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中共中央2月6日和28日分別舉行黨外人士座談會和民主協商會,就《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共中央擬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推薦的國家機構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和擬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推薦的全國政協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向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代表通報情況,聽取意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
李克強、俞正聲、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出席會議。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撐。黨和國家機構屬於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層建築就要適應新的要求不斷進行改革。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普遍規律。機構改革是一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需要不斷進行調整。
習近平強調,這次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從5個大的方面進行了部署。一是健全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強化黨的組織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更好發揮黨的職能部門作用,統籌設置黨政機構,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二是合理配置宏觀管理部門職能,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完善市場監管和執法體制,改革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提高行政效率。三是完善黨政機構佈局,深化人大政協司法機構改革,深化群團組織改革,推進社會組織改革,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深化跨軍地改革。四是賦予省級及以下機構更多自主權,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規範垂直管理體制和地方分級管理體制。五是依法管理各類組織機構,強化機構編制管理剛性約束,嚴格機構編制管理權限和程序。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貫徹落實中共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內容,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任務,關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對改革方案的研究謀劃,都要放到時代背景下、站在更高層次上來把握。
習近平指出,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即將召開,這是繼中共十九大勝利召開之後我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又一件大事。選舉産生新一屆國家機構和全國政協領導人員,分別是這兩個會議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關係全局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對做好新一屆國家機構和全國政協換屆人事安排工作十分重視,進行了研究部署,在一定範圍內進行了醞釀、聽取意見。在醞釀過程中,大家認為,新一屆國家機構和全國政協領導人員人選的産生,要著眼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著眼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眼于加強全國人大、全國政協的工作,團結凝聚各方面力量;要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嚴把人選政治關、廉潔關、形象關;要積極穩妥推進國家高層領導的新老交替。經過反復比選、統籌考慮,兼顧方方面面,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提出了新一屆國家機構和全國政協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並提請中共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
習近平希望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上來,大力支持改革,積極投身改革,為破解難題、深化改革廣建良言、廣獻良策,做好溝通思想、協調關係、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的工作,凝聚廣泛共識,為改革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形成強大合力。希望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參加全國兩會,引導本黨派、本界別的代表和委員認真履行職責,傳遞正能量、發出好聲音、展示新形象,確保大會各項任務順利完成,把兩會開成團結民主、風清氣正的大會。
會上,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致公黨中央主席萬鋼、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臺盟中央主席蘇輝、全國工商聯主席高雲龍、無黨派人士代表郭雷等發了言。他們一致贊同《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認為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新一屆國家機構和全國政協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都是在廣泛徵求意見、充分醞釀協商的基礎上形成的,體現了中共十九大精神,順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表示堅決擁護,並就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支持加強民主黨派自身建設等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丁薛祥、王晨、劉鶴、楊曉渡、陳希、郭聲琨、黃坤明、尤權、張慶黎出席會議。
出席會議的黨外人士還有陳昌智、嚴雋琪、張寶文、韓啟德、林文漪、羅富和、齊續春、陳曉光、馬培華、劉曉峰、王欽敏和鄭建邦、辜勝阻、劉新成、何維、蔣作君、邵鴻、李鉞鋒、謝經榮、宇如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