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回顧過去,“五年規劃”見證了共和國前進的哪些腳印?

CCTV節目官網-CCTV-2 中國經濟大講堂 來源:央視網2018年12月25日 10:47 A-A+

我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並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一字之差,反映了一個歷史性的變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産力分佈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做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為宏觀經濟活動提供框架性指導,為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責提供依據。五年一個臺階,我們砥礪前行,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評價依據,“五年規劃”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制度優勢和特別經驗。如今,我們正處在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期,這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三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我們究竟是如何制定那些“五年規劃”的?那些“五年規劃”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曾經參與起草國家和地方多份“五年規劃”的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徐憲平,為您深入解讀《五年一大步,我們如何一路前行?》。

嘉賓簡介

徐憲平,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湖南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長。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徐憲平年輕時曾下過農村,當過工人,2009年到國家發改委任職後,曾參加組織國家“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首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若干意見、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若干意見等重要文件的研究制定。

徐憲平在《中國經濟大講堂》進行了關於中國“五年規劃”如何編制和實施的主題演講。他指出,從當代史看,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穩定。繁榮發展的背後,與中國十三個“五年規劃”的編制及實施是有密切關係的。徐憲平把“五年規劃”的標誌性的意義概括為三句話:“五年規劃”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頂層設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發展戰略、發展模式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時,徐憲平分析了中國曾經的四個重要標誌性的“五年規劃”。

“一五”計劃,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基礎

第一個標誌性的“五年規劃”是“一五”計劃。“一五”計劃的時間是從1953年到1957年,主要目標是要推進國家工業化的建設。“一五”計劃所有的指標都是全面超額完成的,特別是實施完成了蘇聯援建的156個重大工程,包括鋼鐵、石化、煤炭、裝備製造等等,在奠定中國工業化基礎的同時,也為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經驗。1953年到1957年這五年間,中國的工農業總産值的增速是世界第一位的,年均達到了18%。

“六五”計劃,改革實現重點突破

第二個標誌性的“五年規劃”是“六五”計劃。“六五”計劃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規劃”,計劃把提高經濟效益擺在中心位置,要從封閉半封閉的經濟發展模式轉向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兼顧了農、輕、重産業之間發展的關係。農業發展得比較好,糧食就實現了自給,棉花也是變成了自給有餘了。所以,許多在計劃經濟憑票供應的,像肉票、布票、棉票這些都逐步取消了。中國的改革也在不斷地推進,比如在1984年,石家莊造紙廠工人馬勝利第一次承包工廠;1984年北京天橋百貨公司的股票上市;上海飛樂音響發行第一張股票。1984年1月1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央文件發佈,第一次允許農民自帶口糧,進城務工經商,開啟中國城鎮化的進程,可以説是“開了一個小口子,開創了一個大時代”。

“九五”計劃,提前完成“翻兩番”的目標

第三個標誌性的“五年規劃”是“九五”計劃。“九五”計劃的時間是1996年到2000年,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影響“九五”計劃的制定有兩個重大的事件:第一個,1992年年初,鄧小平同志講,計劃多一點,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小平同志這個思想最後寫道黨的十四大報告,所以“九五”計劃提出的目標就是要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二個,“九五”計劃在實施過半的時候,正好碰上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當時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還是非常大的。1996年中國經濟增速是9.7%,到1999年下降到7.1%,當時採取擴大內需增發國債,發了1000億元的國債,配套了1000億元的銀行貸款,同時進行住房制度的改革,加大公路建設、鐵路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所以這一次應對,使“九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目標都得以順利地實現,特別是當時提出的2000年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要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由於“九五”計劃成功地應對,同時採取了很多改革的措施使目標提前三年實現。

“十二五”規劃,開啟經濟轉型之路

第四個標誌性的“五年規劃”是“十二五”規劃。“十二五”規劃是中國邁入上中等收入國家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2011年到2015年“十二五”規劃實施的時候,中國發生兩個大的變化:一個變化就是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了4951美元,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4000美元就是上中等收入國家。另一個變化就是中國的城鎮化率超過了50%,意味著中國從一個農業社會開始向一個城市社會轉變。所以“十二五”規劃制定的時候有個重要思想,就是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就是説要講究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

在這個時期,中國經濟年均增長了7.9%,居民收入年均增長了8.9%,居民收入增速超過了經濟增速。“十二五”規劃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編制了十八個重點專項規劃。比如編制了首個戰略性新興産業規劃,第一次提出中國産業要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提出要培育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包括節能環保産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生物産業、新能源、新材料等等;第一次編制了基本公共服務的專項規劃,主要圍繞就是學有所教、老有所養、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這五個方面提出了44項、80個基本公共服務的項目,比如説九年義務制教育、廉租房、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等,這些基本公共服務,作為一個公共産品向全民提供了,不管你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不管是在東部還是西部,都能夠享受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務;第一次編制了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規劃,過去鐵路編鐵路的規劃,公路編公路的規劃,航運編航運的規劃,機場編機場的規劃,但是各種運輸方式怎麼有效地對接?實現客運能夠零距離換乘?貨運能夠無縫化對接?“十二五”重點專項規劃就是把各種運輸方式綜合編制了綜合的交通體系規劃。另外,“十二五”期間還編制了首個社會信用體系規劃,失信要受到懲戒,守信要受到激勵,在社會信用方面得到一些突破。

860010-11140564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