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13 焦點訪談

《焦點訪談》 20180618 中國人 精氣神(二)

來源:央視網2018年06月18日 20:08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評論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天是端午節,在中國各地,有各種各樣的節日活動,賽龍舟、包粽子、插艾葉,這些節日活動,都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承載著傳統文化,也在歲月長河中,傳承著“民族精魂”。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是什麼?它藏在一張張面孔裏,藏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裏。

黃大發

36年,他絕壁鑿渠,只為村裏的百姓不再受缺水之苦。

貴州省遵義市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村民楊持祿説:“我們這個地方,過去十種只有一收,就是種十年,只有一年有好收成,其它九年都是乾旱的。”

因為嚴重缺水,草王壩的村民只能種紅薯、土豆、玉米,吃玉米做成的苞谷沙。

草王壩村原黨支部書記黃大發説:“1959年下半年就鬧饑荒,老百姓餓了找不到糧食到處找葉子吃。當初我有個夢想,長期的夢想,我本身是共産黨員,我要幫老百姓做點什麼事,我的夢想就是要修這個‘紅旗渠’”。

那一年,黃大發開始帶領鄉親們開鑿水渠。草王壩村村民楊春友説,岩石很難打,鋼釬打上去起火花,炸藥只能炸出個小窩窩,再慢慢用鋼釬十字鍬來鑿。

水源地距離草王壩數公里,卻需要橫跨三座大山、三道幾百米長的絕壁。鑿通這三處絕壁,是修渠成功的關鍵。

黃大發説:“我不怕,我怕其他人更會怕。共産黨員你怕犧牲行嗎?我就發狠,就下決心,不管什麼事,我拿生命換。這個水哪一天過不來,我就哪一天不收兵。”

36年堅持,黃大發經歷過失敗;36年堅持,黃大發失去了和女兒見最後一面的機會。他説:“我這一生來,有好的有壞的,但是我是一個共産黨員,支撐我渡過難關。”

1995年端午節,長7200米主渠和2200米的支渠修建完成,幾輩人等待的生命之水流進了草王壩。

1995年前,草王壩村人均收入80元;2015年,草王壩人均收入5760元。

但願蒼生俱保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明】于謙《咏煤炭》

黃旭華

離家30載,隱姓埋名30載。他,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威懾力量的國家。

清晨,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走進719所,開始工作。他告訴記者:“1958年開始一直到今天為止,沒有離開過核潛艇工作,就是我一個人,這一點我自豪。”

核潛艇是一個國家最為倚重的戰略核打擊力量之一。1954年,美國建造了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黑鸚鵡號”;1957年,蘇聯第一艘核潛艇下水;1958年,中國核潛艇研製,艱難起步。

黃旭華説:“有關核潛艇的技術參考資料我們國家是空白的。再一個國外對我們嚴密封鎖,不可能有專家來指導我們。”

年輕的黃旭華,開始自力更生研製中國第一艘核潛艇。

研製一艘重達幾千噸的核潛艇,需要精確計算成千上萬的核心數據,在當時的中國,黃旭華他們能依靠的計算工具只有算盤。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下水僅僅是核潛艇成功的第一步。第一次極限深潛試驗試驗隊隊長、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研究員龍慶文説:“極限下潛深度試驗沒做的話,我們的核潛艇不敢到極限下潛深度和敵人去對抗,別人200米,我們不敢去啊。”

在極限深度,任何一個細微之處承受不住深海的壓力,將會艇毀人亡。

作為總設計師的黃旭華,決定親自參加試驗。出發前,他把決定告訴了妻子。妻子説:“你應該下去,你是總師,你應該下去,不然你這隊伍帶不動了,萬一齣什麼事情你負責不了。”

1988年4月,中國核潛艇第一次極限深潛試驗,黃旭華迎來了人生中的生死考驗。

整整4個小時,深度儀的指針逐漸指向極限深度。試驗成功,新紀錄誕生。核潛艇經受住了考驗。黃旭華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中,親自參加極限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1988年9月,中國導彈核潛艇成功水下發射潛地導彈。為了這一刻,黃旭華已經離家30年,隱姓埋名30年。

黃旭華説:“父親到去世的時候只曉得他兒子在北京,只曉得信箱號碼,不曉得其它。難道我的心裏面就一點活動都沒有嗎?不是的,我忍住。”

2016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遊弋深海40年後光榮退役,它的總設計師黃旭華依然在“服役”。今年,黃旭華95歲。他説:“黨如果要求我把血一次流光,沒有意見,黨如果要求我的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一直到流光未至,我黃旭華能夠做到,毫無疑問。今天如果組織上沒有叫我退休,退下來,那我一直堅持工作,做到我不能做為止。”

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三國·蜀漢】諸葛亮

徐立平

他的工作極度危險,他,是中國火藥“微整形”第一人。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國家高級技師徐立平説:“我們是直接接觸火藥進行操作,我們的工作無時無刻不在危險之中。”

固體燃料發動機是導彈和運載火箭的動力之源,燃料藥面整形是製造固體燃料發動機必需工序之一。藥面整形也叫雕刻火藥,這是世界級技術難題,無法用機械替代。

“這個東西的危險性在於,它一旦發生燃燒,會産生幾千度的高溫,人的逃生機會幾乎是沒有的。”徐立平説。

雕刻過程不允許反復打磨,0.5毫米是火藥表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徐立平觸摸一次,就能精準判斷需要切削部分的尺寸,精度誤差不超過0.2毫米。

1989年,我國某重點型號發動機藥面出現問題,必須挖開填築好的火藥才能找到並解決問題。那一次,徐立平距離死神只有一步之遙。

發動機殼倉僅容一名操作人員,徐立平只能半躺、半跪在裏面。

徐立平説:“在裏面幹的時候除了鏟藥的沙沙聲音,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我們的生命就交給了手裏這把整形刀,這個刀一旦挖不好,燃燒起來,可以説連逃的一點點機會都沒有。”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兩個多月的時間,徐立平和隊友們整整挖出300多千克火藥。

徐立平説:“會時刻提醒自己,這是一個危險工作,對待這種工作的時候,我會把它當成第一次去幹,第一次操作那種心態去幹,這樣的話才能保證它不出問題,千萬不要超過自己的安全底線。”

最深切的安全線在徐立平心裏,這裡裝著他30年來對這項特殊工作的擔當和責任,這裡裝著他30年要求自己萬無一失的精湛匠藝。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上古時代】《尚書》

中國航天員

他們是一群飛天“超人”,他們的英勇無畏,成就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

20年前,1998年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

20年間,中國航天員六上太空;20年間,中國航天員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輝煌背後,是中國航天員20年的拼搏與堅守。

中國航天員經受住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考驗,創造了世界航天員零淘汰的紀錄。

2008年9月27日下午,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國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他們的任務是驗證太空出艙行走。然而,翟志剛使盡了全身力氣拉艙門,艙門卻絲毫未動。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翟志剛説:“如果門打不開,那我肯定就出不去,我要是出不去,神舟七號的飛行任務就沒有完成。”

情急之下,兩位航天員用輔助工具撬開了艙門。就在此時又一個“意外”接踵而至:神舟七號報告,儀錶顯示軌道艙火災。這是航天員最害怕出現的故障之一,很可能導致航天員無法返回。

翟志剛説:“這個時候伯明就問我,咱還出不出艙,我説出艙,非常堅決,也非常堅定。”翟志剛走出了艙體,揮舞國旗。

20年,6次飛天,6次凱旋,這背後,是每一位中國航天員的默默堅守和無悔付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特級航天員楊利偉説:“我們回過頭理解,確實是你選擇了它,就選擇了責任。”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

這一張張面孔體現出的精氣神,貫穿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也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裏。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變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之魂。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8年06月18日 20:08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端午節的由來最早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在《離騷》中留下許多名句,這些詩句寄託著詩人的理想和決心,也寄託著一代代中國人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從絕壁鑿渠到探索太空,從收集種子到量子通信,這些不凡的成就都來自上下而求索,九死猶未悔的堅守,逐夢,創新。他們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給養,也用自己的踐行豐富著中國精神的內涵。(《焦點訪談》 20180618 中國人 精氣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