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大手筆寫大文章——蒙曼説説央視《中國影像方志》

CCTV節目官網-CCTV-10 中國影像方志 來源:央視網2017年06月01日 10:33 A-A+

中央電視臺要推出一部大型紀錄片,叫做《中國影像方志》,用影像的方式給中國的2300多個縣立傳,希望能用影像記錄當下,用地方表達中國。這可真是一部有眼光,也有雄心的大製作,是中央電視臺應該做的事情。為什麼説有眼光呢?

首先,它把目光的焦點定位到了縣。中國現行的地方行政區劃有省、市、縣、鄉(鎮)四級,在所有的政區之中,縣無疑是歷史最長,也是變化最少的一個層級。縣作為行政區劃,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秦朝創設郡縣制後穩定下來。此後兩千多年,無論經歷怎樣的王朝更迭與治亂興衰,無論位居其上的郡、州、道、路、省如何層級不定,轄區無常,縣作為基層行政區劃的地位始終穩如磐石。秦朝的縣有一千個左右,發展至今天,也只增加了一倍,這就是穩定。在中國,延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曆史的縣比比皆是,有幾十個縣的縣名和治所甚至從先秦到今天從未改變。縣方圓百里,是古代百姓一生的活動範圍,縣五臟俱全,代表著國家與鄉土社會的有效聯絡。縣,最能體現中國歷史的深厚性和穩定性。同時,縣又最具鄉土的完整性與獨特性。中國人常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方水土有多大呢?大到省的程度,似乎太大了,誰都知道,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但是,秦嶺南北同屬陜西省,而淮河南北又同屬江蘇省。行政上同屬一省的人,未必共享同一方水土。那如果小到鄉鎮呢?似乎又太小了,小到相似度太高,難以辨識彼此的差別。但是,如果落實到縣,就會合理得多。大多數縣,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空間,長養出相對獨特的生産生活方式,有屬於自己的口音和習俗。把眼光落實到縣,才能真正理解中國文化的獨特與豐富。

其次,它把內容定位為方志。方志,顧名思義,是對一方土地的記錄。中國是一個最重視記錄的民族。國有國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譜。最早的全國通志,是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而最早的地方專志,則是東漢袁康的《越絕書》。方志的撰寫經過了地記、圖經兩個階段後,到南宋終於定型,記載內容包括地理,沿革,風俗、物産、人文等若干方面,實現了地與人的高度結合。所謂“審名以記地,據地以書人”,方志都有特定的空間範圍,也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能夠記錄一方之事,也能反映一方之情。古代講:隔代修史,當代修志。和史書不同的是,方志更加重視當代。因此,方志每隔若干年就要重修一次,一方面保留傳統,另一方面也比較及時地反映當地的最新面貌。正因為如此,方志也就成為地方官員了解自己轄區的最好手段。當年,韓愈過嶺,先借韶州圖經;朱熹下車,首問南康郡志。這並非只是一兩個官員的愛好,它還折射出方志的“資治”功效 。事實上,除了資治之外,方志還有存史和教化功能。中國是個泱泱大國,能夠寫進國史的人物、事跡總是有限,但是,方志重在記錄地方,好多在正史之中湮沒無聞的人物和事件都在地方誌中存留,讓我們知道,中國這條滾滾向前的大河,原來是由那麼多河湖支汊匯聚而成,每個支汊都有自己的榮枯故事,而她們的榮枯,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甚至改變著中國。還有,古代的方志,都為鄉賢立傳。舉凡孝子義夫,高人隱士,都會在方志之中大書特書,讓此間的子弟知道,自己生在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傳統之中,有哪些活在身邊的榜樣。資治、存史與教化的功能,讓方志深度塑造著中國社會,這個傳統無比珍貴,值得珍惜發揚。

第三,它把表現形式定位為影像。影像是當代的技術,也是電視的本行。中國之前的方志,無論是全國通志還是地方誌,都是以文字為載體。單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你自然知道這是先民的歌聲,但是,你永遠也無法知道,這首歌究竟怎麼唱;同樣,單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你當然也可以想象西湖的美景,但畢竟無法親眼目睹西湖的真容。更何況一些精巧的工藝,動人的藝術,沒有聲音和影像,幾乎完全無法表達。如今,借助音像技術,一個地方的山河形勝,風土人情,工藝物産都能直觀地呈現在人們面前,讓這一刻的歷史,以影像的方式,得以永存。這樣的保存方式,無疑最具吸引力,最細膩,也最真實。這就是文化傳統與當代表現形式的結合。

  為什麼説它有雄心呢?因為它不是選美,只找一兩個縣做代表,它是要為全國2300多個縣摸家底,印名片。這可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但是,只有家底摸清了,知道自己有什麼,沒什麼,以後的發展才有底蘊,也才有思路;同樣,只有名片印明白了,別人才能按圖索驥,找到你讓他感興趣的地方,發現你獨特的美。愛國主義永遠是以愛家鄉為基礎的,2300多個縣,就是2300多處家鄉,它凝聚的,是十三億中國人的鄉情。2300多部影像志,也是2300多塊色彩各異的拼圖,拼出來,就是一個完整的中國。它是此刻的中國,但又不只是此刻的中國,它還包含著中國的歷史,也隱藏著中國的未來。

860010-111910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