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13 焦點訪談

《焦點訪談》 20180619 大興安嶺森林火災滅火記

來源:央視網2018年06月19日 20:12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評論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北部的呼倫貝爾根河市境內,東與黑龍江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南接呼倫貝爾大草原,保護區內有很多珍稀動植物。6月1日19時,汗馬保護區內發生了雷擊森林火災。由於持續乾旱少雨、高溫低濕,火勢迅速蔓延。加上保護區內山高谷深,植被茂密,撲救難度很大。讓人想起1987年黑龍江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5億多元,5萬多人受災,211人喪生。這場大火該如何救呢?

這場火災與1987年震驚中外的“5.6”大火同屬大興安嶺林區,當時大火連續燃燒28天,過火面積101萬公頃,國家森林資源損失慘重。這場火災與那場火災的位置僅相距200多公里,同一腹地,同一季節,蔓延速度也一樣快,火情緊急,不容怠慢。火災發生後,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迅速啟動高級別應急響應,並派出赴火場工作組,指揮撲火救災工作。

6月1日23時50分,內蒙古大興安嶺管理局森林防火指揮部也在第一時間,調集阿龍山、金河靠前駐防林業撲火隊員和森警利用蟒式運兵車、全道路運兵車連夜陸路向火場開進,撲火人員攜帶滅火、通信、指揮等各類裝備器材,採取摩托化機動方式,趕赴起火現場參與撲救。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跟亞馬遜熱帶雨林並稱為“地球的兩大肺葉”,這裡森林總面積、活立木總蓄積量都居國有林區之首,是歐亞大陸北方森林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三大自然生態系統,是國家重點森林碳匯基地。

大興安嶺汗馬雷擊火聯合指揮部總指揮李樹銘介紹,汗馬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六十年代開始建設的一個保護區。這裡沒有得到開發,所以沒有林場、沒有村屯,沒有人居住,也沒有路,所以布兵非常困難。

無路也要趟出路。眼看火勢從開始燃燒的南線,朝東北和西北兩個方向快速蔓延,如果不及時撲救,一旦失控,會引燃林區更大面積的植被樹木,破壞生態屏障,影響生態系統,觸及生態安全。

李樹銘説,大興安嶺的寒溫帶的生態物種在這裡表現非常完整。這個保護區,對我們國家的林業、對生態建設、對科學研究,都非常有意義。

大興安嶺林區是一道綠色長城,維繫著呼倫貝爾大草原、松嫩平原、東北大糧倉,乃至我國華北的生態安全,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但是這裡生態環境脆弱,一旦遭受大的火災,則難以恢復、不可複製。據統計,1962年至2017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共發生森林火災3075起,其中重特大森林火災359起。

近期,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持續乾旱少雨、高溫低濕,多地最高氣溫達35℃以上,超過歷史同期極值,加之幹雷暴頻發,雷擊火進入集中爆發期,防火形勢十分嚴峻。6月1日晚上的這起火災就是雷擊火。

雷擊火是一種自然現象引發的自然災害。目前,雷擊火的監測、提前預警和防範還是世界性的難題。雷擊火初期不起火苗,只是冒煙,很難被發現。待氣溫升高、大風起時,才衝出林冠,形成煙柱,此時小火已發展成大火。由於雷擊火災多發生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區的山頭上,山高林密、站桿倒木多、腐殖層厚,常伴有油性大、易燃燒的偃松林,極易形成地下火,多數只能依靠飛機運送兵力和給養,救援難度極大。

6月2日淩晨4:30,起飛條件具備後,指揮部立即派出直升機偵察,根據火情投入救援人員。雖説直升機投送快捷迅速,但是這一方式會隨時受到天氣和航路的影響。

由於火勢還在不斷蔓延,6月2日18時,指揮部繼續派人採取摩托化機動方式,增援火災現場。實際上,即使天氣條件允許,直升機也只能把人員投送到火場,卻到不了火線跟前。

下飛機的地方是機降點,一般會選擇在地勢相對比較平坦的地方,救援人員需要從各個機降點徒步到救火的現場,徒步穿過沼澤地。路非常難走,加之救援人員每個人平均身上負重會在25公斤以上,10公里左右的路程他們需要走四五個小時以上,兩公里的路程也要走一個半小時以上,這給救援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

撲火人員邢懷波和他們的隊伍就是徒步了兩個多小時,于6月3日淩晨3時接近火線的。他告訴記者,一路上左右橫狀發散式生長的偃松類植物,緊緊盤織交錯在一起,成為他們前行和撲救的障礙。

森林火災的撲救,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科學性,它需要根據地形、氣溫、風力、植被等的不同,來採取不同的戰術戰法,不是任何時候都能撲打。甚至有的時候白天不能撲,只能靠晚上。如果出現高溫大風,火勢會瞬間加大,非常危險,人是不能直接撲打的。

大興安嶺汗馬雷擊火聯合指揮部副總指揮曹龍告訴記者,這個火場地形比較複雜,局部地方坡比較陡,很多時候都撲打上不去,都要用人推人的方式投入到火線上去。

這些不利因素的疊加,都會影響撲救的速度,而為了提高效率就需要不斷增加人員來撲火。

經過撲火隊員的連續奮戰,火場重點地段和重要方向的南線、西北線,分別實現封鎖控制。

為控制火情,緩解周邊區域乾旱少雨情況,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從6月4日開始對大興安嶺地區實施人工增雨作業。

經過6月5日一夜奮戰,6月6日上午10時,汗馬自然保護區火場全線合圍,外線明火全部撲滅,整個火場全面控制,撲火救災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指揮部成員在空中進行了勘查復核。

總指揮告訴記者,之所以宣佈撲火救災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而不是全面勝利,是因為火場還沒有實現無火、無煙、無氣的三無狀態。而用救災一線官兵的話説,火災是“三分打、七分清”。

興安盟森警支隊王學發説:“火場清理難度非常大,因為地被物比較厚,草根、樹根比較多。我們先開設防火隔離帶,隔離帶開設過程中由於風大,火多,我們採用壕溝,進行地毯式的開設壕溝。現在這個距離大約有三米,我們讓可燃物和火燒地隔開。”

6月7日,林業撲火人員清理現場時發現,遠處有一根倒木形成煙點燃燒了起來。內蒙古大興安嶺阿龍山林業局撲火隊員李樹林告訴記者:“這裡面可燃的地方就像這個風倒木還有斜的站桿,倒在地上的站桿,根部,外面瞅著火滅了,裏面還有一些火星,表面溫度低的時候不冒煙,溫度一高一颳風又颳起來了,火又燃燒了。”

6月9日上午10時18分,汗馬火場實現無煙、無火、無氣、無垃圾的“四無”目標,撲火作戰全面告捷。

李樹銘表示:“過去這30多年,應該説森林防火,撲火救災能力方面的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因為撲火能力建設水平和重視水平,法制化水平等等各個方面,和1987年相比,應該説不可同日而語。另外裝備的現代化水平,也有了充分體現。我們空中的飛機、雨水滅火的能力,還有機械化水平,有了重大提升。”

火災是森林最危險的敵人,也是林業最可怕的災害,而雷電則是引發森林火災最主要的自然原因之一,大興安嶺地區是全國雷擊火發生最多最集中的區域,每年都有雷擊火引起的林火。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可以用於森林火災的技術和裝備也多了許多,但森林火災的撲救依然難度很大,從兵力投送,到火場撲打,到勘查清理,常常歷時多日,反反復復,付出大量人力物力才最終滅火。怎樣加強對雷擊火這一世界難題的研究,用好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嚴格的監控系統,嚴防森林火災,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8年06月19日 20:12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北部的呼倫貝爾根河市境內,東與黑龍江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南接呼倫貝爾大草原,保護區內有很多珍稀動植物。6月1日,汗馬保護區內發生了雷擊森林火災,由於持續乾旱少雨、高溫低濕,火勢迅速蔓延。加上保護區內山高谷深,植被茂密,撲救難度很大。面對如此火情,森林消防人員該如何有效撲滅呢?(《焦點訪談》 20180619 大興安嶺森林火災滅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