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第一體育 > 遊戲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癮的爭論到哪去了?

 

CCTV.com  2009年07月16日 08:54  進入體育論壇  來源:南方都市報  

  衛生部叫停了“電擊治療網癮法”,無數熱愛網絡的青少年不再遭受“電腦”威脅,在網絡論壇中歡呼雀躍。但是,他們也許忽略了,通知中,只是認為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確切,這等於是繼頒布“網絡標準”之後,官方再次確認了“網癮”作為一種疾病的存在。

  跟大多醫學術語一樣,“網癮”是一個舶來品。不同的是,它一開始就是一個玩笑。1995年,美國精神科醫生伊萬戈登伯格(IvanGoldberg)惡搞權威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IV)》,模倣它對於賭博成癮症的描述,編造了“網絡成癮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AD)”這個詞。沒想到歪打正著,這個詞受到同行的喜愛,很快在媒體上流行起來,而且沒有諷刺的含義。這在美國醫學界引發了一場爭論。

  包括一些權威專家在內的醫療人士支持網癮研究,他們認為網癮就是病態地或者過度地使用網絡,不僅存在,而且相當可怕,正在腐蝕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家庭失諧,社會失序。有調查認為,美國網民中有5%~10%的人正經歷著網癮的痛苦。於是,一些醫療機構為他們提供治療服務,也有社會組織積極介入。

  但是,很多醫學專家仍然把網癮視作一個玩笑。始作俑者戈登伯格醫生認為,網癮並不是一種真正的癮,過度強調它會導致任何習慣都可以稱為病症,比如有人泡電話,有人沉迷于高爾夫運動,是不是都分別要開設專科來治療呢?另外有人認為,就算有電話癮和高爾夫癮存在,網癮也不成立,因為網絡不是一個物品,而是一個生活的環境。你不能説一個熱愛自家小區的人,患上了戀家症。在中國倒真有一個詞叫“思鄉病”,只不過它是一種文學上的比喻,醫院裏並沒有專門的診室。

  實事求是地説,網絡的確為一些心理疾病大開方便之門。比如有性成癮的人,可以整天泡在網上看黃片;對購物狂來説,網上逛商店省時省力;一個拖延症患者,會發現網絡上的各種信息讓他欲罷不能;更不用説一個遊戲狂或者一個賭徒了。但是,你要治療的是這些習慣和疾病本身,而不是讓他們戒掉網絡。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你到“百度知道”去問:“我得了暴食症怎麼辦?”有網友回答説:“到醫院去把胃切掉吧。”這是你想要的答案嗎?

  近期新聞熱點

  暢遊狀告麒麟網 麒麟網延用內部郵件門

  國産網遊扎堆東南亞 同質化成最大難題

  《魔獸》停服30天:虛擬世界的現實博弈

  台灣智凡迪遭遇魔獸世界玩家激增的煩惱

  網遊代理商的無奈 誰動了渠道商的奶酪

  網遊《問道》賬號遭封 索要依據被拒

  網絡遊戲産業醞釀大變局 聯合運營漸成趨勢

  《半條命》開發商對製作PS3遊戲不感興趣

  輝煌不在 被他人收購的5大歐美遊戲公司

  美國每年流通1億套盜版 損失20億美元

  暴雪官方就《星際2》取消局域網做出解釋

  在美國,這場爭論還在喋喋不休。2007年,美國醫藥協會拒絕了美國精神病協會將“網癮”納入《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的建議,但是有人還在爭取讓它進入2012年的新版。

  中國媒體和醫學界很快就引進了“網癮”一詞。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你從中文資料中,幾乎看不出它存在爭議,更看不到爭議的另一面。你會認為,網癮作為一種新的疾病,已經向人類的未來宣戰,全世界最傑出的醫療專家,都勇敢地投入了這場戰鬥,正忙得不可開交。很多支持網癮治療的醫生,都在爭取自己國家的官方認定。

  在中國醫療機構的宣傳資料中,網癮被描繪成了洪水猛獸,各種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症狀,比如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飲不振、想要自殺甚至危害他人,統統都可以寫進來。剛剛被衛生部叫停的電擊大師楊永信,更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地説,網癮讓人性退化,變成獸性。

  很多家長不懂得和孩子溝通,也不明白網絡是什麼東西,只知道孩子整天沉迷于網吧,聽到這種“權威專家”的威脅,自然認為幸遇救命恩人,花多少錢都願意把孩子交給他去電擊。

  於是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看不到網癮爭論的另一面了,因為這些專家要靠它來獲取聲望和資源,治療機構要靠它來掙鈔票。他們多麼希望,所有的網民都認為自己有病,都成為他們的客戶。如此一來,伊萬戈登伯格醫生的這個玩笑,到中國來就開大了。很幽默的是,我還看見中國的專家一本正經地介紹戈登伯格的創見,把他當作網癮治療的開山鼻祖。

  來源: 南方都市報

責編:侯健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