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澳大利亞之後新一屆中國男籃迎來了熱身賽的第二個對手,連續五屆奧運會進入前四名的立陶宛。
在與立陶宛的三場比賽中,面對僅派出二線隊的對手,2負1勝的戰績將“無姚”的中國隊內線薄弱的弊端暴露無遺。
顯然,姚明缺席的最直接影響就是中國隊內線實力的削弱,更何況中國隊此前不論在戰術上還是心理上都養成了對姚明的依賴。因此,塑造新的內線核心已成為中國隊少帥郭士強面臨的難題之一。
當年“三大中鋒”之一的王治郅,在與立陶宛的熱身賽中得分居全隊之首,但細究之下不難發現,大郅的活動範圍較之傳統中鋒過於靠外,其得分手段也多為中遠投籃,而且作為中鋒,大郅還有球風偏軟的“短板”。加之“年事已高”,在高強度拼搶之下他的體能也已不能與以前相比。
在3場熱身賽中,新人李曉旭和蘇偉的表現可圈可點,但兩名小將大賽經驗尚淺,假以時日或可挑起大梁,但眼下對其委以重任絕非上策。
如此一來,最佳人選只剩剛剛回歸國家隊的易建聯。領隊宮魯鳴已公開表示,希望阿聯成為新領袖。易建聯無論個人能力還是經驗都足以擔此重任,但他的技術、身體素質和氣勢都還不及姚明。
即使找到姚明的接班人,姚明缺席的損失也難以完全彌補。因此,中國隊戰術體系的調整勢在必行。從熱身賽情況看來,以現有陣容打內線顯然已難有作為,提升攻防速度、加強外圍進攻應是“郭家軍”的必然選擇。
與尤納斯執教時相比,郭士強已給中國隊注入了新的元素。曾在尤納斯帳下效力的隊員張慶鵬表示,郭士強確實為中國隊帶來了快變的節奏。不過由於球隊核心始終未能確定,球員外圍得分能力還有待提高,隊伍至今未能形成成熟的戰術體系。在負於立陶宛的兩場比賽中,中國隊多名投手集體啞火,全隊三分球命中率不到30%。第3場比賽,球隊外圍投籃稍有起色,並嘗試了更多快攻,收效尚佳。雖然新戰術應用起來尚顯生疏,但外撤、提速無疑是中國隊未來的發展方向。畢竟,姚明遲早都會不在這支隊伍中。而且,下一個姚明,誰知道多少年後才會出現呢?
責編:趙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