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激發內生動力,脫貧攻堅的內功如何打造?

CCTV節目官網-CCTV-2 對話 來源:央視網2016年10月17日 13:06 A-A+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調動貧困人口自身的主動性,讓他們的心熱起來、手動起來,摒棄“等人送小康”的心態。只有催生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發揮市場作用,激活貧困地區沉睡的資源,才能讓自我脫貧得以實現。

本週《對話》,來自曾經的貧困地區,如今的小康之村的嘉賓現身説法,講述三十年不平凡的脫貧路。

扶貧第一村:30年脫貧路

福建寧德市赤溪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30年來,赤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4年的不足200元增加到2014年的近12000元,村財收入從原來的負債10多萬元變為2014年收入25萬元。赤溪村也被譽為“中國第一扶貧村”

赤溪村村支部書記杜家住:我們赤溪村經過了30年,從輸血到換血到現在造血,三個階段扶貧方式,通過村民努力的創新探索,走出了一條鄉村旅遊産業的路子。現在我們也確定了我們旅遊富村、文化立村、農業強村、生態美村的發展戰略思路。然後來激發群眾的一種內生動力。最大改變目前是基礎設施方面,還有群眾人均收入,從80年代的166元,到去年是13600多元。

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劉永富:實際上扶貧第一村脫貧路走了三個十年,80年代中期國家扶貧開始,90年代開始,這十年基本上是送,送羊羔、樹苗,年年送,年年窮。後來大家想在這個山上住著環境好不了,搬到下面去,下了山了。下了山以後還不行,交通沒有修通,第二個十年就是等著修路,等了十年。修完路以後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們做旅遊,現在家家戶戶是小老闆,找到了路子脫貧致富,而且他們是穩定的。

最大的變化是人的精神面貌變化,現在碰到困難、碰到問題村內自己解決,不是等著上面送,等著上面派人解決,自己解決,自治。

先富如何幫後富?

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劉永富:我們現在已經是省對省、市對市,馬上要啟動縣對縣的幫扶行動。然後我們要大力地突破,餘地潛力非常大,這就是什麼?民營企業的幫扶,社會組織的幫扶,還有公民個人的幫扶,三樣一起上。現在先富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也都很有善心,希望做一點事情。但是他不知道,窮人在哪,到底需要我幫助做什麼,我能幫助做什麼。所以現在我們要搭建一個社會扶貧的平臺,窮人需要先富的人幫什麼,已經富起來的人能夠幫什麼,我們要通過互聯網+,搞社會扶貧網。

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蓉中村原來也是一個窮村,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變成一個富裕村,我們出於一種感恩的心情,在2012年甘肅省省委實現雙連行動,連村連戶、強村富民的行動當中,組織15個志願者團隊,主動到甘肅兩個村進行長時間的幫扶。從2012年到2014年解決了第一年脫貧,第二年致富,第三年奔小康。第一是換腦,改變他們的理念,改變貧困地區農民的理念最重要,第二是育種,培育他們創業的種子,創業致富&&人,農民看身邊的人,養雞能賺錢跟著你養,所以很需要&&人。第三是造血,讓他們內生動力,以自己的資源加上他們從被動變成主動,去造血,自力更生,骨頭裏面長肉,天天能賺到錢,年年能賺到錢。

為了解決全村脫貧,我們動員他們把在外鄉的年輕人請回來,我們給他實行一個月的專門培訓,就是強化他們不要只打工,回家當個小老闆也能賺到錢,而且能夠把父母照顧好,把小孩培養好。讓他們從不敢想到敢想,從不敢創業到敢創業,到創業成功。以前政府也花了很多錢在培訓,出錢的人不知道培訓誰,培訓的人不知道回去幹什麼去,我們是精準培訓,讓他們有激情,懂得怎麼做,敢不敢回鄉,回鄉應該做什麼,導師母雞帶小雞,先交朋友,一個鏈條式的師傅帶徒弟。2014年開班到現在,今年統計回鄉創業平均62%。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10月16日21:52央視財經頻道《對話》!

860010-1114051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