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13 焦點訪談

《焦點訪談》 20181213 40年 人權進步之路

來源:央視網2018年12月13日 20:11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評論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40年來,中國也向世界交出了一份出色的人權進步的答卷。比如:中國的減貧成就舉世矚目,被世界銀行譽為“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規模減貧”。12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白皮書就指出,40年來,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尊重人權、保障人權、促進人權,成功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今天,我們就走進最基層的農家和社區,看看人民生活的發展進步。

對於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群樂鎮的農民馬宗平來説,今年喜事連連,不僅種植的果樹蔬菜喜獲豐收,而且他還被評為四川省首屆脫貧榜樣。

馬宗平能獲得四川脫貧榜樣的榮譽,是因為他帶領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而僅僅在幾年前,馬宗平自己還和很多鄉親們一樣,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馬宗平以前的家在大山裏,生産生活條件艱苦,一家4口人,只有3畝多地,種莊稼的收入根本養活不了一家人,只能外出打工謀生。

改革開放40年來,讓像馬宗平一樣的貧困人口早日脫貧,保障他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一直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努力的目標。《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白皮書指出,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是享有其他人權的前提和基礎,消除貧困是中國人權保障的重中之重。

貧窮是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權保障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農村貧困人口多達7.7億,有近10億人口溫飽問題得不到解決。今年70歲的劉松真老人,是河南週口市商水縣許寨村的村民。他對40年前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往往辛苦了一年,也吃不上一頓白麵饃。

劉松真説:“一天三頓都是紅薯,群眾都想著啥時候能吃上好面饃,那就算到社會主義了。現在吃上好面饃了,沒菜還吃不下去呢,你看生活變化得很呢。”

變化正是來自於改革。1982年,一場以包産到戶為導向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改革,在中國廣大農村大地全面鋪開,極大激發了農民生産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産力。幾年的時間,中國就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農村貧困人口快速減少到只剩1.25億。1982年,劉松真一家分到了6畝地。憑著勤勞的雙手,劉松真一家很快擺脫了貧困,再也不為吃不上白麵饃犯難了。

減貧越到後面,越是難啃的硬骨頭。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打響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攻堅戰。針對像馬宗平一樣居住在偏遠山區的貧困戶的實際情況,當地政府採取了易地移民搬遷加産業扶持的精準扶貧的路子。在政府的補助下,2015年,馬宗平沒有出一分錢就搬進了寬敞明亮的100平米新居。

安居之後,如何樂業?如何脫貧?在政府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馬宗平流轉了幾十畝地辦起了家庭農場,通過養魚、種植大棚蔬菜和柑橘果樹,2016年馬宗平成功脫貧。2017年,馬宗平組織鄉親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擴大規模,種植柑橘和蔬菜400多畝,還辦起了農家樂民宿,帶動了20多戶鄉親增收脫貧。

中國的減貧成就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最顯著標誌。白皮書指出,按照國際貧困標準,在過去的40年時間裏,中國摘掉貧困帽子的人口有8億多,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按中國現行貧困標準,1978年至2017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由7.7億人減少到304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97.5%下降到3.1%。中國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還承諾,到2020年,所有農村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將與全國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落下。

戰勝貧困,解決溫飽,只是第一步。要更充分實現和保障人民的人權,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完善法規政策體系和各項社會保障制度,讓人民群眾能夠平等獲得發展機會,共享發展成果。對於從安徽農村到江蘇蘇州打工的曾永軍來説,他對人權進步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兒子上了城裏的優質公辦小學。曾永軍2009年來蘇州打工,是一家企業車隊的駕駛員。曾永軍的兒子能夠從農村到城裏上學,是因為他辦理了居住證,憑積分獲得了子女上學資格。

從2016年1月1日起,《居住證暫行條例》就開始在全國施行。這意味著全國有1.7億像曾永軍一樣的流動人口都可以申領《居住證》,成為能夠平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保障的新市民。白皮書指出,40年來,中國人民享有日益充分的社會保障權。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拉動世界社保覆蓋率提高了11個百分點。截至2018年6月,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25億,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口超過13億,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11.5億人,覆蓋全國82.81%人口。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李雲龍認為:“社會保障權一直都是一項重要的人權,因為社會保障權涉及到的很多方面,都是給其他人權提供一個基礎。世界上所有的人權狀況發展好的國家,肯定都是社保障狀況很發達的國家。”

湖南常德市鼎城區的玉皇庵村,對於村民蔡光榮來説,今年最大的喜事,是自己種植了很多年的幾十畝油茶林終於有了好收成。

蔡光榮告訴記者,今年油茶豐收最主要的原因,是附近的石煤露天尾礦終於關閉,進行了生態修復。污染源消除了,環境變好了,他們的油茶籽也豐收了。以前尾礦開採時,粉塵飛揚,附近幾千畝山林都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灰塵,嚴重影響作物生長。

要GDP?還是要綠水青山?常德市鼎城區選擇了後者。他們認為,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為代價。2016年以來,鼎城區投入資金5.1億元用於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取締了36家污染大、能耗高的工礦企業,治理黑臭水體55萬多平方米。 

湖南常德市鼎城區人民政府區長朱金平認為:“凡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都是不可持續的,不管代價有多大,我們都毫不吝嗇。現在擁有的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和城鄉居民生活宜居的舒適環境,實際上就是地方一張靚麗的發展名片。”

常德市鼎城區踐行的是綠色發展理念,維護的是人民群眾的環保權益。白皮書指出,中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環境污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作為實現和保障發展權的堅實基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人權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劉海年認為:“綠色發展,不僅僅是關係到現在能夠更好的發展,而且關乎到下一代。如果資源浪費了,就是不可以持續,如果環境污染了,他們會生活在污濁的環境當中,他們的健康,他們再下一代的健康都會成問題。”

除了環境權、社會保障權,白皮書還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的各項人權都得到了全面發展。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人權法治建設得到全面加強。

中國社科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柳華文認為:“人權事業核心理念,是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獲得更好的教育,能夠有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高的社會保障水平,更好的醫療水平,讓人民能夠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這樣是實實在在的人權。”

人民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人權。人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而實現更加充分的人權保障,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仍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只要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幹,中國人民的各項權利必將得到更好和更高水平的保障,中國人民將更加享有尊嚴、自由和幸福。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8年12月13日 20:11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中國也向世界交出了一份出色的人權進步的答卷。比如:中國的減貧成就舉世矚目,被世界銀行譽為“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規模減貧”。12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白皮書就指出,40年來,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尊重人權、保障人權、促進人權,成功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焦點訪談》 20181213 40年 人權進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