽動著馮驥才和眾多民間藝人。

馮驥才在民間藝人家中考察年畫古版

2011年,馮驥才以“南鄉三十六村”為個案,出版了《一個古畫鄉的臨終搶救》,採用“視覺人類學”與“口述史”的方法,對村中宮莊子的缸魚藝人王學勤和南趙莊義成永畫店進行最後一次文化打撈。

其中,馮驥才將木版年畫列為龍頭項目。在他看來,春節最強烈和鮮明地表現人們的精神理想、生活願望、審美需求和終極價值觀。而在春節裏,年畫是重頭戲。

年畫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方式,具有強烈的地域特點、民間色彩和中國傳統的審美精神。這是我們文化中的精華,是人民對生活的情感表達,所以我們的年畫才會這樣的五彩繽紛。

楊柳青畫鄉宮莊子要拆除,馮驥才趕去做“臨終搶救”

眾人不懈努力的同時,也有更具規模性和專業性的年畫保護機構在堅守這項傳統工藝。
 
自1958 年以來,天津楊柳青畫社就開始了保護、研究、創作楊柳青木版年畫。在這裡,不僅珍藏著自明代以來的萬幅楊柳青年畫以及6300 余塊古版,而且還有序傳承著楊柳青年畫的獨特工藝。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

每一幅年畫的誕生,都要經過勾描、刻版、印刷、彩繪、裝裱五大工序。
 
"勾":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勾描,講究筆鋒的頓、挫、轉、折,還要具有適宜刻製的木版。

"刻":創作出畫樣之後,就要在杜梨木上刻版。刻版是一項技術性很強且極為複雜的工作,是年畫創作的關鍵環節。刻工要以刀代筆,刻製出生動細膩的線條。

"印":水印是楊柳青木版年畫製作的第三道工序,過程複雜,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它是根據原作用筆、用墨的濃淡和節奏變化,施加輕重不同的手力,將墨和顏色撣刷在已刻好的木版上,再按次序把所有木版套印在宣紙或畫絹上。在水印過程中,要保證光線明亮、環境濕度適中、印紙平整。

"繪":彩繪是楊柳青木版年畫獨一無二的工藝。如果説一般的年畫是印出來的,那麼一張正宗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可説是畫師一筆一筆描繪的結晶。

"裱":最後把彩繪後的年畫裝裱好,一幅精美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就完成了。

有人依古法傳承技藝,也有人開始創新發展。
 
楊柳青畫社自2009年開始大力開發新年畫創作,其中《娃娃年畫》系列、《生肖年畫》系列、《名著》系列贏得了市場的認可。2018年,畫社組織老一代和新一代年畫創作人員,歷時半年創作出生肖豬年畫《吉祥好運》《和諧幸福》《竹報平安》三個題材。

 

 

此外,楊柳青畫社還製作了不少具有年畫鮮明特色的文創産品。
 
精美的內畫壺、古樸的瓷瓶、晶瑩的琉璃挂件、實用的帆布包……在這些製作精良、雅俗共賞的文創産品裏,年畫不再僅僅是記憶中的胖娃娃,他們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在新時代的審美需求下,再一次走入尋常百姓家。

木版年畫上有很重要的一個特質,就是它與我國的四大發明有重要的關係。一個是紙張,一個是雕版,這些東西是不可替代的。

通過傳統方式將年畫的美製作出來,無論是當作一個歷史精品裝在鏡框中去欣賞它,還是把它與現代的審美結合起來,印在各種日用品上,都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藝術資源。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這樣,秉持對楊柳青藝術的熱愛與自信,無數的楊柳青藝人鍥而不捨地傳承與發揚著這一技藝,是他們,將楊柳青年畫繪成了一道不老的風景。
 
馱著金色的陽光,穿越歷史迷霧,沿著古運河縴夫的足跡,一路點染。仿佛在一張張楊柳青年畫裏,時光,走得很慢。

 

採訪 | 楊曉寧
撰文 | 張震宇

 

※ 部分參考中國手藝網《行走的年畫地圖|遇見楊柳青》

860010-110583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