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説詞(第二集) 治國有常民為本

CCTV節目官網-CCTV-10 平“語”近人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8年10月10日 08:46 A-A+

 

1

內容提要

本集旨在闡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選取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使用的“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典故,從重民生、興民德、得民心三個角度闡釋總書記的思想,解讀了“讓老百姓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讓老百姓有更多的實惠,有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中國共産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決定著執政黨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論述,展現了總書記對古代仁政思想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整體闡述

主持人康輝:

大家好!歡迎收看《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輝。

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同學們,歡迎大家。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特別是儒家文化當中,一直強調“仁”這個字。仁就是愛人,由此推導出為政者對於百姓的關切,進而再推導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建立起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這樣一種關切。所以千百年來,儒家文化當中的這種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為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當中的優秀基因。

一直到今天,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思想當中,對於傳統的仁政思想,有很多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所以今天我們這期節目的主題,就圍繞著“仁政”這兩個字展開。

現在讓我們掌聲歡迎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中共中央黨校王傑教授。

 

思想解讀人王傑: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結合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想談三個問題:

第一,重民生。

第二,興民德。

第三,得民心。

下面我談第一個問題,重民生。

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當然,要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絕不是一句空話,要體現在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現實、最實際的民生問題上;體現在一系列相關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規的落地、落實上。一句話,就是讓老百姓能夠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讓老百姓能夠得到更多更多的實惠,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那麼關於民生,下面我們請看習近平總書記是怎麼説的。

 

第一段落

微視頻一: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主持人康輝:

剛剛總書記的這段話是2016年的118號,他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講的。

在這段講話當中,總書記也有一處用典,就是“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這句話的意思,其實不難理解。但它典出何處?在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當中,這句話又有怎樣重要的地位呢?現在我們請出本期節目的經典釋義人,北京大學趙冬梅教授給大家做講解。

 

經典釋義人趙冬梅:

大家好!“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出自《淮南子·氾論訓》。這句話的意思是非常明白、非常簡單的,很容易懂。也就是説治理國家的原則,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利民呢,就是要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比如説,成書于西漢時期的《史記》和《戰國策》,在談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故事的時候,就用到了這句話,“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我們知道,趙國其實是在華夏諸國當中比較靠北邊的,靠北邊就意味著它是和遊牧民族雜錯而居的。遊牧民族是騎馬的,所以他們的軍隊行動起來機動性是非常強的、非常靈活。所以趙國在跟遊牧民族雜錯而居的時候,就常常吃虧。在屢戰屢敗之後呢,趙武靈王就決定要引進騎射技術,要建設自己國家的騎兵隊伍。

我們今天説要引進騎射技術,就是他的士兵要學會騎馬。我們今天説起來好像覺得,這好像很簡單吧?但是在當時,這確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引進。

它要改變這個騎兵的整個服飾系統都要改變。這對於華夏民族來講,是一個巨大的文化挑戰、巨大的心理挑戰。

但是趙武靈王想了又想,還是下定決心“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既然胡服騎射是一件可以保護趙國人民生産生活的事情,它是一件利民的事情,那麼排除萬難也要搞下去。由此帶動了整個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運動才轟轟烈烈地開展,趙國的國力才達到了最強盛。

 

主持人康輝:

好,謝謝趙冬梅教授的講解。趙老師剛才説了,“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這個道理特別地簡單。但是從歷史上來看,真正地把它實現好並不容易。像剛剛您談到的這個胡服騎射,確實是利民之事。但是當時施行是要冒一定風險的。這就想到了今天我們要全面深化改革,我們一直説,是要啃硬骨頭、涉險灘,説明真正行利民之事確實不容易。

剛剛王傑教授也談到,讓人民過上美好的生活絕不是一句抽象的空話。那王老師,您覺得我們現在應該怎麼樣真正能夠把這些利民之事落到實處?

 

思想解讀人王傑: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要落地,的確需要我們付出很多的努力。説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老百姓看。具體的要落地,那麼這一點,我想在我們今天來説應該是更為重要的。只有這樣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那麼老百姓才能擁護你、支持你。

 

主持人康輝:

其實知易行難,但是如果真正有了知,再難也要行。

這個《淮南子·氾論訓》後邊還有一句,“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其實説的是不是也是我們一定要落地,要有行動力?

 

經典釋義人趙冬梅:

對,一定要落地,一定要有行動。但實際上它前提就是説,政府的每一個命令出來之前,都要充分地考慮到利民,而且要做充分的調研。這個命令出來,就是可以推行的、是符合實際的、是能夠推行得下去的。那麼這樣出來一個命令,就能行使一個命令,這個政府它就會是一個有信譽的政府。

 

主持人康輝:

其實今天我們講傳統文化當中的這些精髓,對於我們今天的發展仍然有這種推動力、仍然有教益。也就是要讓它常用常新。但是前提一定是“用”字在先。

那習近平總書記,他在從政的實踐當中,又是怎樣真心實意、真抓實幹地來行這些利民之事的呢?接下來,我們繼續請思想解讀人王傑教授,來給大家做講解。

 

思想解讀人王傑: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為官、為政的經驗和智慧的總結,那麼也是當今治國理政的重要遵循。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這些思想,對咱們今天的治國理政,對我們今天的實際工作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那麼我們看,幾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投入精力最多,他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就是民生問題。我們通過習近平總書記身上發生的小故事,可以窺見一斑。

20121229號,離2013年元旦還有兩天,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驅車300多公里,來到了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連夜就聽取了省市縣主要領導同志的工作彙報。第二天一大早,習近平總書記便冒著嚴寒來到了幾個貧困村,走訪貧困群眾。他走進貧困群眾的家,盤腿坐在炕頭上,仔細地詢問群眾,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過冬的棉被有沒有?一年的糧食夠不夠吃?取暖的煤炭夠不夠用?小孩上學遠不遠、看病難不難?習近平總書記問得非常地仔細。

隨後習近平總書記又來到了村委會,同村幹部、村民及駐村幹部一道,共同協商加快脫貧致富的好辦法。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點。脫貧攻堅工程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當代中國最大的利民、惠民、富民工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與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剛才談了重民生,下面我談興民德。

説到興民德,我想起了兩千多年以前中國有一位非常偉大的思想家叫管子。他説過的一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説明物質財富對一個人的重要。你餓著肚子講道德、講文明、講禮儀,不現實。但是追求物質財富絕不應該成為一個人的唯一的目標追求,不應該是個終極目標,因為對老百姓來説,還有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什麼事情?對老百姓進行人倫、道德教化,提高老百姓的整體道德文明素養。這個思想來自於儒家,來自於孔夫子。

其實孟子也有類似的思想。孟子他説,老百姓富裕起來以後,要“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什麼意思?就是老百姓富裕起來以後,要興辦各種各樣的學校,把人倫道德、人倫孝悌的道理反復講給老百姓聽,讓老百姓能夠去實行。孟子還説,好的政令與好的教育相比,好的教育更容易贏得民心。

那麼教民教什麼?就是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恥、教民以誠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倫。關於民德,下面我們請看習近平總書記又是怎麼説的。

 

第二段落

微視頻二:

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

 

主持人康輝:

大家知道,現在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當我們的發展到了這樣的一個階段,當中國需要在國際上,承擔起更多大國責任的時候,興民德就變得更加地重要。那在今天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就是新時代教民以德的具體表現。

剛剛我們聽到總書記的這段話是2014年的54號,他在北京大學和師生座談的時候講的。總書記有一處用典,“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那這八個字典出何處?又有怎樣的含義呢?

 

經典釋義人趙冬梅: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出自《周易》,是《周易》六十四別卦當中的第四十二卦,它的原文是説,“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這説的其實就是做人修身的道理:我們怎麼樣才能做一個更好的人。今天來講是説,怎麼樣做一個更好的公民?那就是,你要看見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看見別人比自己更好的這些地方,那你就要向他學習。你向那些更好的東西靠攏,這叫“見善則遷”。那麼當你發現自己有些事情做錯了,有些事情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怎麼樣呢?一定要改正,要不怕改正錯誤,“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你才能不斷地進步,才能做一個君子。那放到今天就是我們才能做一個合格的、更好的公民。

在這八個字當中,其實我們可以把它分解出三層意思來:

第一層呢,就是我們要抱持著一顆永遠向上、永不滿足的心,要不斷進步的要有一顆向上的心。不管是“見善則遷”還是“有過則改”,它説的都是要進步,我要更好,我要讓我自己變得更美好起來。

那麼它的第二層意思呢?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要苦練內省的功夫,儒家提倡“吾日三省吾身”。“省”其實就是自我檢查。不斷地內省才能夠不斷地進步。

那麼這句話還有第三重的意思,就是説“見善則遷”,當你發現比自己更好的人和事的時候,你究竟應該抱持著怎樣的態度,做到見賢思齊。所以我們看到的古代那些最優秀的讀書人,他們是能夠把書讀進生命裏、讀進血液裏來,把讀到的道理化成為自己的行為,並且作用於社會。古代那些最優秀的讀書人,是非常善於自省的,是勇於改過的,是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在實踐當中不斷地磨礪自己不斷取得進步的。那麼在科學技術上、在物質上、在知識上,我們可以傲視古人,我們也應當傲視古人,我們應當比古人強。但是在精神上,古人所指示的這些進步的路徑它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它是永遠都不過時的。

 

主持人康輝:

如果我們善於內省、勇於改過的話,就會成為一個有德之人。人們嚮往、追求美好的生活、有道德的生活是古今一致的。正所謂道不遠人、德必有鄰。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興民德還有哪些重要的論述。

 

思想解讀人王傑:

“興民德”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有大德,也有小德,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社會的德、國家的德。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説,最持久、最廣泛、最深層的力量,就是全民共同認同、遵循和恪守的核心價值觀。

2014年六一兒童節前夕,總書記來到了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就從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與師生們進行座談和交流。在座談和交流過程中,他提出了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記住16個字。這16個字就是“記住要求、心有榜樣、從小做起、接受幫助”。習近平總書記最後還説,養小德可以成大德,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銘刻在頭腦中,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生根、開花、結果。總書記説這些話,是非常地接地氣。

第三個問題,我談得民心。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要想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就一定要贏得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向背決定著執政黨的生死存亡。

關於得民心,我們請看習近平總書記,又是如何論述的。

 

第三段落

微視頻三: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道理我們必須牢記,任何時候都不能忘卻。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我們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始終接受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腦中常謀富民之策。使我們黨,永遠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使我們的事業,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主持人康輝:

剛剛我們聽到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是20161021號,他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上講的。當年長征勝利,依靠人民;今天我們走在新的長征路上,依然要依靠人民。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興衰成敗都在人民。

總書記在這段講話當中,引用了一句古人的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大家都特別地熟悉吧?但這句話最早的出處是哪兒呢?我想問問今天在現場的同學們,有誰知道?這位女同學,好。

 

觀眾:

我記得這句話應該是唐太宗李世民説的。

 

主持人康輝:

好,謝謝這位同學。其實你的水平跟我差不多。當時我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回答也是:不是唐太宗説的就是魏徵説的。但其實告訴大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八個字最早的出處,比唐代要早得多。那它典出何處呢?我們現在請經典釋義人趙冬梅教授,來為大家做講解。

 

經典釋義人趙冬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最早的出處是《荀子·王制》,它的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用大白話來解釋,就是君主就像是船,而老百姓則像是水,水可以把船托起來,也可以把船掀翻。

荀子的這個比喻當中其實包含著民本思想,就是老百姓是重要的,老百姓是一個國家統治的根基,荀子的這個比喻,用水和舟來比喻老百姓和君主之間的關係,這個比喻非常地形象。朝代更替的歷史當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水是怎樣載舟的,水又是怎樣覆舟的。比如説隋朝,隋煬帝做的很多的事情,我們站得極遠的時候,站在歷史的高度,當我們站在鷹的高度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它是積極的,是有意義的,是有價值的。但是歷史不能只有這一個維度,看歷史的時候,不能只站在鷹的高度,站在兩千年、一千年的尺度上去看歷史。其實看歷史的時候,很重要的就是你要看當時,看人的生命的尺度。如果站在人的生命的尺度,去看歷史的話,那麼隋煬帝做的這些事情,對於隋朝治下的老百姓來説,那麼快的節奏、那麼高的速度、那麼高的頻率的戰爭和勞役,對於當時隋朝的老百姓來説,就意味著非常現實的苦難。

那麼老百姓沒有辦法。在這時候憤怒的老百姓,一滴一滴的水就匯成了一個憤怒的巨浪,這種憤怒的巨浪,最終推翻了隋朝的政權。這就是我們在隋朝滅亡當中看到的非常形象的,水是怎樣覆舟的這個過程。

隋朝滅亡的過程,唐太宗他是親眼目睹、親身經歷的,隋朝“水則覆舟”的那個教訓,在他的心裏邊仍然是非常之鮮活的。他知道“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道理。而這番道理,他是從自己的生命經歷當中體驗出來的,所以他信,所以他能夠接受批評。

正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唐太宗是能夠接受批評的,所以才有了我們大家都學過的“貞觀之治”。

關於“貞觀之治”,其實我想可能大部分人都會有一個誤解,就是覺得好像到了“貞觀之治”的時候,唐朝就非常地強盛,已經超過了隋朝。其實唐朝的強盛還在後邊,要到“開元盛世”的時候。在“貞觀之治”的時候,如果論到唐朝的國力的話,不管是談人口的數量,還是説倉庫裏邊倉儲的物資。其實這個時候的唐朝,都比隋朝末年還要差得遠得多。那麼為什麼人們如此懷念、如此稱頌“貞觀之治”呢?那個“貞觀之治”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呢?

我們看《貞觀政要》的描述。它説道路行旅十分安全。旅行是安全的,路上沒有打劫的,沒有攔路的。監獄裏頭也常常是空的,沒有犯人,沒有人犯罪。田野裏邊放牧著牛羊。人們離開家的時候是不用關大門的。因為連著幾年都是大豐收,所以糧食便宜極了,一斗只要三四個銅錢。出門旅行的時候呢,從長安到嶺南,從山東到大海,都不用隨身背著糧食,路上都可以買到糧食,是可以置辦到你要吃的、要用的東西的。而客人、行旅之人,從山東的村子裏邊路過的時候,村民一定會好好地款待,而且臨走的時候還有送乾糧的,這就是唐朝人描述當中的“貞觀之治”。如果論國家的力量來講,它不是特別強大,它不如隋朝末年的時候,但是這個“貞觀之治”它和諧、安靜、美好。這個時候的老百姓,就像是藍天之下平靜的海水,它托載著唐王朝的大船向前走。“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一兩個的老百姓微不足道。但是當他們聚集起來的時候,他們就是國家興亡的決定力量。

 

主持人康輝: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水的力量是如此地龐大,那麼作為為政者來説就要施仁政,要善用這種力量。

那今天我們一直在強調,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讓人民過上美好的生活,要善解民心之憂,要善謀民生之利。怎麼樣才能得民心呢?關於得民心,習近平總書記還有哪些重要的論述呢?我們接下來繼續請思想解讀人王傑教授為大家做講解。

 

思想解讀人王傑:

只有不斷地改善民生,你才能夠贏得民心。這是一個辯證法。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就是説,要用真情的付出、切實的行動來贏得民心。人民群眾的認可是最高褒獎,人民群眾的信任是最大支持。

觀眾舉手示意了,請問你有什麼問題?請講。

 

觀眾:

老師您好,剛剛您講到有關於民生的問題,説我們要重民生,然後要實行惠民政策,讓我們得到一些幸福感,但同時我們也很看重國家在高科技方面的發展,但是也有人説,這些國家在高科技方面的發展,它除了給我們帶來一些自豪感的同時,它與我們的民生又有什麼關係呢?

 

思想解讀人王傑:

這是一個科技和民生的關係問題,前些年在發射遙感衛星、通信衛星的時候,説這些衛星發射了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其實我們講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咱們誰都離不開高科技了,對不對,咱們的智慧手機、咱們的人臉識別、咱們的共享單車、咱們的電動汽車、咱們的高速火車,這都是靠高科技的結果。我們都已經在享受它給我們帶來的便捷。所以高科技,不能夠只看到自己眼前的這點事情,把這個事情把它放大,就是高科技與我們的民生,可能暫時它看不到有很密切的關係,但是呢,隨著它的發展,它一定和我們的民生是息息相關的。這是我的一個簡單的回答。

 

觀眾:

謝謝老師。

 

思想解讀人王傑:

剛才談到了民生。要贏得民生,就必須不斷地改善民生。習近平同志早年在基層工作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老百姓的廣泛讚譽。習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插隊時,中間有八個月的時間,在另外一個村——趙家河村駐點。在趙家河村的這八個月時間裏,習近平同志主要負責村裏的一些日常的行政工作,同時還和村裏的老百姓一起打土壩、修梯田、植樹造林,習近平同志在當地老百姓心中,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主持人康輝:

是的正像王傑老師講的那樣,習近平同志當年在陜北的趙家河村,那八個月工作的時間,給村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在節目現場,特別請到了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趙家河村的一位村民高生智高大爺。我們掌聲歡迎他。

高大爺您好。

 

嘉賓高生智:

您好。

 

主持人康輝:

您好您好。

 

主持人康輝:

當年那些北京知青裏面,習近平同志是給村民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我聽説一直到現在趙家河村的老百姓們還經常會説起當年習近平這個北京後生的故事。還有個“好後生”的故事是不是?

 

嘉賓高生智:

嗯。

 

主持人康輝:

您跟大家講一講。

 

嘉賓高生智:

事情是這樣,這個馮俊德老大爺,他在自己的地裏頭種了一點旱煙,把這個旱煙都搬了一架子車。

 

主持人康輝:

種旱煙。

 

嘉賓高生智:

旱煙。他往回拉,自己運回來。拉著拉著他就有點累了。70多歲的人了。這時候呢,後面來了個小夥子。小夥子就説,來,大爺我幫你拉一會兒。順手就從大爺手裏把這個車把就拿過去,他自己拉。

兩個人就這樣拉著車子慢慢地往前走。這個馮大爺説,我還不知道你是誰?這時候,小夥子就説,我姓習,我叫習近平,是插隊青年。這時候馮大爺説了,姓習的這個姓很少,一般都不這樣叫。只有在陜北那時候跟劉志丹鬧革命的習仲勳姓習。小夥子就説了一句,習仲勳是我爸,我是他兒子。這時候呢,這馮大爺就説,你是個好後生。

 

主持人康輝:

所以大家就知道了,習近平同志不論走到哪兒,都是有很多的百姓特別支持他、特別擁護他,特別願意和他一起幹事。就是因為他自始至終心裏想的就是老百姓的事,自始至終是在幫老百姓做事,所以這就是得民心。這就是好後生的這個故事。一直到今天,習近平總書記仍然堅持著為百姓一直在做實事。

今天特別感謝高大爺來給我們講了這個故事,好,謝謝您,謝謝。

中國的老百姓是最最樸實的,只要你真心真意地為百姓做事,就能夠得到百姓最高的評價。而有的時候這個最高的評價,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字:好!而要得到這個最高評價,又非常地不容易。習近平總書記説,我們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那我們今天應該怎麼樣讓我們所有的工作都能夠經得起這樣的檢驗呢?我們繼續請思想解讀人王傑教授來為大家做講解。

 

思想解讀人王傑:

剛才聽了這位村民的介紹:好後生。其實好後生是老百姓發自內心的、對習近平同志的一個質樸的評價。當然,也是最高的評價。

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比不上老百姓的誇獎。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人民利益高於一切,人民所嚮往的就是共産黨的奮鬥目標。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主持人康輝:

謝謝今天的思想解讀人和經典釋義人給我們帶來的深入淺出又生動的講解。今天我們在前行的路上,仍然在吸吮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漫長奮鬥積累起的這些文化養分。在總書記的講話、文章、論述當中,像“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這樣的中國古代的利民思想,經常被提及。人民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牽掛。在十九大報告當中,人民被提到了203次,可見“人民”這兩個字的分量,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中,是重於千鈞的。在這次節目的最後呢,讓我們再次重溫一些經典的篇章,我們再次來感受“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的思想和情懷。

 

經典誦讀環節

經典誦讀人朱衛東:

《老子》節選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岳陽樓記》節選·范仲淹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咏煤炭》·于謙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供稿)

860010-11190660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