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13 焦點訪談

《焦點訪談》 20180617 中國人 精氣神(一)

來源:央視網2018年06月17日 20:05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評論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端午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凝結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正是植根在中國人內心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潛移默化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影響著今天中國人的精氣神。在一個個科研和建設成就的背後,我們都可以看到一群群精忠報國、銳意進取的中國人,他們深受中華傳統文化滋養,在不同崗位上,懷抱家國情懷,執著耕耘,共同寫就了一個時代的“中國精神”。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幾十年的時光,幾代人的艱辛,把荒漠變成了綠地,是什麼讓他們這樣默默付出? 

1981年春天,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源六位年過半百的老人,自發開始了與天地較勁。

十年,八步沙漸漸綠了,可老人也幹不動了。賀發林,石滿、郭朝明、羅元奎四老漢相繼離世,六老漢的兒子們接過了父親的擔子。2003年,7.5萬畝八步沙根治完成。 

如今,八步沙迎來了第三代治沙人——劉老漢的孫子、侄子。

三十二年,三代治沙人,完成治沙造林13.9萬畝,封沙育林11.4萬畝。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燮《竹石》

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放棄了優渥的生活,投入到艱苦的環境中,數十年如一日,建成國之重器,自然之寶庫,是什麼讓他們奉獻終身?

2017年10月10日,國家天文臺發佈:貴州FAST捕獲首批脈衝星信號。 

來自1.6萬光年外和4100光年外的兩個聲音,讓中國實現了一個零的突破。

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説:“運氣只對於有準備的人才有用,我們做好準備,等待我們的好運氣。” 

1994年,南仁東放棄日本優渥待遇,心懷夢想回到中國。

他説:“別人都有自己的大設備,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

十年苦尋,終於遇見。2006年,FAST項目正式定址貴州平塘大窩凼 。

2011年 FAST項目開工建設。

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啟用,南仁東的生命卻進入了倒計時,他被查出了肺癌,然而他的腳步卻並沒有停止。

2017年9月15日,為FAST操勞了22年的南仁東閉上了雙眼,與世長辭。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是全世界三大種子庫之一,這裡嚴密保存著成近萬種瀕危的、特有的以及富有經濟價值的種子,在乾燥冷凍的環境下,可以保存幾十年、上百年。

鐘揚自我介紹説:“我是一名工作在青藏高原的生物學家,一名來自上海的援藏教師。”

從2001年到2017年,16年時間,鐘揚帶領他的學生,收集了西藏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填補了世界種質資源庫沒有西藏種子的空白。然而,一場意外的車禍帶走了鐘揚的生命。

鐘揚:“任何生命都有其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而我們採集的種子也許會在幾百年後的某一天生根發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禦也。——【清】金纓《格言聯璧》

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克服種種困難,打破知識的藩籬,創造出世間沒有的東西,是什麼讓他們勇往直前? 

2016年8月16日淩晨,“墨子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潘建偉,量子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全球量子信息科學領域最高獎項“國際量子通信獎”的首位華人獲獎者。

2011年,中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啟動。

潘建偉説:“我們前面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在啟動過程中大家都有疑問。歐洲有沒有在做?美國有沒有在做?因為大家習慣了,看前面在做,我們習慣在後面追蹤。”

“當時取墨子的這個名字也想提醒大家,其實我們中國的古人、先賢裏面,已經能夠做很好的科學了,將來會有更多的好的科學成果出現。”

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

中國高鐵技術舉世矚目。然而2011年,長客卻有54列動車組被批量召回。

中車長客軌道車輛裝調工羅昭強説,當時心裏憋著一股氣,為什麼出現這樣的問題?看一看、摸一摸是永遠學不會的,必須要動手。但是這麼精密的車可以隨便拆嗎?

技術的壁壘,讓調試工作困難重重。要解決調試的問題,就得從四千張圖紙和四千張邏輯圖學起。

最終,羅昭強創造出了“高速動車組調試操作實訓裝置”,徹底解決了調試的問題。

羅昭強説:“不能總跟著跑,我們還要學會領跑,現在已經沒有國外可以借鑒的技術了,因為我們是在領先,我們前面沒有路,只有自己靠創新去開路。”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端午節的由來最早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在《離騷》中留下許多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些詩句寄託著詩人的理想和決心,也寄託著一代代中國人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從治沙造林,到探索太空,從收集種子到量子通信,這些不凡的成就都來自上下而求索,九死猶未悔的堅守,逐夢,創新。他們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給養,也用自己的踐行豐富著中國精神的內涵。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8年06月17日 20:05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植根于中國人內心的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影響著今天中國人的精氣神。在一個個科研和建設成就的背後,我們都可以看到一群群精忠報國、銳意進取的中國人,他們深受傳統文化的滋養,在不同崗位上,懷抱家國情懷,執著耕耘,共同寫就了一個時代的中國精神。(《焦點訪談》 20180617 中國人 精氣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