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青藏高原“小故宮”:漢藏交融的歷史見證

 

CCTV.com  2009年01月12日 14:3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西寧6月20日電(記者 呂雪莉 王宏偉)先有瞿曇寺,後有瞿曇鎮。青海省樂都縣的瞿曇鎮不僅因寺而得名,而且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瞿曇寺還有著青藏高原“小故宮”的美譽。

  瞿曇寺建寺600多年,見證了漢藏交融的悠久歷史。當地漢藏人民和睦相處,民間往來十分頻繁。至今,每年農閒的農曆五月,瞿曇鎮村村比賽射箭,藏漢群眾共同參加,熱鬧的場面就像過年一樣。

  青藏高原上的“小故宮”

  在青海省東部樂都縣的群山環繞間,矗立著一座紅墻綠瓦、雄渾古樸的寺院。它就是青海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瞿曇寺,人稱“小故宮”。

  瞿曇寺始建於139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雖然地處偏遠,藏于深山,但它的總體結構佈局和建築風格卻與相距2000多公里的北京故宮一脈相承、十分雷同。

  “瞿曇”是梵語,意為“佛祖”。寺院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約為故宮的十五分之一。寺內由金剛殿、瞿曇寺殿、宏光殿、隆國殿等組成。和一般藏傳佛教寺院不同的是,瞿曇寺的建築完全是漢式宮廷建築的風格,處處彰顯著皇家殿宇的風範。

  聯結西藏和內地王朝的紐帶

  “建造于明朝的瞿曇寺,與明代中央王朝密切相關。”青海省政府參事、知名藏學研究家謝佐介紹説,明朝初年,朱元璋平定西北戰亂,當時正在青海湖海心山修行的三羅喇嘛審時度勢,率領他的梅氏家族及環青海湖的藏族部落一起歸順了明王朝。此舉得到朱元璋的讚賞。

  之後,三羅喇嘛率眾遷徙來到瞿曇寺現址定居,並修起一座小佛堂。明太祖朱元璋為這座小佛堂命名“瞿曇”,並敕賜金書橫匾“瞿曇寺殿”。

  朱元璋又封三羅喇嘛為西寧衛僧綱司都綱,相當於“青海省佛教協會會長”,主管這個地區的宗教事務。明永樂16年修建故宮時,朝廷同時派人按照故宮圖紙修建瞿曇寺。

  謝佐説,明王朝有七個皇帝先後為瞿曇寺賜匾額、修佛堂、派太監、立碑記、封國師、賜印誥,瞿曇寺前後共受封有“七禪師、八都綱”。“在明代200年中,瞿曇寺地位相當顯赫。”謝佐説,“從歷史上講,瞿曇寺是聯結西藏和內地王朝的紐帶和橋梁,客觀上起到了鞏固邊地、密切漢藏民族關係的作用,在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方面做出了貢獻”。

  見證漢藏交融悠久歷史

  瞿曇寺地區青山環繞,森林茂密,自然風光十分優美。

  據謝佐介紹,三羅喇嘛年歲比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稍大一些,由於他的家鄉在西藏山南卓俄朗地區,現在的瞿曇寺一帶被後世稱為“卓倉”地區,意思是“盛放麥子的地方”。而“麥”與“梅”發音相近,這也就是梅氏家族姓氏的由來。

  自三羅喇嘛率眾在此定居後,到明永樂、宣德年間擴建寺院時,明王朝又從內地遷來許多漢族工匠和移民,漢、藏兩族人民長期雜居在一起,數百年來,形成了獨特的卓倉文化和風情。

  據當地文人謝培介紹,600多年來,瞿曇寺地區漢藏人民之間和睦相處,從來沒有發生過糾紛,民間往來十分頻繁。每逢過年過節,相互拜年、賀節;每到農忙時節,又互相幫助。漢族人民從藏族人民那裏學會了放牧、捻毛線、制氈等生産技術,藏族人民從漢族人民那裏學會了農耕技術。

  漢藏人民彼此在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的交流十分深廣。“現在,這裡的漢族懂藏文化,就是因為受瞿曇寺的影響。漢族會説藏話、懂藏文;藏族也多會講漢語、懂漢語。”謝培説。

  謝佐、謝培都是漢族,但對藏文化頗有研究。謝佐是西北知名的藏學家,謝培是電視紀錄片《卓倉風情》文字腳本的作者。卓倉詩人喬索南才旦,是個純粹的藏族人,但他寫詩卻完全用漢語。他用漢語寫作的新詩集《同行三江源》即將出版。

  瞿曇鎮新聯村黨支書王建勝説:“這裡的群眾都習慣喝‘熬茶’,把肉腸、血腸叫做‘齊麻’,敬酒時都會用無名指蘸酒彈三下(意為敬佛、敬法、敬僧),實際上這些都是藏族的習慣。”

  王建勝自稱是“瞿曇寺最後一代銀匠”。這個漢族男子娶了一位藏族姑娘為妻,而他們17歲的兒子在去年被送到同仁縣學習藏族熱貢藝術,準備以繪製唐卡為生。

  “人民群眾總是以一種樸素的感情來看待民族宗教問題的,語言、風俗習慣的差異並不妨礙民族間的交往。”謝佐説,“瞿曇寺地區漢藏人民群眾關係史上的這種發展演變過程,是我國民族關係史的縮影,更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內在源泉。卓倉地區各民族和睦相處的歷史,正是漢藏人民和諧相處、共建家園的見證。”

責編:張曦健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