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諾貝爾獎:中國為何只有屠呦呦?

CCTV節目官網-CCTV-2 對話 來源:央視網2016年11月08日 12:01 A-A+

2015年10月5日,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發現了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填補了中國本土科學家在在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上的空白。然而,相對中國科研人員的總數量,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卻非常少,甚至還不及美國的一所名校。儘管我們不能用是否獲得諾貝爾獎來衡量一個科學家乃至於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但畢竟諾貝爾獎依然有別人不能替代的分量。

  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什麼時候能夠在基礎科學領域實現更多的突破?諾獎獲得者們對此怎樣認識?他們對於中國科學、中國教育又如何理解?


  培養諾獎獲得者,就像培養奧運選手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馬丁·查爾菲:每次奧運會,中國都是美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但也不可能一天就培養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可能需要數十年的努力。科學研究也是一樣,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科學發展,就像培養一名奧運選手,只不過運動員只需比賽當天表現出色就能獲得金牌,而科學家研究出一項成果,可能要等15到20年才能獲獎。中國現在成立的眾多研究所,要等15到20年後才會出成果,這些傑出的成果,可能還要再等十幾年才會獲獎。我認為我們需要極大的耐心,我毫不懷疑,中國以後會出現優秀的科學家,但可能需要一些時間。


  要讓孩子選擇自己的道路

  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理查德·羅伯茨:不久前我在北京一所學校演講,和那所高中的家長交流,其中一位母親説,她想讓她的女兒成為一名醫生。我問那麼她自己想當醫生嗎?結果這位家長説她怎麼想無所謂,重要的是這是她應該做的。我認為這是錯誤的。家長必須學會放手,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但是讓他們按照你安排好的道路去走,那肯定這條路上不會有任何創新或成果,而且很有可能非常不開心,因為這不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保證年輕人們有機會選擇自己認為重要、有意思、有熱情的道路,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現在在美國,我發現有一點很讓人困擾,父母沒有給予孩子太多自由,他們就像中國的孩子們一樣,時間被安排滿滿噹噹,沒有空閒,睡眠不足,這樣做可培養不出科學家,我很擔擾未來在我的國家,是否還能繼續出現諾貝爾獲獎者。


  科學家不如明星受關注,會影響年輕人的選擇

  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 :我們在過去的30年當中,太過多關注到經濟的發展,在演藝圈的明星也好,可能會更多地得到公眾的關注,在這麼一個導向下,也難免我們的年輕人可能他把未來的目標,會定在一個能夠掙錢,或者是能夠出名的定位上面。但是我想,因為現在從整個國家,從公眾到政府已經關注到這個問題,我想不管是在未來的文化宣傳制度建設裏面,都會更多的來推動。


  應給科學家更多榮譽和尊嚴

  西藏藥業董事長陳達彬:現在的科學家,就是我們民族的金子,是金子就會發光,但是我們迫切地需要把這些金子放在應該發光的地方,首先是有一個社會的承認,社會的尊重,應該給科學家以榮譽感、以尊嚴,讓他們的光輝能夠照亮我們這個社會,引領我們這個社會。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11月6日21:52《對話》!

860010-1114051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