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手記
1983年,廣州白天鵝賓館開門迎客。它是國內最早的一批中外合資酒店,也是中國第一批五星級酒店之一。這座乘著改革浪潮起航的酒店,因為四門打開的決定,成為人們了解改革開放的窗口。
在接觸這個選題之前,對白天鵝賓館其實已經有所耳聞,據説這裡的早茶是全廣州最好的,但它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歷史,我一無所知。接觸這個選題時,其實攝製組已經完成了一部分拍攝,幾位白天鵝賓館籌建的親歷者:時任利用僑資、外資建設旅遊飯店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莊炎林、白天鵝賓館香港合作方的霍英東之子霍震霆、第一任營業部經理楊小鵬已經就他們所了解的籌建歷史對我們進行了一番講述。從他們的講述中,我大致了解了白天鵝的籌建背景,建設過程以及開業初的一些情況,這些內容成為我對白天鵝賓館形成的初步印象。
這個印象總結為四個字就是:一波三折。基本上可説,白天鵝賓館“起飛”前的每一步,都伴隨著無數的爭論,也都飽含著那一代人敢為人先的勇氣。以下我就幾次艱難的爭論做簡單論述。
第一難,為什麼要建中外合資賓館?
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中國其實已經部分開放了入境遊,而伴隨著大量歸國華僑的涌入,賓館業的供需矛盾已經完全凸顯,一方面要解決這種矛盾,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外匯收入,國家決定建設一些旅遊飯店。但是國內資金有限,國務院最終決定採用中外合資的形式發展酒店業。
質疑隨之而來,為什麼要用外國人的錢建設中國的酒店?我們自己不會建麼?這種質疑發展到最後甚至有人直接致信中央。頂住壓力,加緊合作的則是時任利用僑資、外資建設旅遊飯店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莊炎林。莊老今年已經97歲,但是回憶起當年的事情,他的記憶相當清晰。雖然爭議很多,莊老並沒有停止談合作的事情,而且在他的主持下,兆龍飯店、麗都飯店等一系列合資酒店都取得了成功。
第二難,實質建設推進困難。
莊老在挑選合作對象時,很快就想到了愛國商人霍英東,1978年利用僑資、外資建設旅遊飯店領導小組剛成立,他就跑到香港,很快就與霍英東達成了合作意向。
但是有了意向,實質性的合作卻遲遲沒有進行,因為其實誰都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面對重重阻力,廣東作為改革的試驗田,雖如履薄冰,卻勇於前行。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習仲勳親自給國務院副總理余秋裏寫信,介紹:“霍英東先生是愛國商人,同我們商談了八次,親自奔赴廣州、北京商談了五次。”要求“從速審批”。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廖承志也親自給國家旅遊局長盧緒章寫信,提出“沒有一家談成,這樣下去不利”,要求“廣州的霍英東一項,無論如何爭取它能夠談成”。
就是在這樣的艱難推進下,白天鵝賓館在1979年4月11日最終正式簽訂合作協議。
第三難,是否要四門打開。
白天鵝賓館建設歷程中的困難暫且不表,最能夠體現白天鵝在改革開放歷史長河中獨特意義的事件則是——四門打開。
四門打開,指的是賓館對所有普通民眾開放。在改革開放初期,這是不可想象的,當時的涉外賓館主要服務外賓,普通人出入要準備一大堆材料,還要進行複雜的等級。但是霍英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力排眾議,決定四門打開,楊小鵬在採訪中提到,霍英東曾説,唯有四門打開,才能讓老百姓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改革開放。
也許正是這樣的魄力和遠見,讓白天鵝在35年之後,依舊佇立潮頭。在我們的實際拍攝過程中,白天鵝的每一位工作人員所展現出的自信與超高的素質,令我們十分難忘,他們對拍攝工作的配合和理解也令我們十分感動。再次,要再次致謝白天鵝賓館各位同仁的幫助。
編導:焦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