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電視研究:《鄉約》欄目的創新思考

CCTV節目官網-CCTV-7 鄉約 來源:央視網2016年10月09日 19:34 A-A+

《鄉約》是中央電視臺的一檔農村相親交友類欄目。聚焦農村,定位相親,這樣的節目似乎並不討巧,也難有新意。自1988年《電視紅娘》始,經1998年《玫瑰之約》熱,到2010年《非誠勿擾》“火”且獨領風騷迄今,我國電視相親類節目歷經30年,幾番創新,節目形態日臻成熟,觀眾審美疲勞也伴隨相生。儘管如此,在電視市場份額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在週末21點強勢節目強力競爭的環境中,《鄉約》自2014年1月改版以來,實現了連續七個季度的收視攀升,更為電視屏幕帶來了清新風尚。

作為相親節目的後來者,《鄉約》不事獵奇,不尚豪華,不靠明星,以“家門口的真相親”為內核,以“鎮廣場的大集市”為外形,贏得觀眾喜愛,堪為中國電視本土化創新的範本。“鄉約現象”值得充分肯定,其特色研究尤為必要。

在貼近性中呈現生活本質

貼近性是三農節目的核心和優勢所在,不少農業節目以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吸引了大批農民受眾,作為一檔娛樂節目,《鄉約》不僅沒有丟失這一特性,反而整合各類元素,多方努力,強化其貼近性,使節目廣受好評。

1.把握社會特性,回歸生活真實

我國著名學者梁漱溟曾經指出,與西方國家不同,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中國社會的組織方式都來自於家庭關係,以倫理組織社會,這即是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特殊性之所在,“舉凡整個社會各種關係而一概家庭化之”。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婚戀此類“非兒戲”之事也不例外,中國的婚戀不僅是婚戀中男女雙方各自的問題,也是與之相關的兩個家庭、甚至更廣闊社會關係的問題,這便是《鄉約》的基石之所在。節目中,《鄉約》展示的不僅是農民的相親交友,同時也折射著整個中國社會獨特又普遍的婚戀交友方式、影響因素、價值觀等,在此意義上,《鄉約》借婚戀營造了一個公共話題空間,使其節目受眾更具普遍性。

更進一步,節目錄製時,節目組讓男女嘉賓的親朋好友也都參與到相親中來,甚至於周邊父老鄉親也為嘉賓的相親出謀劃策,費孝通在《鄉土中國》裏提到,中國基層社會中,最重要的就是親屬關係,社會秩序的呈現,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其範圍能夠伸縮自如,小到一家三口,大到七大姑八大姨,以“己”為核心的同心圓中的人講求長幼尊卑的差序和最考究的人倫,尤其婚姻大事,豈同兒戲。此外,基層社會裏不僅親屬關係,地緣關係也是如此,每個人以“自身”為中心,以不同的方式作為標準劃分,各有各的圈子,各屬各的團體,鄰里街坊的互動是除親屬關係外的一層重要關係,也正因為此,才有了中國的那句老話:隔鄰居,不隔心。《鄉約》就是這段話的真實寫照,初次見面有給對方嘉賓帶禮物的,還有準備更為齊全為台下“丈母娘”“婆婆”送禮物的,也有拉著相中的“媳婦兒”的手,説“嫁過來一定比對自己親女兒還要好”的婆婆,當然還有以個人經驗為男女嘉賓提供選擇建議的父老鄉親,一人相親,親鄰齊上陣,中國的傳統文化賦予節目更多的人情味和生活感。

2. 還原生活常態

一檔節目的錄製現場分為前臺和後臺,前臺方面,《鄉約》打破以往婚戀類節目在演播廳進行錄製的慣例,將節目錄製現為場搬到當地老百姓最熟悉的田間地頭或者生活廣場,節目此舉順應了廣大農村受眾的日常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為觀眾營造了一種與日常生活無異的場域,這在物理空間上就給觀眾營造了一種熟悉感。場域理論認,人的每一個行動均被行動所發生的場域所影響,在這種場域中,觀眾的自我代入感會更強烈,因而無論是臺上的嘉賓還是台下的觀眾都更接近於自我的呈現,節目效果貼近性也就更強。

後臺方面,演播廳錄製時後臺多為觀眾所不可見,走下舞臺的嘉賓與觀眾不再産生任何關係,這無形中在節目與觀眾間形成了一道圍墻,《鄉約》中,節目部分打通了這之間的間隔,一個嘉賓下臺後,會有場外的第二現場等著他,而觀眾如有需要,想進一步了解嘉賓的信息,則可去第二現場與其直接對話,舞臺上的人不再神秘,而是真實生活在身邊的人,節目在縮小了觀眾與舞臺的心理距離時,同時也帶來了更強的貼近感。

3. 以對話的態度贏得尊重

《鄉約》的主持人肖東坡對於節目的貼近性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肖東坡氣質親和,能夠使受眾産生真正與之交流的感覺。他的主持風格風趣幽默,沒有使用主持人一貫的演播室語言,而是使用與普通群眾相似的表達語態,這便縮近了主持人與觀眾們的心理距離,使得現場氛圍更為活躍。在主持人的引領和帶動下,臺上的嘉賓可大膽展現自我,也可交頭接耳,台下的觀眾則插科打諢、嬉笑怒罵,積極給臺上的人提供各類建議、熱鬧非凡,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也會時不時走到台下,與觀眾進行互動交流。與其説是電視節目,《鄉約》更像一場節日裏家庭或朋友間的歡樂大聚會,真正做到了回歸鄉村生活。在肖東坡身上,看不出一個博士學歷、央視著名主持人在與平民百姓互動時的差異感,他更像鄉親中的一份子,也是黃土地裏與他們一起長大的人,輕鬆的氛圍、親和的氣質使得節目更具貼近性。

在差異化中尋找共鳴

不同於多數電視婚戀類節目,《鄉約》將其目光聚焦于中國社會轉型期下的鄉村青年男女,為他們提供相親服務,該欄目定位為:展示當代農民婚戀價值觀念,搭建城鄉男女相識交友平臺。通過相親過程中的交流與選擇展現當下中國鄉村男女的感情、生活和婚戀價值觀。

中國的農村人口不在少數,但目前多數電視節目的參與嘉賓與受眾都以城市人為主,如《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老公看你的》等婚戀類節目嘉賓多是明星,或具有部分明星的特點,如高顏值、身著華服、粧容精緻的素人。《鄉約》一改這些特點,選取鄉村青年男女,粧容、衣著趨於生活常態,樸實的節目氣質給滿屏的婚戀節目“秀”吹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具有鮮明的自身風格;受眾方面,多數省級衛視的收視率統計採用CSM50城市或者CSM34城市作為標準,這無疑會拋棄廣大的農民受眾,但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恰恰是農民這個群體對電視節目的渴求是熱切的,做好一檔取材于農村、更針對於農民的節目,會得到尤其突出的成績。

雖然節目參與嘉賓定位於轉型期下的中國鄉村青年,但這並不代表節目受眾僅為農村人口,近年,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鄉村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轉型期的中國鄉村位於傳統與現代、內斂與開放、循規蹈矩與革故鼎新的交界處,尤其近20年來,權力關係與經濟的變革衝擊著農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在此變化下,當代鄉村青年的婚戀觀表現出了一定的現代化特徵,他們對傳統婚戀觀念的總體認同度偏低,追求婚姻的自由與物質、心理層面的接近,這些特點使得節目中講述的並不僅僅是嘉賓的故事,也是城鄉每個青年自身的故事,易與城市受眾産生共鳴。

道格·桑德斯在《落腳城市》中分析,全球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大規模地從鄉村遷移到城市,並在世界各地造就了極為相似的都會空間,落腳城市,即從鄉村遷移到城市的居民自發形成的過渡性社區,目的是讓來自鄉村的新進人口能夠在主流社會的邊緣站定腳步,《落腳城市》雖與《鄉約》在關注點上存在一定差異,但該書所提到的這種農村向城市轉變的全球化趨勢卻不能被忽視,《鄉約》中所選取的嘉賓,一方面帶著鄉村生活的烙印,另一方面卻與城市有著緊密而深切的聯絡,在全面城鎮化轉型的今天,在這批人身上體現的不再是城市與農村的二元對立,更多的是一種並存、互動的共生結構。

《鄉約》節目組把握轉型期下城市農村之間邊界正在消失的特性,努力打破人們一貫對鄉村的刻板印象,反映轉型時期下真實的農村,體現出對農村生活極大的尊重。

860010-113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