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社瀋陽9月24日專電(記者王炳坤 趙洪南)在《長城保護條例》頒布10週年之際,遼寧綏中一段野長城最近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一邊是作為國家文物的野長城在修繕中被抹為“平板路”,一邊是文物部門堅稱是按程序進行維修。究竟是保護,還是破壞?記者進行了調查。
長城到底該怎麼維修:“抹平”不好看,但符合保護需要?
23日中午,記者上山查看了錐子山長城大毛山段修繕後的容貌,的確如網絡上發佈的照片所見,原先殘缺的垛口墻被抹平,整齊壘砌的石頭面上鋪一層灰白色覆蓋物,讓它更像一條“平板路”。與附近地鋪青磚、保留墻垛的長城相比,這段延綿500米左右的“平板路”顯得突兀。
當地多名文物部門官員介紹,這麼修是經專家反復論證形成的方案。維修前,這段長城僅剩的石頭地基殘破不堪,為避免爬山者肆意蹬踏,以及雨水沖刷、冰凍風化帶來更大損壞,方案採取歸安加固工藝,把散落在地基外的石頭歸放回原處,然後進行灌漿、夯實加固。
此事經網絡披露後,國家文物局和遼寧省文物局22日就派員趕赴現場,多次上山核查修繕情況,並具體了解維修方案的審批落實及施工質量等情況,對這項工程進行全面調查評估,並承諾調查評估結果將會及時向社會公佈。
遼寧省文物局局長丁輝坦承,修成“平板路”的確不好看,但符合搶救保護需要。這種中間略高、兩邊低的平板狀,加上覆蓋一層三合土,防水效果好,夏季可抵雨水沖刷、冬天可防存水上凍。他強調,這段長城是搶救性修繕,是防止長城加速破損,“是否好看”並不是最重要的。
資料顯示,位於遼寧綏中縣永安堡鄉的錐子山長城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遼寧境內的明長城主幹線。錐子山長城不少段點坐落在燕山山脈的險峻山嶺之間,加上這裡地處深山老林,原汁原味,有人稱它為“最美野長城”。
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曾幾次來過錐子山長城,對於其中一段被“抹平”,他認為這種維修的結果,讓人們感受不到長城的文化和歷史,人們與文化遺産對話的渠道被割斷了。他説,儘管《長城保護條例》頒布後,國家對長城維修的程序要求越來越嚴了,但相關部門進行修繕時可依據的標準還是不夠充分和明確。
維修程序還缺點啥:千萬元補貼款,方案通過各級專家組評審?
記者了解到,這段修繕的長城大約有1200米長。2011年,綏中縣文物局針對長城整體破損嚴重,部分地段有險情,委託遼寧省文物保護中心設計了維修方案。隨後,方案連續通過了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評審,共獲得國家1000多萬元的補貼資金。
維修工程分4個標段,經招投標程序,分別由來自遼寧大連、瀋陽和山東曲阜的四家古建公司施工,其中作為A標段的500米長城地基由大連園林古建公司維修,總造價300多萬元,遼寧一家專業機構還對整個施工進行了全程監理。工程從2013年7月動工,2014年11月完工,目前已通過遼寧省文物局組織的技術驗收,即將報國家文物局最終驗收。
在勘察現場,記者見到了趕來送施工資料的大連園林古建公司和山東曲阜園林古建築工程公司幾名負責人。他們表示,儘管條件十分艱苦,但公司嚴格按照設計方案施工,完全靠人工將一包包白灰和黃土從山腳背上來。
《長城保護條例》對修繕長城規定了十分嚴格的流程。維修申請和設計方案需向文物部門層層申報,各級文物部門都要組織專家組評審,工程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都必須具備相應資質。此次維修中,儘管相關單位資質完備,並嚴格遵守規定程序,但一些地方還是讓人生疑。
記者在山腳下的小河口村走訪,多位村民反映,當時維修長城時,村民們靠往山上背水泥掙錢。在“被抹平”長城的不遠處,記者發現多個編織袋,裏面裝有疑似凝固的水泥塊,用石頭使勁砸都很難破碎。為此記者撥打大連園林古建公司一位姓李的女工程師的電話詢問緣由,她在聽筒那頭沉默了一陣,隨後挂斷。
在派員實地勘察的同時,國家文物局表示,如維修工程存在施工管理、工程質量等問題,一經查實,將依法對相關單位和人員進行嚴肅處理,決不護短,決不姑息縱容;如涉及違法違規問題,將配合有關部門依法查處。
記者注意到,評審、監督流程雖然嚴格,但存在“內部循環”現象。採訪中一位文物局幹部透露,此次維修,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資質都是上級文物局頒發的,維修方案也是他們組織專家評審,現在出了問題又由他們來調查,監督效果會好嗎?
科學保護,如何讓長城矗立地更長久?
《長城保護條例》頒布10年來取得了不小成績,但是與長城巨大體量和保護需求相比,保護工作仍有不足,一些地方出現了亂修的現象,致使保護變成了破壞。
因長城沿線縣區經濟相對貧困,地方政府的維護資金也捉襟見肘。採訪中綏中縣文物局副局長劉春華説,綏中境內長城長度達130多公里,對瀕臨坍塌地段的搶救主要依靠國家投資,地方財政無力承受。調查人員發現,當地對這段長城的日常巡查、維護尚有不足。
董耀會表示,除了國家和地方要加大對長城保護的資金投入外,要充分調動社會的力量,通過地方立法的方式鼓勵社會資本的進入,可以建立健全長城保護員制度,使長城沿線居民都成為保護者。
“綏中野長城事件”發生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接受媒體採訪時説,長城今天的樣子,一定是歷史和自然賦予它的,這樣的修復卻改變了這個樣子。如果今天的保護措施無法連接歷史和未來,那保護就成了破壞。
董耀會認為,對長城的科學保護原則也有待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2006年頒布的《長城保護條例》規定,長城的修繕,應當遵守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國家文物局下發的《長城保護維修工作指導意見》則明確,長城保護維修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長城保護維修必須保持長城的原形制、原結構,優先使用原材料、原工藝”。為防止破壞事件的發生,更科學地修繕,是當前長城保護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