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體育訊 中國女排已經解散,但關於女排北京奧運會未能衛冕的原因仍在熱議之中。談及自己的失誤,陳忠和教練總結為兩點:一是對馮坤、趙蕊蕊等幾員老將的狀態調整不夠到位,二是臨場指揮“不盡如人意”。不過,若與以往七奪世界冠軍時的陣容結構相比較,就會發現,中國隊北京奧運會的失利,實際上是有一定的必然因素。
“五連冠”的奧妙所在
對任何一支女排而言,奪一次世界冠軍不易,連續獲得世界三大賽桂冠更是難上加難。從1981年到1986年,經袁偉民開創,中國女排卻實現了“五連冠”的輝煌。
昔日中國女排成功的經驗有作風、技戰術、教練臨場指揮等多方面,但能夠保持隊伍的長盛不衰,很重要的一條是袁偉民教練適時、不斷地給這支冠軍之師輸入新鮮血液,敢於、善於大膽使用新人,使得中國隊在六年內,始終保持着旺盛的鬥志和充沛的體能。
1981年,袁偉民率隊首次奪得世界盃冠軍,翌年便毅然在主力副攻、接應兩個位置上進行了人員調整,用梁艷、鄭美珠分別換下了周曉蘭、陳招娣。當時陳招娣27歲,周曉蘭不過25歲。
1982年在秘魯,中國女排又一次奪得世錦賽金牌後,1983年,袁偉民教練更是作出了“大換血”的決定,孫晉芳、陳亞琼、陳招娣等五名老將離隊,楊曉君、蘇慧娟等新人入隊。
22歲的楊錫蘭取代孫晉芳,成為主二傳;20歲的楊曉君代替陳亞琼,與梁艷打對角,出任主力副攻。中國隊的平均年齡,一下從25歲降到了22歲。
聽到此消息,當時中國隊的主要對手,包括美國、日本隊的主教練都覺得機會來了,他們認為,中國女排的戰鬥力勢必受到影響。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上,一支活力四射的中國隊還是沒有給其機會,奧運會冠軍成就了中國女排世界大賽的“三連冠”。
1983年進行陣容大調整,袁偉民當時也是有風險和壓力的。不過,他深知新陳代謝是一支隊伍保持強盛生命力的需要,有新人才有生氣,才有可能發展新的風格,才能形成新的戰鬥力。
之所以選擇在1983年進行隊伍大調整,是因為當年是世界大賽的輪空年。袁偉民正是要抓住這個機會,為中國女排更長時間稱霸國際排壇創造條件。
實踐證明,這位中國三大球最成功的教練確實具有戰略眼光。獲得奧運會冠軍後,中國女排1985年、1986年又連奪世界盃、世錦賽冠軍,成就了“五連冠”偉業。
實際上,即使在洛杉磯奧運會奪冠後的兩年中,中國女排也沒有停止調整的步伐。在她們2005年稱雄世界盃的陣容中,已經沒有了“怪球手”張蓉芳的身影;而1986年世錦賽實現“五連冠”時,26歲的郎平已經成為中國女排當時教練組的一員。
1981年世界盃奪冠時中國女排的12名功臣,到1986年世錦賽時,隊中只剩下了25歲的梁艷一人,更新多達11人;當時的六名主力,則已經全部離隊。調整力度如此明顯,恰恰是中國隊得以“五連冠”的一大奧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