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西藏頻道 > 民生服務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西藏"民生亮點"回眸與展望:雪域百姓在溫暖中前行

 

CCTV.com  2010年01月08日 14:2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西藏日報  
專題:2010西藏兩會

  感恩2009年,祈福2010年。圖為2010年元旦期間,一戶人家的院落。墻上的風乾肉、門外的對聯,無不顯示出這戶人家準備過新年的喜悅氛圍和小康生活的甜蜜。 (圖片來源:中國西藏信息中心)

  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寒流的侵襲和拉薩“314”事件的後續影響,給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困難。自治區黨委、政府準確判斷形勢,沉著冷靜、從容應對,果斷實施了一系列應對危機的措施,有效遏制了經濟增速的下滑。 在保增長過程中,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全年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超過110億元,是西藏曆年來民生工作力度最強、投入最大、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一年。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實施,正不斷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從穩定和擴大就業,讓人人有活幹、有飯吃到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讓人民群眾減少顧慮、老有所養;從搞好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讓群眾住有所居到完善農牧區免費醫療制度,讓群眾病有所醫;從兩次提高“三包”經費標準完成“普九”,讓孩子學有所教到扶貧開發,讓群眾儘快脫貧致富;從家電傢具下鄉到加快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方便百姓購物消費,提高生活質量。一件件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的解決,不斷改善著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精神面貌。公共財政的“陽光”正普照著廣袤雪域高原的農村牧區, 也體現了黨和政府“權為民所有、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2009年底召開的全區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確保為各族人民帶來更多實惠,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本期《民聲民情》從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消費六個方面簡要回顧民生亮點頻閃的2009年,展望更加美好的2010年。(閆黨恩)

  一、促就業打出“組合拳” 預計新增就業2萬人

  “樟木鎮的森林資源豐富,我學的專業是植物保護,我在農村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臺。”2009年西藏大學農牧學院畢業的扎西報考“村官”並通過了考試,現任聶拉木縣樟木鎮樟木居委會主任助理。順利找到飯碗的他十分珍惜自己的工作。

  2009年西藏像扎西這樣的高校畢業生有1.3萬名,目前已有1萬多名應屆畢業生實現了就業,就業率達8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5%以內。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自治區採取增加基層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招考人數;招錄大學生“村官”;加強“三支一扶”“西部志願者計劃”的招募;鼓勵畢業生學歷升級;通過多種形式的招聘會推薦畢業生到各類企業就業;鼓勵畢業生參軍服役;通過購買公益性崗位對畢業生進行兜底安置就業等9項就業優惠政策,疏通了10個就業渠道。

  此外,西藏還建立了50家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設立1000萬元的高校畢業生創業扶持資金,兌現吸納就業獎勵資金1200多萬元。開發了13989個公益性崗位,對零就業家庭做到了出現一戶、援助一戶、消除一戶。加大職業培訓力度,培訓後就業率達58%。農牧區富餘勞動力預計轉移就業80.15萬人次,勞務收入13.2億元,超額完成了2009年初制定的目標任務。

  資料圖片:2007年4月11日,兩名學生在西藏大學招生就業信息欄前查詢相關就業政策。近日,2007年西藏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出臺,西藏成為我國最後一個取消大學生畢業分配製度的省區。所有西藏高校畢業生都將實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自治區政府已出臺9條優惠政策促進大學生就業。(圖片來源:新華社發 楊光 攝)

  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姚瑞峰説:“2009年是就業制度市場化改革以來,西藏解決就業人數最多的一年, 好勢頭來之不易,保增長、擴內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力促進了就業。”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目前西藏企業用工需求增長緩慢,機關事業單位編制趨於飽和,需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多,城鎮新增勞動力也不斷增長,尚有大量需要轉移的農牧區富餘勞動力,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2010年目標:就業要充分

  全區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0年就業要充分的目標。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負責人表示,將從5個方面推進就業工作:認真落實各項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到基層和企業就業;逐步規範勞動力市場特別是職介機構發展,完善就業信息發佈制度和服務功能;完善失業人員登記和失業監測機制,實行動態管理;紮實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牧民和城鎮失業、轉崗人員的就業能力;進一步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做好公益性崗位的後續跟蹤服務和動態管理。

  二、基礎教育免費常態化 “兩基”人口覆蓋率100%

  “我們每天的早餐有饅頭、包子、稀飯、雞蛋以及酥油茶、糌粑,中餐和晚餐是米飯和6個菜。毛巾、牙刷、臉盆、碗、被子、床單、枕頭以及校服、作業本和鋼筆等用品,都是學校利用‘三包’經費向我們免費提供的。”堆龍德慶縣中學的同學們興奮地向記者展示他們的菜譜。

  2009年德慶縣中學有1223名農牧民子女享受到了“三包”政策,目前的保障經費標準是每人每學年1850元。據校長巴珠介紹,每名學生的“三包”經費包括伙食費、學習用品費和裝備費等。

  從1985年起,西藏對農牧民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實行了“三包”政策,即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三包”經費標準在2009年進行了第八次提高,小學生年均達1750元,初中生年均達1850元,受益學生達27萬人,邊境縣鄉中小學每名學生每學年最高保障經費達到1950元。免除了農牧民子女中職教育學費和住宿費,受益學生達2.9萬人。對高校師範、地礦及涉農專業學生實行了免費教育。高等院校、中學改造、小學規範化建設進展順利,農牧區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不斷加大。農牧區百姓紛紛表示:“有了‘三包’政策,孩子到學校上學,家裏沒有一點經濟負擔。”

1/4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