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文娛視頻圖片評論

文明旅遊正成為社會普遍共識

旅遊首頁 中國旅遊報 2016年08月08日 09:28 A-A+

原標題:

  文明旅遊公約是發自遊客內心的自覺呼聲。文明旅遊的各種規範性要求、規範性行為,也應該是所有遊客都能夠內化於心、外化于行動的自覺性行動。

  面向社會廣泛徵集的《中國公民文明旅遊公約》(簡稱《公約》)日前正式在北京發佈。《公約》一經發佈立刻引起了輿論的關注。筆者認為,從政府倡導到遊客自發,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文明旅遊和做文明遊客已經成為大多數旅遊者的共識和自覺行動。來自“民間”的新版文明旅遊公約的發佈,標誌著文明旅遊行動已經具有普遍的社會共識。

  《公約》一共10句話、30個字,雖然文字數量少,但概括力強,比較全面地涵蓋了旅遊過程中涉及的各個領域和事項。《公約》用的是中國傳統的語言表達方式,簡單、易記、好懂,但內容很豐富,既包括了遊客個人的行為舉止,包括待人接物的文明禮儀、在公共環境中對公共秩序的尊重、在處理各類事物中遵守規則和事理等,也包括了在旅遊過程中的自我保護,特別是將“重安全”放到了第一位,體現了人文關懷的社會發展理念;同時,《公約》提出了對環境、資源的保護要求,正體現了旅遊行為的特點,各類自然的、文化的資源區,往往是遊客最多到訪的地方,遊客的不文明行為也最有可能對這些場所和相關資源造成影響或損壞。因此,“愛環境,護古跡”成為其中專門要強調的內容。

  隨著旅遊越來越成為普通居民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內容,在出遊過程中,一些不文明、甚至是違法違規的現象時有發生,以至於一些目的地給“中國遊客”貼上了“不文明”的標簽。為此,自2006年以來,國家旅遊局以及國家文明辦等部門連續發佈了做文明遊客的倡議,《中國公民國內旅遊文明行為公約》《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等,對引導文明旅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全國各地也有一些地方性的倡議或公約出臺。應該説,這些倡議或公約,在推進我國文明旅遊工程、引導廣大旅遊者做文明遊客、做文明使者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使“中國遊客”的形象在旅遊市場上逐步發生了改變。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一種習慣的改變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特別是中國遊客這麼一個龐大的群體,要想從整體上全面提升素質、徹底改變形象,的確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和過程。而且,人的一些習慣性行為,往往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的,並非有意為之。這就需要我們旅遊過程中的文明行為是發自內心的主動行為、自覺行為,而不是一種被動的行為。所以,文明旅遊公約應該是發自遊客內心的自覺呼聲;文明旅遊的各種規範性要求、規範性行為,也應該是所有遊客都能夠內化於心、外化于行動的自覺性行動。

  旅遊作為一種個體行為,是個人綜合素質的展示過程,是欣賞美的過程,也是向別人展示美的過程。從更高的層面上講,旅遊者也代表著國家和民族的形象,是客源地文化傳播的使者,文明、儒雅、包容,好客、重禮儀、尊重別人,是中華民族優秀的人文傳統,旅遊作為一種多向交流的文化活動,旅遊者本身也肩負著傳播客源地文化、提升國家和民族軟實力的使命。

  從目的地和旅遊環境的角度看,旅遊是遊客進入和打擾別人生活空間的過程。旅遊一方面給遊客帶來美好難忘的體驗經歷,另一方面也對目的地的居民生活、生態環境、文物古跡、公共秩序等造成干擾。所以,站在社會公平的角度,我們每一個人、每一次的旅遊獲得都應該是負責任的和文明的行為。

  總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每一次旅遊都是快樂和高質量的,但旅遊的質量不僅僅體現在別人為你提供的産品和服務的質量上,也取決於遊客自身的行為是不是能夠與“有質量旅遊”的正常行為相匹配。這一方面需要我們每一位旅遊參與者都能夠守法遵規;另一方面自己每一次旅遊都要做到文明出行。守法遵規是基礎,而講文明則體現旅遊者的素質和修養。(特約評論員 王德剛)

相關閱讀 文明旅遊 | 旅遊行為
我要糾錯編輯:王寶言 責任編輯:耿敏
  • 國內
  • 出境
  • 視頻
  • 美食
  • 圖片
  • 遠方的家
860010-1128040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