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體育臺 > 新聞資訊

從黃浦江畔到渤海之濱 二十載東亞運尋轉型

發佈時間:2013年10月06日 20:20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新聞

熱點推薦 更多
賽事推薦 更多

  中國新聞網消息:首屆從中國上海起航,“經停”韓國釜山、日本大阪、中國澳門以及中國香港,如今,這艘承載了多項歷史重任的“東亞運”方舟,停靠在渤海灣之濱。

  6日晚間,第六屆東亞運動會將於天津拉開大幕。在10天的賽程中,東亞地區的九支代表團、2000余名運動員將向24個大項、254項冠軍發起衝擊。

  1993年5月9日,第一屆東亞運動會在上海虹口體育場隆重開幕,這是亞洲體育運動史上的新篇章。來自東亞地區的9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名男女運動員參加12個項目的比賽。在10天的競賽中,共有7人14次破13項亞洲紀錄。

  從浦江之畔到渤海之濱,20年間,東亞運動會如同一位歷史觀察家,親眼目睹了東亞地區涌現出一批批世界級體育巨星、各國和各地區代表團競技水平不斷提升的全過程。

  以增進東亞地區體育和文化交流為目的而舉辦的東亞運,因為有中、日、韓三國的積極參與,使某些項目具有世界級水平,同時給一些競技體育相對落後的國家和地區提供更多參賽機會。例如曾四度參賽的蒙古國,總共收穫59枚獎牌,包括5枚金牌。

  在這片賽場,中國代表團始終以絕對優勢獨佔鰲頭:過往的五屆比賽,近半數金牌以及近三分之一的獎牌都被中國隊運動員收入囊中。從初出茅廬到站上世界之巔,這裡成了新人們“轉型升級”的絕佳途徑。

  20年間,外界見證了飛人劉翔三度問鼎東亞運110米欄冠軍、再到摘得奧運冠軍、打破世界紀錄、完成田徑賽場的大滿貫;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選手也從中品嘗過“跳板”滋味:如2005年在第四屆東亞運動會,韓國泳壇名將樸泰桓拿到男子400米自由泳冠軍後,一度在世錦賽和奧運會接管該項目的所有金牌,直到孫楊橫空出世……

  然而,時過境遷,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了各支代表團的桌面上,隨著競賽項目翻倍增長、國際賽事日益密集,東亞運無論從賽事級別還是影響力都無法與奧運會、亞運會、世錦賽甚至是亞錦賽相比,且逐漸偏離當初要求各代表團派精英選手參賽的初衷。尤其在近兩屆,許多隊伍以第二甚至第三陣容參賽,東亞運在某種程度上已難逃“雞肋”賽事的命運。

  如今,比還是不比,在夾縫中生存的東亞運,讓許多運動員身陷兩難。原本表示願意出戰的孫楊,在連續參加了游泳世錦賽、全運會後,加上肩傷困擾,中國游泳隊在提交報名錶的最後一刻,不得不將其換掉;

  中國男籃的多名主力,也是在報名截止前,被年輕小將取代,因為新賽季的CBA即將開啟,在一些體育局官員和俱樂部老闆眼中,東亞運的號召力,或許難以與球隊的生存相提並論,在職業化背景下,成績才是“第一生産力”。

  經歷過20年的沉浮,這項剛剛邁入“弱冠”之齡的地區間賽事,卻要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在新的國際體育發展形勢下,當初倡議舉辦該賽事的東亞運動會聯合會,已到了必須要找出一劑“新藥方”為其根治內傷的地步。

  據悉,東亞運動會聯合會理事會在今年5月的理事會會議上通過了《東亞運動會改革提案》。根據提案,東亞運動會將改為東亞青年運動會,每4年舉辦一屆,參賽運動員的年齡原則上在14至18歲之間。天津東亞運,成為史上最後一屆東亞運動會。

  從長遠角度來看,這一改變可以在奧運週期後一年方便各代表團鍛鍊後備力量,使生力軍擁有更多國際賽事經驗。但稍顯不足的是,亞洲各單項青年錦標賽無疑又會與東亞青年運動會發生重疊,如何平衡賽事的重要性,將給組織者與各支隊伍提出新的課題。

  有觀察家分析,未來若能與某些亞洲單項錦標賽合二為一,並使之成為奧運會、亞運會參賽資格的選拔賽,賽事的關注度必將大幅提升。

  對於東亞運來説,天津是一個終點,而對於亞洲和東亞體育事業來説,又是一個再出發的新起點。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