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張三甲:中國最後一個武狀元

 

CCTV.com  2009年08月21日 14:1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  張三甲(公元1876年——1898年),字鼎臣,號魁軒。其父張耀春,祖父張增身都是當地精通武藝的高手。張三甲自幼在父輩的指教下就開始習武練功,他精通紅拳。

      張三甲(公元1876年——1898年),字鼎臣,號魁軒。其父張耀春,祖父張增身都是當地精通武藝的高手。張三甲自幼在父輩的指教下就開始習武練功,他精通紅拳,從師于濮陽相近的清豐普馬寨紅拳名師安萬傑,習練紅拳,朝夕相處,練功不輟,又拜在武林名師楊國昌先生門下繼續苦練拳技。楊國昌,字盛朝,武功精湛,享譽一方,遠近從其習武者眾多,而出類拔翠者張三甲為最。張三甲在楊國昌先生悉心教授下,拳術兵器技藝大增,武功不凡。據《楊盛朝先生教譯序》碑記載:弟子張三甲“弓、劍、刀、石,色色冠群”。張三甲身材高大,氣力過人,中得武狀元之前,就在直隸開州一帶名聞遐邇,深得其師楊國昌先生的厚愛和武林界的敬慕。後又得到清代庚寅科會試武進士杜同春先生的精心培育,張三甲在武功上博采眾家之長,不斷從名家拳藝中吸取豐厚的營養。清光緒丁年(公元1897年),張三甲赴直隸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縣)參加鄉試,他不負眾望,以自己精湛的武功,中為武舉人。一時間,在張三甲的家鄉一帶被傳為美談。
      清光緒戊戌年(公元1898年)武科是我國唐代創設武舉制以來進行的最後一次武會試,四方健兒躍躍欲試,各地武士翹首以盼。這次武會試匯集了京師內外的眾多武林高手。張三甲在親朋的資助下和其弟張冠甲等一同前往京城參加趕考,希望能一展自己多年練就的武藝。
      張三甲滿懷著希望來到京城,先後依次參加了武會試規定的內場和外場的連續三場考試,深得光緒帝和諸位考官的歡喜和讚許。據史料記載:“光緒二十四年冬十月初三日閱看馬、步、箭,初四日,閱看弓、刀、石。均著派御前大臣恭代閱看。甲申,上禦勤政殿,引見中試武舉,親定甲乙。”最後,張三甲在眾多武舉人高手中脫穎而出,獨佔熬頭,戰勝群英,獲得武舉考試的最高一級考試頭彩,殿賜直隸大名府開州武舉人張三甲武狀元及第,被授予御前頭等侍衛,成為戊戌科武舉一甲第一名武進士。
      這次武科考,張三甲被古代武舉史上稱為當之無愧的“天下最後武會試第一人”。從此,中國古代的武科舉考試成為了歷史。清代是歷史上的武科舉最鼎盛的時期,然而,也是古代武科舉的消亡時期。武舉制的産生,客觀上為平民百姓中武藝人材的發現和前程發展,構築出一座施展武藝才華的大平臺,使天下武士躍躍欲試,吸引著眾多武技人才的目光,也激勵著他們苦練武藝的尚武精神,擴大了傳統武藝在民間社會的廣泛影響,為中國傳統武術在民間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隨著火器的發展,古代的武舉制度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和進步,必然要退出歷史的舞臺。最終,張三甲,這位來自於直隸南部武術之鄉開州(濮陽)的這位農家子弟出身的民間紅拳高手,成為我國最後一名的武狀元而記入史冊。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