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值實例
申花僅值“一元錢”
14年來,中國頂級聯賽俱樂部共先後有近百家企業投資,冠名的贊助企業超過百家。然而,至今名稱不變的只有申花和國安兩家,而投資方背景不變的只有國安一家。1995年11月12日,昔日的遼老大降級,3年後遼小虎回歸甲A,而十年後遼足再次面臨降級。中國足球市場正在進入嚴冬,大部分俱樂部在這十年間貶值為零,最終以負資産的形式進行轉讓、合併或者消失。試問,還有幾傢俱樂部能挨過這個冬天?
貶值一
俱樂部 只賠不賺
如今的中超俱樂部都入不敷出,無贏利可言。已退出中超的武漢俱樂部總經理徐志強説過,俱樂部一年經營所得約佔支出1/3,如果能超過這個標準,俱樂部一年經營就算是好的。
中超俱樂部經營收入由幾部分組成:冠名費、胸前背後廣告費、部分場地廣告費、門票收入、球員轉讓費用和年底中國足協按照名次分紅。需要支出的則包括,球隊客場路費、住宿費,場地場租費、球員工資和獎金、引進球員費用、訓練基地、日常食宿費以及行政開支等。如今,由於球市負面新聞不斷,贊助商已漸漸拋棄中國足球。中超俱樂部廣告收入銳減,大多數由本集團內部産品消化。比如國安,其胸前背後廣告全是中信集團的子公司贊助,而場內廣告也是“第一城”這些國安集團下屬的子公司。其餘中超賽場,情況大致相當。球市整體上座率低下,足協提供的各個賽場上座率數據與記者在現場目測人數有較大出入。火爆球市只出現在個別焦點之戰或者爭冠隊伍的賽場。一旦賽場出現假球傳聞,球市立刻遭到重創。如今年陜西隊主場不敵申花後,西安體育場上座率直線下降。
貶值二
球員 天價低能
中國足球有一個特殊的現象:球員轉會天價,但水平不高,包括外援,也是水貨居多。中國優秀球員少,自甲A時代以來就是如此。隨著職業足球14年的發展,中國足球青少年培養體系幾乎被破壞殆盡,現在優秀球員越來越少。然而,中超擴軍卻造成了轉會市場對優秀球員的需要,因此造成球員身價猛漲,動輒上百萬元。另一方面,中國足球成績逐年下降,這意味著球員水平越來越差。球員身價高,能力差是不爭的事實。中超轉會市場一個特有的現象是水貨充斥,其水貨比率遠遠高於近鄰韓國和日本的職業聯賽。究其根本原因是,各個俱樂部投資方的背景大多是國企,俱樂部經營人員夥同經紀人、外教,牟利轉會費,兜售低能球員。比如國安的玻利維亞外援米爾頓,被推薦人稱為偉大的球員,然而一年顆粒無收。更有甚者,主教練以更換外援為其收入一部分。
貶值三
中超冠名 無人問津
2004年末,國安罷賽引發第一次職業俱樂部自下而上的足球改革大潮。這對中超招商造成直接衝擊,聯賽公信力下降,贊助商不願繼續以中超為載體進行廣告宣傳。由於聯賽沒有得到冠名,因而這形成了中超聯賽特有的現象──裸奔。這是中國職業聯賽處於初級階段的表現,然而即便如此,今年中國足球全面跌入冰谷,聯賽暴力事件頻頻爆發,足球已令贊助商們避而遠之,未來中超恐怕又將迎來裸奔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