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是轉變觀念和培養人才——記自治區農科院副院長、中央國家機關援藏幹部孫日飛
孫日飛,山東人,現年50歲,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長,蔬菜遺傳育種專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7年7月由國家農業部選派援藏,現任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作為一名學者,他的援藏工作思路與一般機關幹部有哪些不同?作為農業科學方面的專家,他又能為我區農牧科技進步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
理清思路 搭建平臺
孫日飛來到自治區農科院,立即著手對西藏農牧業的發展和自己分管的蔬菜研究所的工作進行全面調研,理出了“組建8個課題組、3個研發中心,搭建1個平臺”的科研工作新思路,即組織蔬菜研究所現有的科技人員成立大蘿蔔育種、大白菜育種、辣椒育種、野生花卉馴化、果樹引進與栽培、植物保護、食用菌栽培、蔬菜栽培8個課題組,建立食用菌、藏藥材、馬玲薯3個研發中心,並借助區農科院現有的七一農場,打造西藏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使之成為科技報務、技術培訓和技術推廣的一個平臺。
孫日飛還積極為區農科院爭取國家科技項目。2008年,他爭取到第一個國家項目——西藏設施蔬菜安全生産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同年,他又利用國家在全國各地設立蔬菜綜合試驗站的機會,一舉為西藏爭取到拉薩食用菌綜合試驗站、馬玲薯試驗站、大宗蔬菜試驗站三個項目。該項目共分三期,三個試驗站第一期五年的投資共450萬元已經到位。
“要做就要做好”
分管蔬菜研究所兩年來,孫日飛留給下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勤奮敬業。“他説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要麼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區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長代安國對記者説。
2008年10月,在指導大白菜新品種選育的過程中,他常常親自帶著科研人員到地裏觀察各個育種組合的性狀,並現場給科研人員傳授經驗。最後選擇優良品種時,他親自到地裏從300多個組合中選出30個優良組合,在地裏一蹲就是大半天。2008年11月初,孫日飛參加9個項目的內部驗收,為指導工作人員做好驗收報告,保證9個項目的每一個環節都不出問題,他整整工作了8個小時沒離開一步。
“關鍵是轉變觀念和培養人才”
“援藏不只是項目與資金,更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與人才隊伍的培養。”在孫日飛看來,西藏的特色資源非常豐富,發展特色生物資源産業的潛力十分巨大,目前産業發展緩慢、水平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技術支撐不夠,科研的深度、積累不夠,有些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他説,農科院是科研機構,既要出成果,也要出人才。
“首先必須改變過去的觀念,改變科研跟著項目跑的現象,而應該是項目跟著科技走。”孫日飛説,西藏的農牧科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重視科研,要在現有基礎上,確定5至10年的重點研究領域,每個領域確定研究團隊,進行系統研究,逐步夯實研究基礎。只有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礎,才能出過硬的技術成果;只有具有過硬的技術,才有資格與企業合作,加快成果轉化,促進産業發展。
對人才隊伍的培養問題,孫日飛認為關鍵在體制機制創新。自從分管蔬菜研究所以來,他格外重視對年輕科技人員的培養。他常常鼓勵年輕同志,不會就學,一次做不好再來一次,直到做好為止。他盡可能給每一個科技人員提供參加研究的機會,提供實現價值的平臺,激發追求上進的動力。
責編: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