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閃亮中國製造背後:有規範,但不唯規範!

CCTV節目官網-CCTV-2 對話 來源:央視網2017年09月12日 11:55 A-A+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逃逸系統是在沒有經驗一片空白的條件下研發出來的。中國常規潛艇的研發過程的沉澱中,存在大量技術銜接融合的挑戰。在福島核事故之後,華龍一號核電機組面臨全球最高的安全標準要求。在每一個中國製造的閃亮成就後面,都有數不清的難關。這些難關是如何被一一攻破的?9月10日21:50,長征二號、中國常規潛艇、華龍一號的三位總工程師齊聚《對話》,為您揭秘這三大國之重器背後的中國故事。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最大難題:從來沒有幹過!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張智:“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是1992年開始研製的,我現在已經是第四任總設計師了,那個時候我是其中的一個系統的副主任設計師,有一句俗話説,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萬事開頭難,開頭為什麼難?因為不會。那個時候搞逃逸系統的時候,中國運載火箭,我們載人運載火箭是在其他的火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他的基本都會,唯一的就是逃逸和故障檢測,從來沒有幹過,不會,不知道怎麼幹。所以這件事我覺得對我來説當時是最難的。

  福島核事故給華龍一號帶來什麼挑戰?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華龍一號”一個特殊處,中國首個百萬千瓦級的核電站,不僅僅是目前我們研發的能夠達到國際三代核電水平的核電站,它也是中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百萬千瓦級,自主研發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歷程很年,2014年研發“華龍一號”之前,已經經歷15年,2011年年底,福島核事故發生,國家很快制定了應對策略,包括出臺了“國四條”,“國四條”其中一個重要的要求,未來中國建設的新建的核電站,必須滿足世界上最高的安全標準。正是因為當年的福島核事故,應該説,我們在確定華龍目標的時候,結合福島核事故的經驗反饋,在十幾年的基礎上,但是這十幾年的積累,要達到國際上最高的安全標準,還是有距離的。所以福島以後,我們確立了新的目標,開始研發,確實是像張總剛才説的,我們很多東西自己不掌握,所以挑戰也是非常得大。

  中國常規潛艇如何消除各專業分工帶來的壁壘?

  中船重工集團常規潛艇總設計師吳崇健:我們進入深水區,難度非常大。隨著中國潛艇的進步,縮小了很多功能上的間隙。有一個口號,不要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裏,我們正好相反,我們是把雞蛋打碎了放在一個碗裏,再消除各個專業分工帶來的壁壘和間隙,這個為新型號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要不然這麼多功能裝不下去,這是最難的。

  工匠精神15年:有規範,但是不唯規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張智: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一種精神,實際上我們在做“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時候,就奔著精品去做的,把它做成運載火箭當中的精品,現在我們已經飛行了13發,安全性已經達到三個9一個7,我們現在還在做對某些故障模式深入研究,還要想辦法,把這些故障模式對航天員造成的安全問題,想辦法解決掉。我們下一發火箭,可以先告訴大家,還有狀態更改,這些更改就是為了消除我們現在發現的薄弱環節,所以我們對運載火箭品質的追求永遠在路上。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核電因為生命線的安全,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情,採取措施和應對核電是非常龐大的系統,700多個專業,345系統,所以這裡涉及到每個人的工作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舉一個簡單例子,今年我們華龍一號首堆穹頂吊裝,這是關鍵的里程碑,這個穹頂340噸,直徑46.7,將近50米,一個鋼的構建,半球體,鋼板厚度只有6毫米,很容易變形,安全橋銅體已經完成,穹頂這麼重的整體吊裝,要跟銅體嚴絲合縫對接起來。

  中船重工集團常規潛艇總設計師吳崇健:我們把産品做精這是留在我們血脈裏的東西。講一個具體的實例,我們在潛艇的有個冷卻泵,這個泵經過無數次改革,多少呢?從一百噸一直改到將要成為18噸,這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就是能耗,能耗從13千瓦降低到了三千瓦。潛艇有一個最大的思想上的顧忌就是海水壓力和安全性,這個思想顧忌不解除,往下走是很難的。實際上當時碰到一個最大的問題,有標準、有規範。潛艇的標準規範是極其嚴格的,也是世界性的。所以我們能把這件事情做成,堅持一條,有規範,但是不唯規範,我講這個話可能很輕鬆,我們把巨大壓力壓下來了,但是這個歷程走了15年漫長的過程。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9月10日21:50《對話》#我是總師#!

860010-1114051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