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高質量發展階段,拿什麼支撐減稅降費?

CCTV節目官網-CCTV-2 中國經濟大講堂 來源:央視網2019年01月02日 10:38 A-A+

近年來國家持續深入推進增值稅改革,財政部、稅務總局等部委紛紛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進一步降低企業非稅負擔,針對製造業、服務業、小微企業等陸續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以及多項普惠性稅收免除。從10月1日起提高個稅起徵點,國務院還印發《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將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以後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可在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一項項惠民舉措真正做到了讓利於民。我們從國家減稅降費的決心和實施的力度中,看到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信心和底氣。可是,這麼大力度的減稅降費是否會造成政府收入的緊缺?高質量發展階段,拿什麼支撐減稅降費?《中國經濟大講堂》本期嘉賓高培勇將給我們帶來精彩解析。

嘉賓簡介

高培勇,經濟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學部委員,全國政協第十三屆經濟委員會委員,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副理事長。

高培勇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時指出,減稅降費意味著政府的收入減少,這就會形成了收入和支出之間的差額,這個差額也可以説成是收入的虧空。這個虧空總要平衡,作為政府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發債,通過借錢的辦法來讓資金回流,從而實現新的平衡;另外一種就是政府壓縮支出。

兩種不同的辦法適用於不同的情形,在擴需求的目標導向下,唯一的辦法就是發債,增列赤字。為什麼呢?在宏觀經濟學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理叫“平衡預算乘數定理”,它的基本道理是這樣,政府做一件事,一“手”給企業或個人減稅100元,另外一“手”又壓縮自己支出100元,這是一種平衡辦法。其結果是什麼呢?整個社會總需求減少100元,這是有一套經濟學的邏輯在裏面的。大體的意思是説,政府給企業或個人減了100元的稅,企業或個人不一定把100元全部都用於增加消費,總有一部分人可能要把其中的50元存起來,只多花另外的50元,也可能有人把這100元全部存起來。政府減100元的稅和費,企業或個人不一定就把這100元全部花掉形成新的社會總需求,但是政府少收100元之後,企業或個人就少花100元,政府支出也減少100元,這是實實在在的減少需求,對於整個社會總需求的影響是減需求而不是擴需求。所以,只要是以擴需求為目標導向,減稅降費之後的收入虧空只能以增列赤字、增發國債的途徑去實現新的平衡。

但是換一個角度,降成本還能照此操作嗎?如果給企業或個人減一萬塊錢的稅費,然後政府花的錢減不下來了,怎麼辦?再找企業或個人借一萬塊錢的債?兩個結果出現了:

第一,資源配置格局發生變化了嗎?沒有變化,該花多少花多少,該收多少還收多少,只是收入形式上作了一種變換。原來政府找企業或個人收的是稅,現在找企業或個人借的是債,這一萬塊錢還是那個錢,還得向政府的口袋裏流動。但是,對企業或個人來講只是一個變化,説原來這一萬塊錢拿走就拿走了,現在這一萬塊錢成了手上的一張債據,過些年政府還會歸還。所以,在實質層面的資源配置格局沒發生變化。

第二,成本會降低嗎?降成本的目的是為了降低企業或個人的稅費負擔,我認為降不了。為什麼呢?因為債終歸是要還的,今天政府找企業或個人借了一萬塊,明年不得給企業或個人還一萬塊嗎?再退一步講,説政府的債可以不斷地發行置換債,長期地持續下去,永不償還,這樣的辦法是可以的,那利息呢?利息也得到期計付,為了支付利息就會形成新的政府支出,這個新的政府支出又會疊加到原有的政府支出之上。新的政府支出和原有政府支出疊加在一起,這個支出的總規模最終還得要向各位納稅人、各位繳費人去收取,今天的債務就是明天的支出,明天的支出就是明天的稅費負擔,所以按照這樣一種操作的辦法,它就行不通了,就和降成本的目標發生背離了。

因而只能選擇另外一個辦法。李克強總理對此作了一個高度概括,叫“節用裕民”,什麼叫“節用裕民”呢?他説“只有政府過緊日子,老百姓才能過好日子”。意思是説,只有政府壓縮支出,才能讓企業或個人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減稅降費的收益。

860010-11140564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