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這片林場厲害了 年吸收二氧化碳74萬多噸 生態價值達120億

CCTV節目官網-CCTV-2 對話 來源:央視網2017年08月29日 14:30 A-A+

在我們身邊的城市裏,一些變化正在悄然發生。從2013年到2016年,全國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從3個增加到了84個;2016年優良天數比例達到了78.8%,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2016年,全國水質優良斷面比例同比上升3.2個百分點;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均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變化的不僅僅是數據,更是我們每個人切身感受。這些城市如何用自己的實踐經驗如何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如何能夠深入人心?該如何平衡綠水青山VS金山銀山的關係?

保護綠水青山,金山銀山並沒有丟!

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主任朱鐵軍告訴我們,其實客觀來説,在2007年以前,無錫也在進行太湖治理,但是治理的速度趕不上污染的速度,到2007年就造成了大家所知道的水危機,直接影響老百姓喝水。“這十年間下了一個很大的決心,寧可放棄金山銀山,也要換會綠水青山。所以十年大概投入了有一千多億,關停了有5000多家,符合環保要求的,包括剛剛我們老張這個化工企業,還有小的印染,電鍍,農藥等等企業,經過十年的治理,太湖的水質恢復到三類到四類。更重要的是回過頭來算算賬,十年間蘇州、無錫、常州大家知道是比較富庶的地方,因為這十年太湖水災改善,這三個地方的國內生産總值增加了同時163%,所以我們在保護青山綠水的同時,金山銀山並沒有丟掉。”

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劉海瑩也表示,他們算的是大賬和小賬的關係。“小賬是我們自己的收入,大賬是保障這塊林子,讓它發揮生態效應,這個現在還有一個碳匯的問題,現在已經列入了發展途徑之一,我們有475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的已經經過審定,審定之後就可以上市交易。如果這475萬噸全部賣出的話,形成交易,帶給我們林場是1億元的收入,每年這塊林子能夠吸收二氧化碳74萬多噸,每年産生生態價值是120億。”

環境治理,富的地方還是窮的地方做得好?

這個問題,相信大家也都很想知道答案,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原主任 研究員李俊峰給我們做出了解答,其實我們應該糾正一個誤區,現在我們的媒體在説,專業也在説,治污要先治窮,不治窮就不能治污。今天通過這幾個案例都可以看到治污不一定先治窮,在窮的時候也可以防治污染。不能等到富了再去治污,否則就晚了,我們人類的健康,我們的壽命就在這裡,所以説大家應該想到這一點,這就是我説的一念之差,你的觀念很重要。像內蒙古,像塞罕壩那些地方很窮,但是它的環境保護反而做的更好。現在反而走在前頭了。

860010-1114051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