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文化教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5日 12:47 來源:

  一、基本情況

  北京1993年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2000-2001學年度全市共有小學2169所,在校學生74.31萬人。普通中等學校共有1159所,在校學生97.29萬人。其中中等專業學校108所,在校學生11.94萬人;技工學校141所在校學生70856人;普通中學760所,在校學數69.14萬人;職業中學144所,在校學生90283人。北京有普通高等學校59所,共有本專科在校學生28.26萬人。北京共有培養研究生的機構177所,在學研究生63990人。北京有成人高等校61所,在校學生數26.06萬人。成人中等專業中等學校2694所,在校學生數25.89萬人。

  二、基礎教育

  北京2000-2001年學年度有普通中學760所,小學2169所,共有中小學生143.44萬多人。北京市基礎教育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不斷強化區縣政府管理基礎教育的責任,全面推行鄉(鎮)管教育,調動了各級政府辦學和廣大群眾捐資助學的積極性。

  中小學實行校長負責制、教職工聘任制、校內結構工資制和教職工崗位責任制,擴大了學校辦學自主權,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不斷推進中小學辦學體制、辦學模式、辦學形式改革。1999年全市有民辦中小學45所,“民辦公助” 中學31所,還有少量的“公辦民助”學校和中外合作辦學的學校。高中辦學模式改革也有進展,1999年全市有綜合實驗高中8所,特色高中實驗校3所。城市地區興辦公立寄宿小學20所。

  北京市中小學的基本學制為“六三三”分段,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部分學校進行了學制改革實驗,1999年燕山地區進行的九年一貫“五四”分段學制改革實驗,有了第二屆初中畢業生。此外,北京市其他區縣還有2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並有一批中小學進行教育教學及學校管理相銜接的建制改革實驗。近年來,北京市中小學積極推進招生考試製度及評價制度改革。小學畢業生全部實現免試就近升入初中。小學進行了學生個體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在各區縣進行了中考、中招辦法改革試點,初中畢業生由參加全市統考改為區內統考,給區教育行政部門更多的推進教育改革的自主權。

  北京的基礎教育認真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注重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北京的小學開設的課程分為必修課和活動課。其中必修課包括語文、數學、外語、社會、自然常識、體育、美術、音樂等。活動課程包括體育鍛煉、校班(隊)活動、興趣活動等。小學各年級周課時在30節之內。中學開設的必修課程有思想政治、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與保健、勞動技術等。活動課程有體育鍛煉、校班活動、興趣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初、高中普遍開設計算機與網絡課程。中學各年級的周課時在32--34節之內。

  各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以德育為核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市中小學試行《北京市中小學德育整體化工作綱要》,認真設計德育內容,確定不同年級學生的德育要求和實施辦法,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培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學科德育的功能,通過制定政策和措施調動各學科教師參與德育的積極性,使德育工作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之中。中小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重在加強基礎,發展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重視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習態度、習慣、方法和意志品質等)的培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目的是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學會參與、學會生存、學會生活。 各中小學都積極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加強體育教學,增強學生體質,重視健康和衞生基本知識教育。藝術教育開展得比較普遍,中小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藝術表現力和審美情操不斷提高。中小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既注重學業成績,又注重全面發展;既注重當前的提高,又注重學習過程;既注重校內發展,又注重在家庭、社會內的進步。

  在構建首都現代化教育體系中,學前教育也處於基礎地位。多年來,北京市通過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因地制宜地發展各種類型的學前教育機構,基本上解決了三歲以上兒童“入園難”的問題,使全市三歲以上兒童入園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已經形成了全民、集體、個體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辦園所的格局。

  特殊教育(殘疾兒童、少年教育)是學前教育與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已納入全民義務教育軌道。北京市已經形成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主的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和普通學校開設的特殊教育班及隨班就讀的辦學格局,基本上滿足學生就學要求。2000-2001年學年度,北京市有特殊教育學校24所,其中在校生7807人。特殊教育教職工894人,其中專任教師644人。北京的青少年校外教育較為發達,全市共有校外教育單位1594個,其中,少年宮17個,少年科技館(站)9個,少年之家37個,少年活動站1531個。教職工共計2685人,其中,少年宮978人,少年科技館(站)264人,少年之家446人,少年活動站997人。各級校外教育單位共有活動小組6628個,參加活動的學生11.28萬人。

  三、高等教育

  北京是全國高等學校最集中、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區。2000-2001學年度北京共有高等學校120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59所,成人高等學校61所。高等學校本專科在校生總數達54.32萬人,其中普通高校28.26人,成人高校26.06萬人2000-2001年學年度北京培養研究生機構177所,在校研究生63990人。 北京普通高校每年除擔負培養研究生和普通本專科學生外,還以各種形式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佔其在校生總數47.5%的成人學歷教育、進修生、預科生及留學生等各類學生。

  北京市高等教育基礎雄厚,辦學條件較好。2000-2001學年度,全市普通高校校舍建築總面積529.1853萬平方米;固定資産額405581.45萬元;學校藏書1549.1萬冊。

  四、職業教育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的經濟社會發展很快,需要大量的中等技術人才,推動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當時行業部門興辦了一批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這些學校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員和技術工人,為首都各方面的建設作出了貢獻。文化大革命中,北京的中等職業教育遭到破壞。1979年中專、技校開始恢復和發展。但當時職業教育的規模很小,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的比例僅為89:11。可是,高中畢業生能考上大學的只有5%,考不上大學的要就業又沒有一技之長。從1980年開始,北京市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進行中等教育結構改革,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在恢復和發展中等專業教育和技工教育的同時,把一部分普通高中改辦成職業高中。經過20年的努力,北京市的中等職業教育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規模。

  2000-2001學年度,全市有普通中等職業學校共計399所,在校生28.16萬人。其中,中等專業學校108所,在校生119427人;職業高中144所,在校生90283人;技工學校141所,在校生70856人。

  北京市的中等職業教育,以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三至四年為主。近幾年正在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適應北京在生産、服務、管理第一線從事技術應用、技術管理和社會服務的高層次實用人才的需要。

  目前,北京市對職業教育的管理,實行市和區、縣政府領導下各部門分工負責的管理體制。為加強對全市職業教育的統籌管理,成立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長領導的,有教育、計劃、勞動、人事、財政、經濟、建設等政府職能部門的領導參加的北京市職業教育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各部門、各系統間有關職業教育發展改革的重大問題。職業教育要培養同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産、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目前,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的專業有500多個,基本上覆蓋了首都各行各業。特別是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開設了一大批為發展第三産業服務的專業,如生活服務、旅游、交通運輸、郵電通訊、信息諮詢、金融保險、物資倉儲、房地産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模式正在由單一型、封閉型向複合型、開放型轉變,逐步做到辦學形式多樣化,招生分配社會化,學校管理科學化,信息交流經常化。有的學校打破一班一室的傳統教學模式,實行滾動式教學,一室多用,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多招生、多出人才。

  目前,北京市已建成一批高效高質的骨幹示範職業學校,其中被評為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學校的共計61所。這些學校從辦學思想、師資隊伍和管理幹部隊伍建設、辦學模式、校內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以及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課程結構、實習教學和實習場地管理、資源配置、辦學的規模和效益、與經濟及社會的溝通等方面已初步適應北京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各類職業教育學校樹立了榜樣。

  五、成人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20年的發展,北京成人教育已經成為整個教育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成人高、中等學歷教育,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和社會文化生活教育為主要內容,社區教育、農村教育、企業教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北京成人教育辦學體系由成人高等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高等和中等專業自學考試、廣播電視教育和函授遠距離成人教育、社會力量辦學及培訓機構等構成。2000-2001學年度,全市有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61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102所。社會力量辦學單位2000余家,其中社會力量舉辦的高等教育機構93所。這些辦學機構,既有部屬(中央在京單位)、北京市屬、區(縣)屬、行業所屬,又有獨立設置成人學校,還有普通高校辦的函授、夜大學。許多普通高校還在遠郊區縣建有分校或函授站。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在11個區縣建有電大分校。北京市有6個主要行業建有中高層次緊缺人才培訓中心。10個區縣建有成人教育培訓中心。全市276個鄉(鎮)基本都建有鄉(鎮)成人學校,4000多個行政村60%建立了村成人學校。一個層次完備、條塊有機結合的辦學網絡星羅棋佈在京城大地上。

  北京成人教育,全面承擔崗位培訓,初、中等文化基礎教育,中、高等文化專業技術教育,繼續教育,社會文化生活教育等五大任務。為完成這些任務已經建立起完整的工作制度和支撐服務機構。北京教育考試院下屬的自學考試辦公室和成人教育考試辦公室,負責全市成人教育的招生考試工作。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下屬的成人教育科學研究所和北京市成人教育學會為全市成人教育科學研究的規劃、協調和實施部門,併為成人教育提供決策諮詢和理論指導。北京教育學院是我市成人教育師資培訓基地,並在8所成人高校建立了成人教育師資研修中心校,成人教育教師的繼續教育已經形成制度。《北京成人教育》為北京市成人教育核心刊物,在全國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中國成人教育信息報》為北京市教委主辦的全國性成人教育報紙。

  北京的成人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使幾十萬成人得到繼續深造的機會,提高了文化技術水平,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僅1999年,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共有畢業生68916人。第二,北京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手段,進行遠距離、開放式辦學,將高等教育送到遠郊區縣。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先後推出大學基礎教育、註冊視聽生、“專升本”等改革試點。依靠遍佈全市的教學網絡,已培養大專畢業生9萬多人,培養非學歷教育學員40余萬人次。第三,北京市創辦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製度,由於具有“寬進嚴出、教考分離”等特點,吸引力越來越大。到1998年參加考試的人次已超過100萬。僅1997年就有27萬人次參加83萬科次考試。第四,進行招生政策改革。在成人高校和高等自學考試開辦專科起點本科教育,為大專學歷人員提供繼續深造機會。開辦第二專業專科學歷教育,為取得大專以上學歷者提供完善知識結構的機會。第五,廣泛開展各種資格性證書考試的培訓活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複合型人才。如律師證書、會計證書、駕駛證、英語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等。第六,北京市從1994年開始實施“成人教育培訓工程”,系統開發全市人力資源。救助1998年底,“中高層次緊缺人才培訓工程”培訓15。6萬人次,緩解了北京市中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及管理人才的緊缺狀況。“鄉鎮企業職工培訓工程”培養大專畢業生24295名,中專畢業生78726名,專業技術人員新增29854人,職工崗位培訓90。5萬人次,為鄉鎮企業提供了人才支持。“轉崗人員培訓工程”對全市轉崗、轉業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文化、專業知識、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培訓,以適應新舊經濟體制轉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農業産業化的需要。近幾年,各類學校積極支持企業深化改革,大力開展再就業培訓。調查表明,參加培訓的下崗分流職工再就業率為80%。

  六、師資隊伍

  教師隊伍建設 北京市通過引進補充、培養提高、職務晉陞、深化改革等措施,使教師隊伍素質穩步提高。 高等院校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達48。33%,其中正副教授達44。26%,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比例為45。26%。普通教育按照國家關於幼兒院、小學、初中、高中的任課教師須分別具備中師(高中)、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學歷的規定,1999年全市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7.72%、91.27%、84.9%。幼兒園園長、教師中學歷合格率已達93.4%。中等專業學校的專任教師,本科畢業及以上學歷的佔76%。職業中學的專任教師,本科畢業及以上學歷的佔61%。成人高等學校專任教師,本科畢業及以上學歷的佔88。5%。

  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已完成第一輪培訓,“九五”繼續教育規劃正在實施當中;教師資格認證工作順利進行;學科&&人、骨幹教師培養正在有計劃地進行;各種教師培訓廣泛開展。中小學現職校級幹部全部經過崗位培訓,做到“持證上崗”。

  北京市不斷優化中小學教師資源配置,建立動態的人事管理制度,激活用人機制。在試點基礎上逐步實行校長職級制,加強對校長的考評管理。實行教師聘用合同制,加強考核,競爭上崗,促進教師合理流動,優化教師隊伍。改善中小學教師結構。拓寬教師來源渠道,在大力辦好師範院校的同時,向社會招聘具有教師資格和非師範類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按照課程設置標準,有計劃地培養、培訓短缺學科及新型學科教師,建立合理的學科結構。政府已決定把小學教師的任職學歷要求提高到專科,再逐步提高到本科;把初中教師的任職學歷要求提高到本科,改善中小學教師的學歷結構。鼓勵城鎮地區優秀教師到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任教,調劑城鄉教師餘缺。加強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和全員培訓,中小學專任教師都要接受計算機基礎知識培訓。

  高校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工作取得進展。從90年代開始,北京市建立了優秀青年教師選拔培養制度,採取一系列措施重點培養年輕人,現在他們有的以成為教學、科研骨幹。他們的生活和住房條件有很大改善。

  七、 教育經費

  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1998年地方財政(不含中央部委在京院校)撥教育事業費413857萬元,比上年357730萬元,增加撥款56127萬元,增長15。69%。全市經常性財政收入完成2643202萬元,比上年增長11。76%,財政撥教育事業費增長比例高於財政收入增長比例3。93個百分點。1998年,北京市地方教育事業總支出613176萬元,比上年522116萬元增加支出91060萬元,增長17。44%。

  1998年北京市高等學校事業支出74337萬元,比上年62207萬元增長19。50%;其中公用經費支出40275萬元,比上年33267萬元增加7008萬元,增長21。07%;公用經費佔事業支出的比例為54。18%,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北京市高校生年均事業支出1611元,其中,生年均公用支出8731元。

  1998年北京市普通教育事業支出520715萬元,比上年445830萬元增加74885萬元,增長16。8%;其中公用經費支出218941萬元,比上年187994萬元增加30947萬元,增長16。46%。公用經費佔事業支出比例為42。05%。普通中學生年均事業支出3581元,比上年2736元增加845元,增長30。88%。其中,生年均公用支出1475元,比上年1242元增加233元,增長18。76%。小學生年均事業支出1840元,比上年1505元增加335元,增長22。26%。其中,生年均公用支出622元,比上年472元增加150元,增長31。78%。

  1998年成人教育事業支出18124萬元,比上年14079萬元增加4045萬元,增長28。73%。 北京市的教育經費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渠道,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採取財、稅、費、産、社、基等多種辦法籌措。財政撥款佔教育投入的70%左右。實踐證明,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教育的成功經驗。北京市教育投入的逐年增長,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例如,高等教育加快了學校佈局和專業的調整;基礎教育解決了初中入學高峰期全市改、擴、建初中校舍30。3萬平方米的問題;完成了中小學教職工住宅96。5萬平方米的建設任務,改善了中小學教職工的住房條件。從1996年起,支持了北京十大教育工程的實施,推動了中學基礎薄弱學校的建設,加快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步伐。

  八、面向21世紀,北京教育的新目標

  1999年,北京市提出到21世紀初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要目標:北京的教育水平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首都的教育水平,在全國率先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率先構建起各級各類教育相互銜接溝通、配套協調的現代教育體系,率先建立終身學習制度進入學習化社會。

  ??形成素質教育思想、教育先導發展戰略深入人心,各級黨委和政府切實重視教育,教育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佔有顯著位置,各行各業廣泛參與,全社會積極支持並共同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良好局面。

  ??素質教育得到全面推進,形成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成為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使廣大市民成為有較高的道德風尚、文化素質,較強的首都意識、文明習慣的新時代公民。

  ??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有進一步的發展;逐步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到2005年,高等教育的入學率(18?22歲)達到40%,2010年達到50%以上,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以上,保持首都人才資源的優勢。

  ??充分發揮首都教育對全國的輻射作用和服務作用,擴大對外交流合作,立足北京、服務全國、面向世界。把北京建成為國內一流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基地和開放式的教育中心,使教育成為北京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源。

  ??通過大力推進改革,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管理體制、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並舉,學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並重,政府舉辦與社會力量辦學共存的教育格局;建立能滿足首都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緊跟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步伐,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內在統一協調發展的首都現代教育體系。

  ??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的教育制度。學校進一步向社會開放,發揮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技術培訓等多種功能,普教、職教、成教各類教育相互銜接與溝通,並以教育網絡為依託,構建起覆蓋全市的開放教育系統,為各類社會成員提供多種、多次受教育機會和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服務,初步形成學習化社會。

責編:譚啟?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