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上海概覽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5日 11:26 來源:

  “申”、“滬”的由來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上海建城

  公元751年(唐天寶十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現今的松江區),範圍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灘以東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鹹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上海設立上海縣,標誌着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上海

  16世紀(明代中葉)上海成為全國棉紡織手工業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港口。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開闢為“通商”口岸。在此後的一百年裏,外國列強紛紛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主要據點。1949年5月27日,上海這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獲得解放,開始新生。

  歷史性變革

  上海的解放揭開了上海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上海人民經過50多年的艱苦奮鬥,從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條件下畸形發展起來的舊上海,使上海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1978年以來,上海的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上海人民以強烈的進取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膽實踐,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徵、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點的發展新路,使上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變革,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正向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的目標邁進。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上海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長江與東海在此連接。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

  氣候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04年,全年平均氣溫18.1℃,日照1929.6小時,降雨量1158.1毫米。全年5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期。

  土地面積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積僅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使上海市的轄區範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幾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2004年末,上海全市面積6340.5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公里,東西寬約100公里。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公里,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水文

  上海地區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境內水域面積697平方公里,相當於全市總面積的11%。上海河網大多屬黃浦江水系,主要有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揚河、淀浦河等。黃浦江源自太湖,全長113公里,流經市區,江道寬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終年不凍,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蘇州河上海境內段長54公里,河道平均寬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與江、浙交界的西部洼地,最大湖泊為淀山湖,面積為62平方公里。

  地勢

  上海境內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山脈外,全為坦蕩低平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體呈現由東向西低微傾斜。大金山為上海境內最高點,海拔高度103.4米。

  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上海共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區,至2003年末,上海共有18個區、1個縣,共118個鎮,3個鄉,100個街道辦事處,3293個居民委員會和1991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就業

  人口

  由於大量人口遷入和外來流動人口增長迅速,上海人口總量規模不斷擴大。上海開埠時人口不足10萬,至1949年解放時,上海人口為520萬,至2004年末,全市戶籍人口已增加到1352.39萬人,是解放初期的2.6倍,佔全國總人口的1%。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742萬人,比上年增加31萬人。2004年,全市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133人。

  人口自然變動

  上海是全國第一個出現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自1993年開始已連續12年保持負增長。2004年,全市戶籍人口出生率為6‰,死亡率為7.2‰,自然增長率為-1.2‰。

  人口文化程度

  上海人口整體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上海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1.4%,比1990年提高4.3個百分點;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3.9%,提高2.8個百分點;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38.2%,提高4個百分點。而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下降了11.1個百分點。全市15歲及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11.1%下降為5.4%。

  人才居住證

  上海不斷推進人才高地建設,吸引優秀人才集聚。至2004年末,全市已有6.27萬名境內外人才獲得上海市居住證。其中,境外人才0.4萬名,境內人才5.87萬名。在獲得上海市居住證的人才中,本科以上學歷佔66.2%,碩士、博士以上佔7.8%。

  就業

  上海不斷優化創業環境,進一步促進就業。2004年末,上海共有從業人員836.49萬人,其中國有單位從業人員149.29萬人,佔17.8%;集體單位從業人員225.52萬人,佔27%;“三資”、私營等其他經濟單位從業人員461.68萬人,佔55.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5%,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是近10年來的首次下降。

  綜合實力

  經濟增長

  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上海以建設“四個中心”為目標,以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為抓手,進一步擴大內外開放,加快科技和體制創新,使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不斷增強。1992年以來,上海經濟已連續13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4年,實現上海市生産總值7450.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6%,增幅為199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比1990年增長3.9倍,平均每年增長12%

  財政收入

  財政收入與經濟總量同步增長。2004年,上海完成財政收入3591.73億元,比上年增長27%,由於出口退稅體制變化,扣除出口退稅後的全市財政收入3325.14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全年地方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1119.72億元,比上年增長24.5%。其中,增值稅131.55億元,比上年下降22.7%;營業稅442.46億元,比上年增長33.1%;個人所得稅88.69億元,增長23.5%;房産稅27.08億元,增長20.8%。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深化和政府職能轉變,促進了區縣經濟實力的增強。在地方財政收入中,區縣財政收入對全市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5%。全年地方財政支出1395.69億元,比上年增長26.6%。

  上海在全國的地位

  正在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上海,肩負着面向世界、服務全國、聯動長三角的重任,在全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這個人口僅佔全國1%、土地面積佔全國0.06%的城市裏,完成的財政收入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口岸進出口商品總額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港口貨物吞吐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

  經濟結構

  産業結構

  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的産業基礎不斷鞏固。2004年,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3788.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9%;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第三産業加快發展,全年實現增加值3565.34億元,比上年增長12.9%。1991~2004年,第二産業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長12.3%;第三産業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長12.7%;三次産業的比例關係由4.3:63.8:31.9調整為1.3:50.8:47.9。

  第三産業內部結構

  第三産業加快發展,上海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2004年,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産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住宿和餐飲業六大行業佔上海市生産總值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業增加值佔上海市生産總值的比重居第三産業之首,達到10%;批發和零售業佔上海市生産總值的比重為8.2%。房地産業繼續快速發展,佔上海市生産總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0.5%上升到8.4%。

  就業結構

  隨着經濟總量持續擴張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上海的就業渠道不斷完善,就業結構日趨優化。三次産業從業人員的結構比例從1990年的11.1:59.3:29.6,到2004年調整為8:37.8:54.2,第三産業吸納勞動力的承載能力不斷增強。

  投資結構

  固定資産投資以支持世博會、産業升級項目,以及能源、交通等領域的建設為重點,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2004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3084.66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在投資總額中,重大工程建設投資完成655億元,佔21.2%。房地産開發投資完成1175.46億元,增長30.4%,佔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達到38.1%。從産業投向看,三次産業的投資比例為0.2:32.7:67.1。投資主體日趨多元化。2004年,全市民間投資完成716.02億元,佔全市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為23.2%。

  所有制結構

  積極支持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非公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2004年,在上海市生産總值中,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由1995年的82%下降為61.1%;非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由1995年的18%上升為38.9%。其中私營及個體經濟佔全市生産總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3%上升為13.5%。

  農村經濟

  農業産值

  上海郊區以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為重點,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促進農業發展。2004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96.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降5%;比1990年增長30.8%,平均每年增長1.9%。全年完成農業總産值248.89億元,比上年下降6.8%;比1990年增長64.6%,平均每年增長3.6%。

  農副産品生産

  加強基本農田保護,穩定糧食生産,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全年優質稻種植比例達到93.7%,優質油料作物種植比例達到70%。加強農産品生産安全監管,提升農産品質量。至2004年末,上海有註冊品牌的農産品120個,有66家企業的130個農産品通過市安全衞生優質農産品認證。建成780家食用農産品流通安全示範單位。農産品中,蔬菜、水産品等産量穩步增長,而不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生豬、家禽等産品産量大幅下降。

  農産品出口

  優質農産品出口不斷擴大。2004年,郊區初級農産品出口總額10.2億元,比上年增長2.1%。優質蔬菜、水産品等農産品出口比重明顯提高。出口的國家和地區主要為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

  現代農業園

  現代農業園區的集聚效應逐步顯現。至2004年末,全市有166個規模化、現代化蔬菜園藝場;1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投入各類建設資金48.1億元,引入産業開發項目111個,科研成果在園區推廣應用項目達到141項。

  農業規模化經營

  積極扶持、加快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至2004年末,全市已有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402家,年銷售額300億元。其中,被列為國家級龍頭企業11家,市級龍頭企業24家。加快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至年末,已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83家,擁有固定資産5.1億元。

  現代工業

  工業發展

  上海工業以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為重點,推進産業基地和重大項目建設,工業生産保持快速增長。2004年,上海實現工業增加值3492.8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1%;比1990年增長4.3倍,平均每年增長12.7%。其中,重工業增加值2436.9億元;輕工業增加值990.14億元。全年完成工業總産值14017.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0.3%;比1990年增長7.6倍,平均每年增長16.6%。

  重點發展行業

  工業生産的行業集聚效應增強,重點發展行業在全市工業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2004年,上海的電子信息産品製造業、汽車製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製造業、精品鋼材製造業、成套設備製造業和生物醫藥製造業等六個重點發展行業完成總産值8323.8億元,比上年增長23.9%,拉動全市工業增長14.8個百分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達到64.6%;其新增工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新增産值的70.5%;實現銷售收入8991.93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69.8%。

  高新技術産業

  産業結構加快調整,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産業快速增長。2004年,上海高新技術産業完成總産值3947.78億元,比上年增長39.9%,佔全市工業總産值的比重達到28.2%。電子及信息産品製造業完成工業總産值2845.14億元,增長48.8%;實現銷售收入3406.85億元,增長50.6%;新材料完成總産值683.69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實現銷售收入695.56億元,增長28.4%。

  區縣工業

  區縣工業多元驅動效應不斷增強,工業園區産業能級進一步提升。2004年,全市規模以上區縣工業總産值6832.86億元,比上年增長30.6%,增幅高於全市工業10.2個百分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已達53%,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增長15.1個百分點。全年"1+3+9"工業園區完成産值5760.16億元,比上年增長24.6%。其中,九個市級工業園區完成産值995.53億元,增長15.3%。

  工業經濟效益

  企業經濟效益繼續改善。2004年,全市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02.79,比上年提高11.53點。工業企業實現利潤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1003.48億元,比上年增長23.6%;實現稅金538.23億元,增長2.9%。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71.19億元,增長19.4%,佔工業利潤總額的56.9%;實現稅金222.39億元,佔工業稅金總額的41.3%。

  工業産品産量

  工業結構的調整,有力地推動了上海工業産品的升級換代,大規模半導體集成電路、微型電子計算機、房間空氣調節器、移動電話機、程控交換機、成品鋼材等一大批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發展勢頭好的工業産品産量大幅增長。

  現代信息

  信息産業

  信息産業持續快速發展。2004年,信息産業實現增加值841.61億元,比上年增長34.7%,佔上海市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11.3%,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全年信息産品製造業增加值494億元,增長40%;信息産品銷售業增加值22.02億元,增長11%;信息服務業增加值325.59億元,增長29.1%。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2004年,全市用於信息化建設的固定資産投資330.63億元,佔全市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的比重為10.7%。年末,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增加到1.85萬兆,寬帶接入用戶158.82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633萬戶,分別比上年末增加66.33萬戶和179萬戶;衛星站點917個,比上年增加11個。

  信息化重大工程

  2004年,集約化信息管線、"校校通"、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網絡交換中心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設加快,加快了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信息技術應用

  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核心,推動城市信息化建設。電子政務網絡加快建設。社會保障卡發放902.78萬張,公交"一卡通"銷售量達到1469.29萬張,數字證書發放超過44.9萬張。積極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採集了533萬市民的信用記錄,累計出具個人信用報告278.01萬份。企業聯合徵信入庫量達到60萬戶。

  城市建設

  城市建設投資

  以構建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基礎設施和立體化交通網絡建設為核心,加速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1991-2004年,全市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累計達到5471.38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5.7%,佔同期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為23.4%。城市基礎設施網絡的不斷完善,為進一步改善上海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城市綜合功能創造了有利條件。

  重大城市建設工程

  上海的重大工程建設根據上海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目標,科學統籌,加快推進,相繼建成了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內環高架路、延安高架路、地鐵一號線、地鐵二號線、輕軌明珠線一期、磁懸浮列車、浦東國際機場、軌道交通5號線、等一批標誌性工程。2004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設完成投資655億元。建成和開工了外高橋電廠二期、中環線浦西北段主線高架、上海天然氣主幹網一期、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二期等28項重大工程。A30郊環北段、A2滬蘆等高速公路建成,軌道交通1號線北延伸段投入試運營,高速公路網通車里程達到485公里,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125公里(含磁懸浮),復興東路隧道建成通車,使中心城區的越江車道數增至50條。

  舊區改造

  20世紀90年代,上海提出了全面改造"365萬平方米危棚簡屋"的目標,歷經10年努力,至2000年底如期完成。數百萬的市民告別了環境惡劣的棚戶簡屋,走進低密度、親水性、智慧化的新建住宅小區。新一輪舊區改造穩妥推進。2001~2004年,全市共拆除舊住宅建築面積2081.08萬平方米,動遷居民37.34萬戶。2004年,全市有10個生態小區已通過專家評審。

  環境保護和治理

  以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和重點地區為突破口,加快推進第二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城市整體環境質量穩步改善。2004年,全市用於環保的資金投入225.37億元,相當於上海市生産總值的比例達到3.03%。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用水質標識指數衡量,全年中心城區重點整治河道污染比上年下降17%。全市新增污水處理能力超過300萬噸/日。蘇州河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全面開工,整治中心河道75條(段)共98公里,敷設截污管道56.69公里。大氣環境顯著改善。全市區域降塵量比上年下降25%。全年空氣質量指數達到二級和優於二級的天數佔全年天數的85%。

  城市綠化

  上海綠化建設以實施科技興綠、科技興林為抓手,大力推進城市生態景觀走廊建設,城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至2004年末,上海城市園林綠地面積2.67萬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1.1萬公頃。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6%。近年來相繼建成了延安中路綠地、太平橋綠地、黃興公園、大寧綠地、徐家匯公園、廣場公園三期、徐家匯公園三期、延虹綠地、世博林綠地等近250塊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開放式生態景觀綠地,使市民的生活和創業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責編:譚啟?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