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經濟半小時。今天我們來關注來自創新一線的報告。調整産結構,實現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是黨和政府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但是,如何轉型,如何升級,可能是許多地方都在摸索的問題。在珠三角,這樣的問題也曾非常普遍,但是幾年間,這裡的創新求變,已經令人耳目一新。今天,我們就到曾經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以強大的加工、製造和出口能力而聞名的東莞,去看看他們的轉型之路。
傳統製造業發展受挫,“機器換人”展現新氣象
2016年1月26日,是東莞市發佈2015年度GDP的日子。看到8%的增長數字,賀宇終於松了一口氣。作為東莞市主管工業和金融的副市長,賀宇這幾年一直壓力巨大。2014年,東莞市的GDP增速只有7.8%,2015年,在這個經濟最為困難的年度,東莞止跌回穩向上,讓賀宇看到了東莞發展的新曙光。
東莞市副市長賀宇:東莞的轉型升級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東莞轉型升級,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並非只是賀宇自己的判斷。2016年1月26日的人民日報也對東莞作出了這樣的評價:“東莞穩住了,並逐漸保持了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作為東莞經濟的決策者之一,賀宇最清楚今天的局面是如何的來之不易。
賀宇:我感受到,轉型升級,我們政府和社會面臨著很大的課題,就是有許多以前的勞動密集型的和低附加值的以及缺乏研發自主品牌的這樣的企業,我們叫做低水平的存量型的企業,需要轉型升級。
東莞,曾經是廣東對外開放的“四小虎”之一,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的企業,就是在東莞開業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這個位於廣東省南部的小城,每年的經濟增長都像是搭上了高速火箭,以年均18%的驚人速度領先全國。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襲來,對外依賴嚴重的東莞遭遇到了經濟發展的寒流。2009年,東莞的GDP增速從2008年的14%狠狠跌落到5.3%;其中,製造業增速更是只有可憐的0.3%。外商撤資、企業倒閉,成了國內外媒體對於東莞報道的關鍵詞。東莞的明天,在哪呢?
金融危機導致2009年東莞GDP增速從2008年的14%跌落到5.3%,外商撤資、企業倒閉現象頻發。
五株科技董事長蔡志浩:當時我們到東莞這個廠裏面,應該是叫做一片狼藉,慘不忍睹。
蔡志浩,五株科技董事長,2010年當他接手眼前這座企業的時候,破敗淒涼的景象,他至今印象深刻。這個面積多達21萬平方米的巨大廠房位於東莞石碣鎮,以前是一家規模不小的電路板廠,因為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沒能挺住,這家企業于2009年不得不宣告破産。倒閉的企業遠不止這家電路板廠,僅僅在2008年一年,東莞在冊的倒閉企業數量就多達857家。人們清楚地認識到,調整産業結構,是東莞鳳凰涅槃必須經歷的烈火試煉;但對於企業而言,怎麼調結構,往哪調結構,卻是實實在在的考驗。
五株科技以前是一家規模不小的電路板廠,因為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沒能挺住,這家企業于2009年不得不宣告破産。
東莞市聯馭五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振華:你如果沒有規模效應的話,你訂單就會斷斷續續,斷斷續續你就會産生經營困難,你一經營困難,就形成惡性循環,你的管理,你的技術團隊都不穩定,你不穩定,你就肯定容易就出風險。
2009年,後金融危機時代的東莞,在冊的有10萬多家企業,大多數都是勞動力密集、科技含量低的生産加工型企業。人員成本逐年在漲,設備升級困難。東莞政府決定,轉型升級,就從提升存量做起。
從 2013年起,東莞市委市政府每年對外發佈的“一號文”就再也沒有離開過産業發展這個主題。2015年的“東莞製造2025”戰略和2016年大力發展機器人智慧裝備産業的兩份文件,更是直接為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
這裡是五株科技的研磨車間。坐在手動鑽針研磨機前的工人,正透過一個類似于顯微鏡的放大裝置,觀察和打磨手中細小的零部件。
五株科技的研磨車間,工人使用傳統的老設備,即手動鑽針研磨機觀察和打磨手中細小的零部件。
蔡志浩:像這個就是傳統的老設備,一人一機,
收購這家台資廠後,蔡志浩陸續投資了十多個億,對生産車間進行了改造。東莞市大力推進“機器換人”政策以來,他又追加了2個億,專門用於“機器換人”。
東莞市大力推進“機器換人”政策以來,蔡志浩又追加2個億,專門用於“機器換人”。
蔡志浩:你看,換一個磨一下,換一個磨一下,磨完以後就拿回去又換一個又磨。
《經濟半小時》記者:它這個精確度可以達到比人更精確是嗎?
蔡志浩:更精確,一致性很好。
《經濟半小時》記者:它誤差範圍在多少,這樣的機器?
蔡志浩:這個幾個絲吧。最重要這個用它沒有情緒,也不吃飯。哈哈。
在電子行業,人工研磨鑽針的主要問題在於員工之間的技能差異,磨出的産品質量不穩定。並且,每天專注于這項勞作,人眼容易疲勞,極易導致工人視力下降。在這種國産的全自動鑽針研磨機上,《經濟半小時》記者看到,設定好參數後,機器會快速打磨出整齊劃一的成品。
而在車間的墻上,《經濟半小時》記者發現一張海報,清楚地記錄了自動化生産為這道工序帶來的質變。
蔡志浩:這個改造前,24個人,一般24個人,之後只有8個人,少了很多。然後這個産能一天是七萬二千支,現在是十一萬七千支,這個增加這個(四萬五千支),這個效率,非常明顯,合格率也是,你像原來90.2%,現在98.5%。
而在另一個車間,《經濟半小時》記者看到,機器自動作業,整條生産線上幾乎已沒有多少工人。
蔡志浩:這個以前是員工一個一個放的,這樣子放進去,這個是比較明顯。
《經濟半小時》記者:這樣會快嗎?
蔡志浩:省人,它不是快慢的問題,是不要員工了。一個人可以看幾台機器。
《經濟半小時》記者:以前這條線上有幾個人?
蔡志浩:以前要一個人,現在這個兩三條線一個人。它這個自動就放過去了。
蔡志浩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實施“機器換人”以來,企業實現了“減員增效”。工人減少了212人,産能卻從11156件/天顯著提高到244000件/天,勞動生産率也提高近6倍。在經濟效益大幅提升的同時,單位成本下降6.5%,讓企業擺脫了訂單量逐年增長和招工難之間的矛盾。
在自然界,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同樣是優勝劣汰,強者衡強。具體到企業來説,就是需要不斷創新,求新,在轉型升級中壯大實力、提升能力、強化競爭力。可是,東莞“星星滿天”的經濟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而“機器換人”動輒就要購買數百萬、上千萬的設備。要求眾多的中小企業像蔡志浩那樣一擲千金、改頭換面,這現實嗎?
統籌統貸機制創新,以需引供擴大行業規模
曾振華進入3C産業已經有16個年頭。他的企業加工手機殼,規模一直維持在100台設備左右。這個不大不小的規模,在過去16年的時間裏,讓曾振華大單不敢接,小單吃不飽,很是尷尬。
曾振華:這個3C産業是一個非常大的産業,像特別是手機産業,因為它的銷售期限很短,那麼它就對它的規模,對它的交付(期)要求的很嚴格,沒有規模,很難有穩定的訂單;可在資金壓力下,曾振華想要做大規模,又非常困難。
曾振華:首先要付30%,然後其餘的全部要分兩年,然後等額等息去付利息,這樣差不多就有佔到40、50%的資金成本的負擔,對於企業來講,就是完全重資産,企業負擔過重,中小企業來講負擔非常重。
面對沉重的資金負擔,曾振華不敢輕易談轉型。
曾振華:在這個手機3C産業出風險的企業,都是在轉型時間出風險,大部
無獨有偶,就在一些中小企業主因無力增添設備而煩惱時,另一些企業也在琢磨如何拓寬自己産品的銷路。大連機床是一家老牌的機床生産商,2015年,因看好東莞市大力推廣“機器換人”和智慧裝備的勢頭,與東莞市簽署協議,共同打造智慧製造裝備基地,並積極開發出了針對東莞市場的産品。
大連機床與東莞市簽署協議,共同打造智慧製造裝備基地,並積極開發出了針對東莞市場的産品。
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華南區域總經理孫欣裕:根據東莞這塊工業的特點,主要是以五金件、小件為主,特別是圍繞在東莞的手機、平板電腦這塊,我們現在針對這種産品,這種機遇性的産業,我們對著這種産品主要生産一種高速加工中心。
大連機床很快佔領了自己的一片陣地,但是,産品決定大幅度提高産量時卻發現,東莞的市場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做。
孫欣裕:我們在銷售當中也遇到一些瓶頸,就是我有很多用戶買了一百到二百台,幾千萬的設備,他也很難付款,
2015年10月,為了促進中小企業積極更新設備,東莞市出臺了《東莞市關於省市共建發展中小企業設備融資租賃試點工作方案》,提出2016-2018年,每年由省市財政各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以共建方式設立“省市共建發展中小企業設備融資租賃專項資金”。同時,東莞市政府還和國家開發銀行簽訂了融資租賃戰略合作協議,建立統籌統貸機制,以貸款形式批發承接國開行的低成本資金,再以融資租賃模式向“機器換人”企業提供所需資金。“統籌統貸機制”讓大連機床看到了新的銷售模式。2015年12月,大連機床創業孵化基地一期正式運營。
孫欣裕:這樣我們成立一個,跟政府一起打造一個工業園,我提供工廠,工廠這個廠房,包括所有的設備,讓業主拎包入住,帶著他的團隊,帶著他的技術就能實現他的理想。這樣我既能把業主孵化企業孵化起來,又保證我的資金、設備的安全,
2015年底,苦於無處尋覓資金的曾振華,率先帶領團隊入駐了大連機床孵化器,通過零首付、融資租賃的方式,在不到半年內就將企業的設備規模從100台擴張到了 1200台。
曾振華帶領團隊入駐大連機床孵化器,通過零首付、融資租賃的方式,在不到半年內將企業的設備規模從100台擴張到了 1200台。
曾振華:初期投入是沒有的,大連機床會把所有的設備安裝好,把廠房裝修好,弄好,這樣對我的企業來講,就是零入住,相當於跟房地産一樣,零入住的,免首付的這種合作模式。
《經濟半小時》記者:您現在弄了多少臺設備?
曾振華:一共是1200台。
《經濟半小時》記者:如果按照過去傳統的方式,您這1200台資金負擔大概是多少?
曾振華:剛開始最低要一個億。
曾振華為我們算了筆賬。按照目前融資租賃的方式,一台標價28萬元的設備,分三年等額等息租賃,每個月只需要出8500元,和過去分兩年還,每個月12000元相比,一台機器每月就節省出了3500元錢,還不用掏首付的30%。雖然從總價看,相當於每台設備多支付了9600元,但拋開首付壓力和每個月沉重的還款金額,企業的資金壓力會顯著減輕。
東莞市針對融資租賃的政策,並非拍拍腦門想出來的,而是經過了細緻嚴謹的論證。一家本土融資租賃機構回憶,在方案的討論過程中,他們時常被邀請去座談,提出專業意見。比如融資租賃合同的回溯制,即從2015年1月1日後發生的合同,都有資格申請融資租賃,享受相關補貼,也是他們當初根據市場的實際提出的切實意見,並在《操作規程》中得到了體現。
廣東融通融資租賃公司總經理李雪軍:就是説只要是符合機器換人的條件,不管你是通過直租的形式,還是售後回租的形式,開展這個租賃業務,那我們都認可它是符合機器換人的條件。
據統計,2014年,我國融資租賃行業規模達3萬億,同比增速50%。越來越多的企業已開始將融資租賃業務納入産業鏈條中提升應對危機的能力。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東莞全市申報“機器換人”專項資金項目1262個;實施了“機器換人”的企業,其産品平均合格率提高到了94.6%。
賀宇:我們利用東莞的市場需求,然後吸引一批的投資研發集成運用的,還有綜合服務的企業,到東莞來集聚。也就是説我們的戰略叫做以需引供,以需求來引投資和供給,然後讓投資和供給在東莞紮根,然後就變成了東莞的新的增長點。
數據顯示,東莞全市已集聚相關工業機器人領域企業近200家,智慧裝備製造企業約400家,2015年實現工業總産值約260億元。
根據新戰略機器人産業研究所統計,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驅動下,2014年,我國本土工業機器人銷量在12000台左右,到2015年上升至21000台,增幅超70%。不過,2015年,中國機器人整體銷售量75000台,國産比例不到30%。
新戰略機器人産業研究所所長李進科:本體製造的話,它一個是面臨著一個國際企業的一個,畢竟他們在這個行業沉澱了很多年,因為面臨了這樣的一種競爭。就是説你做出來的産品,首先要性價比各個方面要比他們的好,而且在價格方面,肯定要比他們的低很多。但是我們現在做出來的産品,在我們可靠性各個方面,跟國外的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差距的根源是核心技術的薄弱。2016年的兩會上,來自安徽的全國政協委員萬寶年就指出:“目前我國的工業機器人産業創新能力薄弱,在核心零部件,如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方面比較薄弱,國外大公司賣的減速器成本不到國內三分之一。甚至導致國內企業做的機器人比買的機器人還要貴。”打造自己的創新基因,已是中國機器人行業面臨的首要挑戰。針對這樣一個現實,東莞的策略是,先鼓勵應用,讓需求帶動國産機器人質量的提升,本體製造、集成應用兩手抓,形成産業聚集效應。
東莞的策略是,先鼓勵應用,讓需求帶動國産機器人質量的提升,本體製造、集成應用兩手抓,形成産業聚集效應。
在採訪中,《經濟半小時》記者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轉型升級正在讓這裡的經濟變得有底氣,也讓創新求變成為這個改革開放前沿地區最活躍的氛圍。就像東莞市的有關負責人所説的,他們在戰略上就是要一手提升存量,另一手加大增量的引進和培育,用這樣的兩手抓,讓東莞的經濟在升級中調整好結構。那麼,打造增量方面,東莞又是如何實踐的呢?
以研發帶動産業創新,實現發展可持續性
東莞所遇到的轉型危機,讓東莞市的決策者深刻地意識到,東莞轉型升級的應對之策不應該是短期的、暫時的,而應該從制度層面給東莞注入一種長期的增長活力。賀宇副市長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在設計東莞轉型升級的方案時,他們就希望東莞的經濟能夠發生氣質性的變化。也就是説,要靠創新,讓東莞具備永久的增長動力。
賀宇:由原來的傳統製造向創新型經濟的新形態轉變。
杜錫九今年73歲了。在東莞做醫療加速器的研究,如今已是第六個年頭了。直到現在,他依然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跟隨考察團來到廣東,大雪紛飛的那天。
廣東省引進創新科研團隊項目負責人杜錫九:到了廣東以後下大雪,大家都是半夜到的,方院士晚上12點鐘到的,我們淩晨4點到的,那天我記得非常清楚下大雪,讓杜錫九沒想到的是,儘管天氣很冷,時間又是大半夜,東莞市的相關領導卻一直在等待著他們的到來。
杜錫九:我們比較感動的就是説那個當大朗鎮的書記和鎮長半夜就到那邊等著,半夜就去等。結果第二天一大早醒過來我們走了,那個村的書記和鎮長就沒碰到面,給東莞市的市長,冷市長把我們拉到松山湖來了。
事實上,為了把杜錫九團隊正在研發的加速器民用項目拉到東莞來,時任廣東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的王亞明曾3次前往上海。杜錫九是上海人,大半輩子都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從事加速器的研究。退休後,他從北京回到上海,成為中科院院士方守賢&&的電子加速器民用化項目的小組負責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方守賢:這個電子射線首先加速器是先進的電子醫療設備,剛好是一個這是個比較先進醫療設備裏面比較有一定基礎,或者説有一定基礎,而且比較快地直接産業化這樣的産品,但又很先進。
杜錫九的團隊此時正準備將電子加速器技術用於開發腫瘤放射治療儀。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腫瘤發病率位居全球第一,每年新增350萬人,而我國百萬人口擁有的醫用加速器臺數僅1.23台,不單達不到世界衛生組織3台的標準,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動輒13.3台、8.3台的數字差距也很大。此外,我國醫用加速器市場長期被外國公司壟斷,國産設備所佔份額不到10%。也正是因為這個産品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杜錫九團隊“國家隊”出身的背景,王亞明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它引到廣東。
原廣東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亞明:他真的是從一個技術開始,這樣鑽進去做起來,這種我們廣東是非常缺的,你知道廣東是外來拿來主義比較多,特別是早期。什麼呢?就是引進外資,引進外資同時把那個好設備一買進來就做,短平快。
當時,廣東省在引入高科技研發團隊和國家級實驗室方面下足了功夫。就在發現杜錫九項目的前兩年,東莞成功從北京、上海手中“撬”走了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散裂中子源。廣東當時幾乎是舉全省之力引進這個項目的。方守賢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時任廣東省委的張德江曾專門就此事和時任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通電話。
方守賢:張德江當時廣東省的這個第一書記,路甬祥跟他,就打電話,張德江歡迎這個項目,路甬祥就把這個科研項目弄到廣東,這樣他們(廣東)要支持五億(元)錢,國家給的錢以外,他還要給五億(元)錢,還要給兩千畝地,在松山湖這個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散裂中子源搬到了廣東。
中能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廣東省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入駐東莞,得到了政府4500萬元的獎勵資金和東莞市松山湖工業園特別劃撥的一片100畝的土地,用於建造廠房。
眼前這些零零碎碎的部件組裝起來就是加速器的核心:加速管。一台國外進口的加速管,價格高達100多萬元。杜錫九告訴我們,之所以價格高,是因為國內還沒有幾家企業能夠自主生産加速管,看似粗糙的零件背後對精度和生産工藝要求極高。
這些零零碎碎的部件組裝起來就是加速器的核心:加速管,一台國外進口的加速管價格高達100多萬元。
杜錫九:你看著這東西沒什麼,就像有人説,這有什麼,一個銅疙瘩,看上去沒什麼,但裏面不知道有多少工藝在裏面。
比如這個加速管主體部分的腔體,體積誤差不能超過0.2個司。但由於它形狀不規則,沒辦法用一般的機械工具測量,而是要在生産時,不斷通過頻率來測量。為了攻克這樣一個零部件的生産,就花去了研究人員8年的時間。現在,杜錫九的團隊已經將第一批適合中低端市場的産品生産出來,售價只有國外同類型産品的1/3。
加速管主體部分的腔體要不斷通過頻率來測量,攻克這樣一個零部件的生産,就花去了研究人員8年的時間。
杜錫九:這個産品已經拿到註冊證了,可以開始銷售了,現在大概已經有四台到五台的訂單了。
《經濟半小時》記者:這個適合什麼樣醫院用?
杜錫九:縣級醫院,地縣醫院用。
《經濟半小時》記者:售價是多少?
杜錫九:售價全套配合500萬左右。
未來,中能還將以每兩年一個産品的速度推出符合中端、高端市場需求的放射治療儀。
杜錫九:最緊急的問題認為就是我們下一步已經做了要走向生産,要面向市場,市場做完還有一個推銷的問題,銷售的問題你不用,你國産設備永遠提高不上去,實際上,在放射治療儀領域,國産設備曾經有過和國外設備比肩的技術競爭力。2006年,一則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的消息,卻讓行業內人士唏噓不已。在放射治療儀領域技術已十分成熟,並佔有了一定市場份額的北京醫療器械研究所,被外資公司醫科達收購。報道評論稱:“醫科達公司以較小的代價得到了中國放療設備1/3多的市場份額”。
方守賢:我當時聽説,每年的産量裏面它已經佔了三分之一了,一百多臺每年,已經很有基礎了。但是,國外就想辦法,用高薪把你的人才,這個廠裏面幾個主要技術人員都吸引過去了。然後呢,把你的技術用挂上他的牌子,現在這個産品全變成醫科達了,佔領了中國的市場,
同樣是從國家級科學研究所走出來的高新技術企業,同樣是苦苦鑽研30年,剛在市場上打出一片天地,北京醫療器械研究所就被外資買走,國産醫療加速器幾乎是主動退出了這個高利潤、發展空間巨大的市場。外資的經營策略奏效了,在之後的10年時間,高價售賣自己的産品,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杜錫九:比如説有的機器它在美國就賣五百萬左右,四百五十萬到五百萬,四百五十萬到五百萬什麼概念呢?就三千萬左右。到了我們這兒就四千五百萬(元)。
做了一輩子科學研究的杜錫九,如今的想法很簡單:如果自己做的醫療加速器能夠順利推廣,隨著設備成本的降低,他希望,老百姓的醫療費用也能跟著降下來。
杜錫九:方院士説我們為老百姓做點事情。如果做好了我們算劃個句號,劃個句號就成了。將來你如果要治腫瘤的話,如果能夠普及到全國的話,很便宜普及到全國的話,大家都能看得起病,不像現在看個腫瘤,動不動就5萬、10萬的,對吧?
方守賢:國家關心它,廣東省要關心它,讓它真正能成長起來,這産品能夠立足國內,立足國內將來再打到國際當中去,這是要下工夫的。
在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的思路指導下,東莞近年來在推動創新型科技型企業的建設和人才引進方面下了不少功夫。2015年,東莞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共計986家,比2010年增長了193%;全市高企後備入庫企業達到774家;省市創新團隊數量分別達到了26個和18個,全省排名第三。
無論是機器換人、鼓勵創新,這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希望東莞從此具備一種持續發展的活力。儘管東莞2015年的經濟數據已經顯示出經濟轉型的部分成效,但是,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於這一點,東莞市的決策者有著清晰的認識。
賀宇:我覺得這個轉型升級是個進行時。東莞的轉型升級取得了這個階段性的成效。具體我覺得應該總體應該體現在這個東莞的經濟效益在提升,結構在優化,動力在轉化,後勁在增強的這個態勢是形成的。
半小時觀察:創新,是活力東莞的真正底氣
過去30多年,東莞曾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精彩縮影,也讓東莞具備了一個工業強市所就有的積累。眼下,東莞正努力成為中國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標桿樣本,向“活力東莞、魅力東莞、創新東莞和‘不一樣的東莞’”發力。充分發揮它毗鄰香港、勞動力及土地成本低等優勢,要在過去聞名中外的“世界工廠”的基礎之上,向高端製造、精細製造轉型發力。從東莞的企業家們身上,我們也看到了“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也看到了他們調整存量,讓傳統製造業激發出新活力的作為。希望在他們的努力,東莞這張“中國製造”的新名片,能展示出更強的實力。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6年03月31日 22:13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東莞,曾經是廣東對外開放的“四小虎”之一,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的企業,就是在東莞開業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這個位於廣東省南部的小城,每年的經濟增長都像是搭上了高速火箭,以年均18%的驚人速度領先全國。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襲來,對外依賴嚴重的東莞遭遇到了經濟發展的寒流。2009年,東莞的GDP增速從2008年的14%狠狠跌落到5.3%;其中,製造業增速更是只有可憐的0.3%。外商撤資、企業倒閉,成了國內外媒體對於東莞報道的關鍵詞。大連機床與東莞市簽署協議,共同打造智慧製造裝備基地,並積極開發出了針對東莞市場的産品。(《經濟半小時》 20160331 來自創新一線的報告:東莞變“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