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開講啦》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國防工程研究院研究員任輝啟:科研戰場上的詩和遠方(11月17日)

CCTV節目官網-CCTV-1 開講啦 來源:央視網2018年11月16日 17:00 A-A+

 

在我們國家,有這樣一群特殊的人,你不知道他們的姓名,只知道他們被稱為“最可愛的人”。他們有的在前線隨時待命,有的在後方默默奉獻,分工不同,使命卻一樣,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中國軍人。《開講啦》特別策劃“我是中國軍人”系列節目,本期邀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國防工程研究院研究員——任輝啟,他是研究武器毀傷效應與工程防護的專家,更是一名中國軍人。在節目中他生動地將他的研究比作是對“矛和盾”的研究。他從軍四十八年參與上百次軍事演習,為了獲取科研數據,在充滿硝煙的試驗場上歷經數次“生死劫”,詮釋了作為一名中國軍人的奉獻與擔當。

鑄造堅不可摧的國之盾器

“化干戈為玉帛”是我們都聽過的一句俗語,可你知道這句話從何而來嗎?在節目中,任院士給我們科普:古時候這個“幹”是盾牌,它是防禦性的兵器,“戈”是長矛,是進攻性的兵器,“干戈”正是代表著攻防之間的關係。只要戰爭存在,攻防之間的競爭是永無止境的,當前高技術武器快速發展,戰爭形態劇烈演變,我們的防護工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任院士帶領團隊做科學研究也是一刻都沒有停歇。他一直堅定著一個目標——“鑄造堅不可摧的盾牌”。

這樣的“盾牌”需要抵擋各種類型的武器,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觀眾通過網絡小紙條提出了一個非常終極,也是我們都非常好奇的問題:“什麼武器最難防?”任院士説,“目前對於我們來講,比較難防的就是深鑽地武器。鋼筋混凝土七八上十米輕鬆地就穿過去了,它産生的破壞效應要比放在地面上爆炸要強十幾倍甚至二十幾倍。”

現在的武器都已經達到了如此程度,那未來的武器會是什麼樣子?真的會像我們看到的科幻電影裏面那樣嗎?任院士舉了兩個未來武器的例子,一個是反物質武器,一克可以毀滅地球;一個是基因武器,針對某一類人群利用DNA(脫氧核糖核酸)遺傳技術研製出來的武器。正是因為這樣嚴峻的形式,任院士帶領團隊,傾注了二十多年的心血,讓我們國家的工程防護,由過去傳統的結構防護向信息化綜合防護邁進了一大步。“我們防護工程人的任務永遠沒有終結。”也正是一代一代中國軍人的傳承接力,我們的國家才得以安寧,人民得以幸福生活。

報效國家是軍人的神聖使命 

“軍人,有的在邊防一線站崗放哨,有的在前沿戰場隨時準備打仗,有的在科研戰場上,分工不同,使命一樣。”作為一名軍事科學家,任院士的研究從來不是在安靜的實驗室,他是在充滿硝煙的科研戰場上,踐行著報效國家的神聖使命。

任院士從軍四十八年,奮戰在科研一線,在戰火硝煙中歷經數次“生死劫”。一次去西北執行任務,他和團隊翻越83.3度高溫的火焰山,在高溫高輻射的環境工作了幾個月,任務非常順利地完成,並且取得了非常豐富的成果。但是任院士卻不知道這幾個月的特殊環境嚴重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回到單位以後,任院士經常感覺到頭暈,有一天在下班的路上他突然暈倒,經過檢查體內白細胞只有一千七百多,而正常值是在五千到九千之間。為了防護工程的不斷完善,試驗也在不斷進行。在一次全軍性大規模的演練活動中,測量設備突發故障,他冒著危險毫不猶豫地衝進演習場,面對僅剩十分鐘的炮火間隔時間,他被釘子刺穿腳掌,仍在與時間賽跑,將鮮紅的腳印留在了試驗場上。很多人問任院士為什麼這麼拼命?他這樣回答:“搞武器效應一定是衝在最前面,到現場趕快要回收數據,這些數據價值連城。”

跑步距離可繞地球三圈

作為一名軍人,任院士在節目中展現了他過硬的身體素質。他每天早上跑步六公里,堅持了五十多年,里程加起來可以繞地球三圈。在部隊裏,為了讓戰友們生活不那麼枯燥,他會經常組織掰手腕比賽,研究院裏面沒人能贏得了他。有一次,一起執行任務的一個山炮團提出要挑戰任院士,結果任院士一人扳倒了二十多個強壯的年輕人。在節目現場,主持人撒貝寧和精挑細選的兩位男觀眾,勇敢地向任院士發起了掰手腕挑戰,結果究竟如何?任院士會輕而易舉獲勝,還是會遇到“奇兵”?最終答案節目中見分曉。 

“我們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我們希望沒有戰爭,但我們不懼怕戰爭。”任輝啟院士的這句話,燃起了一個中國人的熱血與擔當。這幾十年改革開放的過程當中,欣欣向榮、和平發展的背後有一個龐大的人群在為之付出,那就是“中國軍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無名英雄。因為有了“中國軍人”,我們才成為了這個時代最幸福的人。

860010-11190652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