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西藏頻道 > 經濟社會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雪域高原精神豐碑:從"三個特別"看軍人核心價值觀

 

CCTV.com  2009年12月14日 10:5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解放軍報  

行駛在青藏線上的青藏兵站部汽車部隊。(圖片來源:《解放軍報》 鄒小慶 攝)

  總後青藏兵站部自1954年上青藏高原執勤以來,歷代官兵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前赴後繼,挑戰極限,以“鋼釬打不進,人也要紮根”的英雄氣概,先後修建了青藏公路運輸線、架設了國防通信線、鋪設了輸油管線以及近些年參與修建了蘭西拉光纜通信線和青藏鐵路二期工程。這五條線的相繼建成,極大地改善了青藏地區的交通、能源、通信條件,有力地促進了駐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西南邊防的鞏固,被各族群眾親切譽為須臾離不開的“生命線”、推動經濟發展的“能源線”、傳播時代文明的“信息線”。

  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上,兵站部官兵大力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的革命精神,忠實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在亙古荒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1990年7月,中央軍委授予該部“青藏高原模範兵站部”榮譽稱號,先後有12個基層單位、5名個人被中央軍委和總後勤部授予榮譽稱號。他們在出色完成物資運輸、管線輸油、國防通信等保障任務的同時,也頑強地改變了駐地環境。兵站部所屬部隊全部住上了水、電、暖、氧、網五通的現代化樓房;他們在所屬部隊建起了200多座蔬菜大棚和日光節能溫室,肉菜自給率分別達到100%和56%,基層單位全部推行了營養配餐;他們還在高原上植樹種花,所屬部隊營區全部達到了駐地政府制訂的“示範小區”、“花園式營院”的標準。

  多年來,他們主動投身和支援西部開發建設,以深入開展軍民共建文明青藏公路運輸線為依託,積極開展扶貧幫困、捐資助學、醫療救助等經常性援建工作,促進了駐地民生改善。據統計,他們先後參與和支持了80余項青藏地區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援建和資助了191所學校,參加重大搶險救災任務20余次,為青藏地區的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西南邊防的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短短15個字,被總後青藏兵站部官兵形成、發展、實踐和豐富了55年。不久前,當記者完成對總後青藏兵站部官兵上青藏高原執勤55週年採訪任務回到北京後,不禁感嘆:2008年明確提出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在有力推動部隊全面建設中確實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和頑強奮進的時代號召力。

  回憶,傾聽歷史深處的迴響

  資料圖片:圖為在海拔4772米的青藏鐵路崑崙山隧道執勤的武警青海省總隊第三支隊官兵。(2009年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文貽煒 攝

  上世紀50年代初,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為解決2萬多名駐藏黨政軍人員的後勤保障問題,遵照毛主席“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精神,黨中央、中央軍委委託西北局組建一支後勤運輸保障部隊,全面負責該項工作,總後青藏兵站部應運而生。

  當兵站部官兵從祖國各地集結起來向西部邊陲挺進的時候,青藏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遠遠超出了所有官兵的想象:那裏人跡罕至、草木不生,空氣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一半,別説是負重工作,就是安安靜靜地站在那裏,都覺得呼吸困難,頭痛難忍。更何況那裏年均氣溫在-6℃左右,8級以上大風一年達120多天。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生命禁區”的青藏高原以沒有水,沒有電,沒有路,沒有住處等一系列惡劣的條件,給後勤官兵呈上了一張我軍歷史上前所未遇的嚴峻考卷。

  餓了,吃幹菜。渴了,喝雪水。倦了累了,住臨時搭起的帳篷,半夜裏還要時常起來重新搭建被荒野狂風幾乎吹跑的帳篷,棉帽、棉襖、棉大衣、棉鞋24小時幾乎都不能離身,否則第二天天亮,可能會被凍得永遠不會醒來……

  這些在一般人看來幾乎無法承受的艱苦,兵站部官兵不僅全部默默承受下來,而且笑對艱苦,樂觀且旗幟鮮明地叫響了“鋼釬打不進,人也要紮根”的豪邁誓言。因為每位士兵心裏都非常清楚,所有的努力都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只有戰勝眼前的一切困難,在內地與青藏兩地搭建起有效快捷的後勤保障通道,才能使青藏地區的民眾和駐藏官兵有更多的生存機會,才能使地處艱苦地區的人們享受和內地民眾一樣多的來自黨和國家的溫暖,青藏地區才可能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正是憑藉挑戰極限並征服一切困難完成任務的英雄氣概,兵站部官兵在茫茫荒原上,戰風雪、鬥嚴寒、抗缺氧,用鐵錘和鋼釬劈開千年凍土、征服亙古冰峰,留下了一串串堅實而輝煌的足跡。數個月內,一條起自青海省會西寧,終止西藏首府拉薩,全長近2000公里的青藏公路運輸線建成通車了。從此,從內地運往拉薩的物資從過去漫長的100多天,陡然間縮短為不到10天。再之後,一條全長1329公里的國防通信線和一條全長1080公里的格拉輸油管線也相繼建成,西藏地區第一次有了電燈、電話,從此結束了油燈照明、烽燧傳信的歷史。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全長2300公里的蘭西拉光纜通信線鋪到了拉薩,進入新世紀以後,全長1134公里的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全線貫通,青藏兩地的軍民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想要外出工作或旅行只要搭乘青藏鐵路列車就可直達內地。而格爾木,也因總後青藏兵站部等部隊常年駐守而形成了中國西部一座獨具特色的“兵城”……

  在這樣一個顯著發展的足跡背後,我們不難判斷出,如果沒有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核心價值理念作支撐,兵站部要想在那樣一個自然條件異常艱苦的地區生存下來都不容易,更不可能憑藉著艱苦不怕苦、苦幹不苦熬、苦中有作為等頑強意志作出如此出色的成績。

  自上高原執勤以來,青藏兵站部一直擔負著駐藏部隊近80%的物資運輸、西藏軍地近80%的油料輸送和繁重的國防通信保障任務,每年部隊上線執勤訓練都在9個月以上。55年以來,青藏兵站部官兵累計運送的進藏物資已經能在茫茫雪域上壘起一道新的萬里長城。而他們中有770多名官兵為此獻出了寶貴生命,其中僅師團職幹部就有26名,平均年齡不足42歲。

  與兵站部官兵密切接觸了40多年的藏族職工扎西央宗曾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説道:“自從有了這支部隊,我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觀。部隊吃什麼,我們就能吃什麼,部隊穿什麼,我們也能穿什麼。我們在這裡一直幹了40多年了,現在對部隊的生活已經習慣了,在這裡像家裏一樣,部隊一直很關心我們。我們像親人一樣,親戚一樣。”

1/4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