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瀕危動物黑頸鶴
黑頸鶴在世界15種鶴種中,是被動物學家認識最晚的一種鶴。
黑頸鶴,學名為 Grus nigricollis。 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羽銀灰色至近白色,羽緣淡棕色。頭頂暗紅色,具稀疏黑色發狀羽;頭、頸的三分之二為黑色;眼下有一白斑。飛羽黑褐色,三級飛羽黑色,延長而彎曲呈弓形,羽端分枝成絲狀,尾羽灰黑色。嘴淡綠色,腳黑色。雌鳥上背有淡棕褐色的蓑羽。
黑頸鶴棲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通常生活在沼澤地、湖泊及河灘地帶。以綠色植物的根、芽為食,兼食軟體動物、昆蟲、蛙類、魚類等。早春3月,黑頸鶴便離開越冬地雲貴高原,集群北上,飛抵青藏高原的草甸、沼澤地帶,成雙結對,于4月下旬開始繁殖,築巢于沼澤地帶地勢較高的草墩或泥墩上,每窩産卵l~2枚,淡青色,雜以棕褐色斑點。孵卵期31~33天。
黑頸鶴與大熊貓、朱齊名,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屬世界瀕危物種。黑頸鶴主要分佈在中國,印度、不丹和尼泊爾等國境內也有少量分佈。
黑頸鶴藏語叫“中中”或“中中嘎莫”,意為“鶴”、“白鶴”。藏族對黑頸鶴非常喜愛,並視之為吉祥鳥而備加愛護。
黑頸鶴還是高原畫家筆下的寵愛之物,無論是流傳千年的唐卡畫還是在藏櫃上描繪的“長壽圖”,黑頸鶴都是畫面中必不可少的吉祥動物。
日前,國際鶴類保護組織會同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專家考察了西藏高原,他們想了解中國西部大開發是否對黑頸鶴的生存環境造成破壞。結果出乎他們的意料,西藏地區的黑頸鶴生存環境不僅得到了有效保護,而且世界70%以上的黑頸鶴都聚集在這裡。這讓國外的專家們非常驚喜。
因為高原特殊的自然環境,黑頸鶴繁殖率低,種群增長緩慢,因此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國內外研究認為,黑頸鶴的故鄉在西藏
黑頸鶴是世界瀕危物種。長期以來,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從未間斷對這一物種的生存情況研究。
上世紀70年代,中國科考隊在西藏自治區的阿裏等地採集到了黑頸鶴的標本,併發現了繁殖的巢和卵,進行了初步的研究。80年代,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所專家對在西藏越冬的黑頸鶴進行了考察。 在西藏自治區科委的支持下,西藏大學于1986年11月至1987年2月進行了西藏黑頸鶴越冬生態學的初步研究。
1988年,中國林業部撥專款並委託自治區農牧林業委員會和林業部保護司,共同組織了西藏珍稀野生動物資源考察隊,考察了黑頸鶴在西藏自治區內的繁殖和分佈。
1990年以來,中國的黑頸鶴研究引起了國際鶴類專家的重視。美國國際鶴類基金會和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對黑頸鶴多次進行了大規模科學考察,著重研究了黑頸鶴的越冬、繁殖、遷徙規律,發現了世界瀕危的黑頸鶴數量在西藏高原呈增長趨勢,得出了“黑頸鶴的故鄉在西藏”的重要科研結論。
鶴類專家倉決卓瑪説,西藏黑頸鶴數量逐年增加
數百隻黑頸鶴從南方翩翩飛臨拉薩市林周縣一處農田覓食。通過觀察,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鶴類專家倉決卓瑪臉上露出微笑,她發現這群黑頸鶴較去年又多了5隻。
據美國國際鶴類基金會與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專家今年1-3月份統計,在西藏地區越冬的黑頸鶴種群數量為4200隻,而1992年為3910隻,西藏黑頸鶴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
倉決卓瑪介紹説,國際上對黑頸鶴的統計多以越冬期為準,這時同一群黑頸鶴的棲息地和覓食地相對固定,因而統計較為準確。在西藏地區統計時,科研人員不僅統計在地面上覓食的黑頸鶴,還對飛起的鶴群進行跟蹤核實。
她説,從1990年開始,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與美國國際鶴類基金會的專家合作,就西藏境內的黑頸鶴越冬種群數量、分佈及其生態習性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獲得了大量權威資料。專家發現,由於高原特殊的自然環境,黑頸鶴繁育率非常低,每窩僅産1-2枚卵,雌雄輪流孵化,通常只能孵出一隻雛鶴,而且死亡率高。
西藏黑頸鶴數量的增加,與生態環境的改善密不可分。”據衛星遙感最新監測,在黑頸鶴主要活動地——西藏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和年楚河“一江兩河”流域,11年來通過採取生物和工程措施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西藏除國家頒布的《野生動物保護法》之外,還制定了許多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在黑頸鶴棲息和覓食區域嚴格限制人類活動。
西藏在林周和申扎兩地成立了黑頸鶴越冬和繁育保護區,對黑頸鶴的保護目前正列入西部大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範圍內,西藏計劃將黑頸鶴的主要活動地“一江兩河”及周邊地區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倉決卓瑪告訴我們,美國國際鶴類研究基金會主席喬治 阿吉波在考察完西藏黑頸鶴種群的生存環境後吃驚地説:“正當人類為生態環境惡化感到無比憂慮時,想不到黑頸鶴在這裡還擁有一片優美、寧靜的天空,我真為它們感到高興!”
專家們提醒,西部開發應注意保護黑頸鶴的生存環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中國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後,黑頸鶴的生存環境尤其引起了國際上的關注,不斷有國外的研究人員到西藏對黑頸鶴生存環境進行勘察。
早春3月,黑頸鶴便離開趙冬地雲貴高原,集群北上,飛抵青藏高原的草甸、沼澤地帶。
美國國際鶴類研究博士瑪麗 安説,西藏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黑頸鶴種群,對這一珍稀動物的保護,直接關係到黑頸鶴在地球上的種群繁衍。她説,影響到黑頸鶴生存的直接因素有兩個:一是棲息地的地理環境;另一個是棲息地的食物源情況。 倉決卓瑪説,在西部大開發規劃中,大的工程建設、地質勘探項目應當避開林周、申扎等黑頸鶴越冬和繁育兩個保護區;人類定居點應儘量遠離保護區,防止污染生態環境。她説,尤其要加強對黑頸鶴棲息地植被的保護,大力增加長苞燈芯草、平臥藜等濕地植被;在保護區外圍應栽種柳樹、沙棘等,為黑頸鶴提供夜宿隱蔽地。
西藏自治區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處負責人説,西藏日喀則等地也都適合黑頸鶴的棲息、生存,在可能的情況下,應該擴大黑頸鶴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 對於黑頸鶴的食物源問題,專家們説,農田是黑頸鶴食物主要來源地,但在農作物成熟期,大量的黑頸鶴到農田裏覓食,對作物破壞性較大;秋收後黑頸鶴僅以遺留農作物為主,食物源嚴重不足。因此,他們建議應加強與當地農業部門的協商,採取置換農田、補償農戶等方法解決黑頸鶴的食物源問題。
資料1 世界上珍稀鶴種
黑鶴,別名烏鸛,屬於鸛科,學名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長約110厘米。嘴長而粗壯。上體、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綠色光澤。眼周裸皮紅色。胸以下的下體白色。嘴和腳紅色。棲息于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魚、蛙、蛇和甲殼動物。4月份開始繁殖,在岩崖縫隙中或大樹上築巢,每窩産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淺橙黃色隱斑塊。孵卵期31~34天。65~70日齡的幼鳥有飛翔能力。在東北、河北、新疆及甘肅北部繁殖;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狀鶴,別名鍋鶴、玄鶴,屬於鶴科,學名為 Grus monacha。 大型涉禽。全長約100厘米。體羽主要為暗石板灰色,並綴有褐色。眼先、額和前頂有密集的黑色剛毛;頭頂皮膚裸露部為朱紅色;頭部其餘部分及頸部的三分之二為白色。飛羽灰黑色,次級和三級飛羽延長彎曲成弓狀,尾羽黑色。嘴黃綠色,腳灰黑色。棲息于河口、湖泊及沼澤濕地,食魚類、甲殼類、多足類、軟體動物、昆蟲以及小麥、莎草科植物等。4月份開始繁殖,築巢于沼澤濕地。每窩産卵二枚。孵卵期約30天,幼鶴80天后具飛翔能力。在內蒙古、烏蘇裏江流域繁殖;長江下游越冬。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丹頂鶴,別名仙鶴,屬於鶴科,學名為 Grus japonensis。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羽幾乎全為純白色。頭頂裸出部分鮮紅色;額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頰和頸大部為暗褐色。次級和三級飛羽黑色,延長彎曲呈弓狀。尾羽短、白色。嘴灰綠色,腳灰黑色。棲息于蘆葦及其他荒草的沼澤地帶。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種子、水生昆蟲、軟體動物和魚類等。4月中、下旬開始營巢産卵,築巢于周圍環水的淺灘上的枯草叢中,每窩産卵2枚,雌雄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鳥學會飛行,入秋後,丹頂鶴從東北繁殖地遷飛南方越冬。我國在丹頂鶴等鶴類的繁殖區和越冬區建立了扎龍、向海、鹽城等一批自然保護區。在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越冬的丹頂鶴最多一年達600多只,成為世界上現知數量最多的越冬棲息地。在嫩江、松花江和烏蘇裏江流域繁殖;長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東為旅鳥,台灣偶見。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枕鶴,別名紅面鶴,屬於鶴科,學名為 Grus vipio。大型涉禽。全長約140厘米。體羽多為藍灰色。額及臉部皮膚裸露為赤紅色;耳區有一簇黑色羽;頭頂、頦、喉及後頸為白色,喉部白色羽毛部分,其寬度向下變窄,呈“V“字形。外側飛羽灰色,內側飛羽白色;前頸、下體、尾羽灰黑色。嘴黃綠色。腳暗紅色。棲息于淺灘、沼澤濕地、草甸、水田和耕地中。以植物種子、草根、穀物為食,兼食甲蟲、魚、蝦、小型軟體動物等。4~5月份築巢産卵,築巢于沼澤地的淺灘上,每窩産卵2枚,灰綠色,被有紫褐色斑點。孵卵期30~32天。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繁殖;長江下游、福建、台灣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鶴,別名西伯利亞鶴、黑袖鶴,屬於鶴科,學名為 Grus leucogeranus。 大型涉禽。全長約130厘米。體羽除小翼羽、初級覆羽和初級飛羽為黑色外,為純白色。頭和臉部裸出部分為鮮紅色。嘴赭紅色。腳淺肉紅色。棲息于蘆葦沼澤濕地。以水生植物根、莖為食,也兼食少量蚌、魚、螺等。5~6月份繁殖,築巢于沼澤中。每窩産卵2枚。雌雄輪流孵卵,孵卵期約30天。幼鶴85天后具飛翔能力。 在內蒙古、黑龍江繁殖;長江中下游越冬。我國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為世界上最大的白鶴越冬地,近年來已發現來這裡的白鶴有2896隻之多,佔全球白鶴總數的98%以上。鄱陽湖成了舉世矚目的白鶴王國。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赤頸鶴 ,屬於鶴科,學名為 Grus antigone。大型涉禽。全長約150厘米。體羽淺灰色。頭、喉及上頸裸出部分為橘紅色。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為黑色,內側飛羽白色,修長而垂蓋尾部。嘴灰綠色,腳粉紅色。 棲息于多草的平原、水田、沼澤濕地及森林邊緣。以稻穀及水生植物的根、塊莖為食,也取食魚類和蛙類。7~12月份繁殖,築巢于沼澤地帶成團的植物叢中,以水生植物莖、葉築成。每窩産卵2枚,綠色或粉紅白色,具褐色和紫色斑點。雌鳥孵卵,雄鳥守衛,孵卵期30天,由雙親共同照料幼雛。産于雲南。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蓑羽鶴,別名閨秀鶴,屬於鶴科,學名為 Anthropoides virgo。中型涉禽,是鶴類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全長76厘米左右。體羽以石板灰色為主,背部具藍灰色蓑羽。頰部兩側各生有一叢白色長羽,蓬鬆分垂,狀若披發。前頸和胸部羽毛黑色,上胸黑羽延長呈披針狀。飛羽和尾羽端部黑色。嘴黃綠色。腳青灰色。棲息于沼澤、草甸、葦塘等地。以水生植物和昆蟲為食,也兼食魚、蝌蚪、蝦等。5月中旬開始繁殖,築巢于草甸、灘地凹陷處,每窩産卵2枚,淡紫色,具深紫褐色斑點。雌雄輪流孵卵,孵卵期28~30天。蓑羽鶴性羞怯,不善與其他鶴類合群,每多獨處。其舉止嫻雅、穩重端莊,故又名“閨秀鶴”。在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繁殖;西藏南部越冬。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資料2 西藏自然保護區一覽
據西藏自治區政府公佈的資料,去年,西藏自治區政府批准建立了札達土林、昂仁塔格架地熱間歇噴泉群、日喀則群讓枕狀熔岩3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羌塘自然保護區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此,西藏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4個,總面積3819萬公頃,佔全區國土面積的32.7%。17個自然保護區。在西藏的17個自然保護區中,有兩個是黑頸鶴保護區:
1、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類型,面積338.1萬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生態系統及珍稀動植物;
2、聶拉木樟木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綜合類型,面積6852公頃(包括在珠峰保護區內),主要保護對象為野生動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3、吉隆江村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綜合類型,面積3.4萬公頃(包括在珠峰保護區內),主要保護對象為野生植物及森林生態系統;
4、林芝巴結巨柏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植物類型,面積8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巨柏林;
5、類烏齊長毛嶺馬鹿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動物類型,面積6.4萬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馬鹿及其生態環境;
6、墨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類型,面積6.3萬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動植物及生態系統;
7、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類型,面積2980萬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野生動物及草原生態系統;
8、察隅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綜合類型,面積10.1萬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動植物及生態系統;
9、芒康鹽井滇金絲猴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動物類型,面積18.5萬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滇金絲猴及原始森林生態系統;
10、波密崗鄉高産雲杉林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植物類型,面積46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高産雲杉;
11、林芝東久赤斑羚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動物類型,面積2.3萬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赤斑羚等珍稀動物及生態系統;
12、申扎黑頸鶴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動物類型,面積400萬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黑頸鶴及濕地生態系統;
13、林周澎波黑頸鶴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動物類型,面積968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黑頸鶴及其棲息地;
14、拉薩拉魯濕地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類型,面積62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濕地生態系統;
15、日喀則群讓球殼狀、枕狀熔岩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地質遺跡類型,面積14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熔岩、地貌;
16、札達土林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地質遺跡類型,面積56萬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土林;
17、昂仁塔格架地熱間歇噴泉群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地質遺跡類型,面積4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地熱噴泉群。
黑頸鶴成雙結對,于4月下旬開始繁殖,築巢于沼澤地帶地勢較高的草墩或泥墩上,每窩産卵1-2枚,淡青色,雜以棕褐色斑點。巴桑攝
早春3月,黑頸鶴便離開趙冬地雲貴高原,集群北上,飛抵青藏高原的草甸、沼澤地帶。
仲巴縣草甸上的黑頸鶴。扎西次登攝
責編:張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