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1936年10月,經過艱苦跋涉,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這是兩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的標誌。在當地,紅軍的愛民之舉,紅軍的抗日宣傳,都極大地喚醒了民眾,也讓黃土地上的人民與紅軍結下深厚情誼,這成為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堅強後盾。
每年清明,魏繼徵都要來祭拜祖墳。每次都要在這座沒有墓碑的墳頭前磕幾個頭,這個傳統在魏家延續了近80年。
1936年10月,紅軍總司令部駐紮在會寧縣城,敵機來轟炸時,一名小紅軍舍命救下了魏家3歲的男孩,也就是魏繼徵的父親。
為報答小紅軍的救命之恩,魏家決定把他安葬在自家的祖墳裏,和親人一樣祭奠。被小紅軍救下的魏家男孩,後來有了三個兒子,分別起名叫“繼徵”“續徵”和“長征”。
長征中,紅軍犧牲了眾多高級將領,僅軍級將領就有12人。紅五軍副軍長羅南輝就犧牲在會寧。1936年10月27日,朱德發出的一份電報記錄了那場戰鬥:“黨中央及軍委、毛、周:五軍此次在會寧一帶激戰兩日夜,敵機七架轟炸,傷亡八百八十七人,炸毀與損失槍支三百八十條,幹部、彈藥消耗、傷亡甚大,羅南輝同志犧牲。”
1936年10月底,在溝壑縱橫的慢牛坡,紅軍伏擊了敵人一個團,但也付出了慘痛代價,93師師長柴鴻儒和200多名指戰員壯烈犧牲。
警衛員王樹堂把遺體托給姜爾海的爺爺和父親,留下空子彈箱作為信物就迅速撤退了,姜家冒著危險悄悄把師長埋葬在自家的後院。
姜家幾代人守護著紅軍墓,這一守就是22年。直到1958年,柴師長的妻子得到警衛員當年畫的草圖,一路尋到了會寧。
這些年,姜爾海逢年過節都會帶著兒孫輩去會師園、去紅軍紀念館看一看。當年小紅軍舍命救下的魏家小男孩,孫輩都已長大成人,在他們心裏,“紅軍”不是一個遙遠的名字,而是血脈相連的親人。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