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航母、蛟龍號、天眼、核潛艇,這些大國重器裏都有民營企業的功勞?

CCTV節目官網-CCTV-2 對話 來源:央視網2018年08月23日 17:51 A-A+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全球最大造船集團,中國海軍最大的供應商,産品包括航空母艦、核潛艇、驅逐艦。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軍工電子的國家隊,研發了最新一代預警機。然而人們可能不知道的是,在這些國企領頭羊打造的大國重器背後,還有許多民營企業的貢獻和努力。在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今天,如何讓融合真正走向深入?

中船重工:靠軍民融合從虧損變成第一造船集團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副總經理錢建平:對中船重工來説,我們軍民融合走得比較早。從二十世紀70年代開始,萬噸輪,到現在32萬噸的超大型油輪,40萬噸的散貨船,兩萬箱的集裝箱船。另外就是蛟龍號,深海勇士號,還有港珠澳大橋,鋼結構橋梁,包括天眼的大型構件都是我們造的,我們走出一條軍民融合的道路。這條路是我們發展的捷徑,1999年我們産出150億,現在做到3000多億,實際上我們大部分都是軍民融合産品。應該説從當時虧損企業變成現在的第一船舶集團,靠的是軍民融合。

預警機裏有軍民融合的基因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黨組副書記胡愛民:我們預警機的誕生,是一條非常艱辛的路,我們自己也叫它“爭氣機”。它從一誕生就是軍民融合的基因在裏頭,我們充分利用了軍和民各自的優勢。“爭氣機”裏面有一個重要的功能系統,就是用的民營企業的關鍵芯片,它的技術和它的裝備,體現了我們自主可控的程度,也體現了我們的裝備水平。

軍民融合和改革開放40年同行

特約評論員宋曉軍:實際上軍民融合是嵌套在我們整個改革開放40年。1978年第一次提到了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軍工企業第一個試點,就是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它第一個改成公司,之後首先就是接香港包玉剛的運輸的船。然後中間有軍轉民,主要是軍工技術的溢出,來用它生産民品。長安汽車原來是軍工的,它為什麼改了能成呢?因為原來陸軍有一個批量生産的經驗,我們知道民品就是要批量生産,所以它有技術溢出的優勢。到了2018年我們管它叫深度軍民融合,就是一種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機制的建立。

860010-1114051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