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用溫情故事記錄情感春秋,《等著我》第四季拓展維度實現“三台合一”融合創新

CCTV節目官網-CCTV-1 等著我 來源:央視網2018年05月17日 09:33 A-A+

 5月16日,大型公益尋人節目《等著我》第四季看片會在北京舉行。看片會邀請了節目主創團隊、學界、社會人士和媒體專家等對節目進行品鑒。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三台合一”的背景下,這一季節目創新融合,頻道、頻率和網絡共振,打造了一檔可看、可聽、可評的融媒體公益節目。綜合頻道總監張國飛介紹説,《等著我》希望能夠通過動人的故事感動人,並給人以啟迪和思考,展現中國人的美好和內心精神世界,記錄中國人的情感春秋。

央視綜合頻道總監張國飛

主持人舒冬

主持人舒冬


     “融合”的初心:讓更多的人不再品嘗離別之苦
      央視綜合頻道總監張國飛談到《等著我》第四季融合創新的初衷時稱,電視承載的內容有限,更多媒體的加入能夠各展所長把公益項目做大。“在我們融媒體平臺上報名的人數已經超過了20多萬,實際能上電視節目的一年也就一百多個故事,大量的故事是沒有呈現在屏幕上來的。這是一個巨大的素材寶庫,我們也特別希望能有更多的媒體加入,讓更多的人不再品嘗離別之苦,讓他們享受到歡聚的快樂。”
      中國交通廣播節目總監張根清認為融合是“電視廣播化,廣播電視化”的過程,也是“1+1>2”的效果,“電視有電視版,廣播有音頻版,網絡有直播版,這樣可以講出更多的大家想聽、想看,但是沒有看到、沒有聽到的故事。廣播電視的融合做另外一個概念,能讓更多人了解背後的故事”。

中國社科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説,《等著我》讓大屏節目和收視率、影響力結緣,節目是一種剛需,尋找親情、恩情、友情是一種本能,挖掘出來這種剛需是節目的成功。節目天然具有懸念感,這種懸念很能抓住感動。真情的紀實態也是電視節目中最好的狀態。最後節目具有眾籌性質,融媒體的合作、大屏和小屏的打通做到了公益眾籌。“節目跨越了簡單地對人在生理上的滿足追求,升級到精神世界中的命運改變。”
      展現美好、溫暖和希望
      中宣部文藝局處長馬佳講述了她與《等著我》結緣的故事。一次深夜回到家,聽到父母房間傳出哭泣的聲音,推開房門,她看到兩位老人一邊抹著眼淚,一遍盯著電視屏幕。“是什麼樣的節目能夠這樣深深地吸引他們?從導向上説,這個節目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生動踐行了習近平文藝思想。我們的文藝要以人民為中心,我們的節目就是從群眾的需求出發,體現了國家媒體的責任和擔當。” 作為一檔公益節目,不依靠明星大咖,返璞歸真講故事,不一味追求煽情、找淚點,而是從樸實出發,從人性挖掘,讓人産生情感共鳴,潤物細無聲地傳遞正能量。“節目就像風雨過後的彩虹,這個彩虹就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精神所在。”
      《等著我》製片人兼總導演楊新剛介紹説,新一季的《等著我》繼續堅守真實的故事、真實的情感,並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維度、厚度和延展的空間。節目首先在被尋人故事的開發上加大比重。其次在人物個性挖掘上下功夫,通過每一個眼神、每一聲嘆息、每一滴眼淚的細節捕捉來刻畫一個立體的人。同時,節目也創作了節目音樂和主題歌,用音樂開闢第二個敘事空間。最後,在注重家的基礎上,加重了“國”在節目中的體現,選擇了核潛艇之父等反應大國奮鬥的選題。

       《等著我》節目訪問人、中國之聲特約評論員張春蔚分析節目能夠吸引人的原因,是節目創作團隊用愛在呵護普通人。“讓普通人説出不普通很難,讓這種不普通還能感染人就更難。在全世界的春秋筆法中,很少給到普通人的,但央視把這麼重的儀式感給到普通人,讓普通人的情感放大,用愛呵護普通人,帶著隱忍和堅持的愛,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
       融合社會資源,讓社會變得更美好
      《等著我》不僅是一檔節目,更是依託于電視平臺打造的能夠匯聚社會資源的公益平臺。節目調動了包括公安機關的行政力量、以央視為代表的媒體力量、以鬱鈞劍和張寶艷等為代表的社會公益力量和愛心人士,以及愛心企業等資源,在堅定共同方向的前提下,努力通過這個平臺來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認為,家是中國人的精神空間,是中國人的情感聯絡,所以能夠喚起大家的共鳴。《等著我》是一個大的公益互助平臺,大家互相來幫助來完成尋親、尋友的願望,把不同的媒體平臺集中到一起為社會提供力量,而且通過媒介傳遞出去,節目在改變社會。

歌唱藝術家鬱鈞劍説他參與《等著我》是真正在為普通人做事,所以才會深受大家的歡迎,他也在參與節目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節目“慈悲心”的感受。
       公安部刑偵局副局長陳士渠説,《等著我》是中央電視臺服務群眾的創新,而且創新很成功。“這個節目是動員了多方的力量來幫助群眾解決他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這個節目就集合了多方的力量,警方、媒體和志願者的力量,幫助群眾實現團圓夢。”
      《中國新聞週刊》總編輯呂振亞稱,媒體都在關注社會正能量的傳播和故事的表達,而《等著我》能夠用國家平臺和影像手段的優勢,顯示出了節目的強大力量,傳播效果和實際産生的社會正面影響是有目共睹的。

860010-11190654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