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奧運網 體育 > 體育總分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體育30年轉身奧運先行 "強國夢"影響一代人

 

CCTV.com  2008年10月13日 10:18  進入體育論壇  來源:京華時報  

  1984年7月29日,男子自選手槍比賽中,許海峰榮獲23屆奧運會首枚金牌,也是中國在奧運會歷史上奪得的第一枚金牌。 新華社特供本報圖片

  開篇語

  30年可以發生很多事情,也可以波瀾不驚。

  30年前,中國確定了改革開放的思路,一池春水就此不再平靜。從封閉到開放、從計劃到市場、從一元到多元、從僵化到靈活……30年來,中國堅定地轉動著巨大的身軀,重新上路。每個中國人的生活都因此而改變,那是當初無從想象的變化。

  今日起,本報以“30年的轉身”為題,推出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特別報道,與讀者共同重溫我們仍在親歷的這一偉大的轉身。

  2008年的夏天,北京打開大門,全世界的客人聚集東方,參加一個叫做“奧運會”的大party。51塊金牌,讓中國第一次站在體育王國的巔峰。

  一切榮耀開始於1979年。那一年,中國重返國際奧委會,體育率先向世界開放。沒有開放,就沒有世界冠軍,這是改革開放賦予體育界最切實的好處。從抵制、參與到主辦的奧運之路上,開放給予了中國體育一重又一重的改革契機。

  世界冠軍之夢

  51歲的李月久依然健碩,胸圍寬闊、臂膀發達,舉手投足間,20多年前“自由體操王子”的風采依稀可見。

  相形之下,體育對健康的傷害似乎深藏不露。

  他張開嘴,取出整整一排假牙,然後裝上,取出另一排假牙。“全都換掉了,我才50歲出頭啊。”李月久笑著説。

  那是28年前,他參加一次國際比賽時留下的傷痛。那場比賽原本應該叫奧運會,時代卻跟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他參加的,只是奧運會的“替代品”。

  李月久是遼寧營口人,12歲進入了省隊,1974年,他進入了國家隊。

  “在省隊時就知道奧運會了,那時候沒想到能參加,(當運動員)有口飯吃就行了。”李月久説。

  1974年,李月久獲得人生第一個國際比賽的冠軍──第四屆中學生運動會男子體操全能冠軍。

  但,那不能被稱為“世界冠軍”。

  真正的世界冠軍必須在在世錦賽、世界盃或奧運會中奪冠,而當時中國退出了國際奧委會和國際體操聯合會,無緣三大賽。

  不過1974年,一些變化開始發生。那一年,鄧小平重新被起用,並主管國家體委。鄧小平提出,我們不應總在奧運會之外,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

  在這一指示下,38歲的魏紀中啟程趕往歐洲,作為國家體委國際司的工作人員,他和同事的任務就是,讓中國重返奧運會。在那個閉塞的時代,李月久並不知道,他和隊友的命運將會發生改變。

  如果消息靈通,他一定會為魏紀中歐洲之行遇到的困難而著急──魏紀中遇到了一座簡直難以逾越的巨石。

  重回奧運之路

  這個巨大障礙就是台灣問題。

  事實上,正是台灣問題,使得新中國在1958年中止了與國際奧委會和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的關係。

  原因很簡單,新中國希望能取代台灣成為國際奧委會的惟一成員國,而國際奧委會並不接受。

  雖然新中國參加了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並備戰了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但由於台灣問題的激化,在墨爾本奧運會開幕前,中國宣佈退出奧運會,並退出所有承認台灣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

  在漫長的歲月裏,除了滑冰、冰球和乒乓球,這三項台灣沒有參加的國際體育項目,中國與國際體育界深深地隔絕。

  由於滑冰和冰球水平較低,在那段歲月,乒乓球成為中國人唯一能獲得世界冠軍的體育比賽。

  當魏紀中和同事領命前往歐洲時,他們面臨著和1956年幾乎同樣的問題。

  1974年4月,魏紀中作為翻譯和中國奧委會秘書長宋中首先來到倫敦,拜訪了國際奧委會委員、國際田聯主席艾克賽特。在聽到宋中希望他支持驅逐台灣代表,恢復中國合法席位時,艾克賽特很不耐煩地回應説:你們願意進來就進來,怎能以驅逐別人為前提條件呢?

  直到1979年元旦,一個轉折出現了。

  這一天,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的葉劍英發佈《告台灣同胞書》。文件中的一句話,讓很多人有些意外──“在解決統一問題時,尊重台灣現狀和台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台灣人民蒙受損失。”

  這是否意味著,在不驅逐台灣的情況下,中國能重回國際奧委會?

  “《告台灣同胞書》發佈以後,我們覺得可能要開這個門了,體委領導就提出這麼一個想法。最初外交部是不同意的,最後還是鄧小平同志支持才通過。”魏紀中説。

  當年11月,國際奧委會通過決議,確認中國奧委會是代表中國的惟一合法奧委會,台灣則以“中國台北奧委會”的名義保留了會籍。這種靈活的做法,被稱為“奧運模式”。

  在此前後,中國以相同的辦法,陸續恢復了國際體操聯合會等單項國際體育組織的會員國身份。

  1979年,中國已經開始改革開放,一切百廢待興。

  李月久和他的隊友們知道,他們馬上就可以參加真正的國際大賽了──1980年和1981年,莫斯科將相繼舉行奧運會和體操世錦賽。

  遺憾1980

  1979年,22歲的李月久已經是中國男子體操隊的主力了,他最擅長的項目是自由體操。

  那時候,他已經能做出一個無人能做的非常難的動作,側空翻一週半轉體90前滾翻。日後,這個動作被國際體操聯合會命名為:李月久空翻。

  不過,在那一年,李月久並不知道自己的實力到底怎樣。他們已經與國際體操強國隔絕得太久了,在那個時代,蘇聯、美國和日本是男子體操的強國。

  當年,李月久、潘辰飛、蔡煥中、黃玉斌、熊松良、童非組成了中國男子體操國家隊。

  變故突然降臨。

  1980年4月的一天,體操隊召集了一次特別的會議。內容很簡單,通知大家,上面決定,不參加奧運會了。原因與一場戰爭有關──1979年12月27日,蘇聯出兵阿富汗。美國隨即號召抵制將在1980年7月召開的莫斯科奧運會。中國也參與了抵制。

  奧運會沒能參加,李月久和隊員們參加了抗奧運動會。那是在莫斯科奧運會期間,同時在美國舉行的一次綜合性國際運動會,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30多個國家參加。

  “我們就把它當奧運會比了。”這屆運動會上,李月久得以與美國、日本等體操強手同場競技。

  在團體賽時,他在高低杠上突然失手,嘴部重重地磕在了杠上,頓時血流如注。“上面的三顆牙齒當時就掉了,上嘴唇都透了,所有牙都鬆動了。”讓人吃驚的是,當時,他咬了塊紗布,帶傷完成了整個比賽。在比賽中,中國男子體操隊獲得了男團冠軍,李月久也獲得了自由體操冠軍。

  回國後,媒體將這一舉動解讀為為國爭光的壯舉,並命名為“月久精神”。

  如果説,在“抗奧”運動會上的金牌要打個折扣的話,在1981年底舉辦的第21屆體操世錦賽上,李月久再次獲得自由體操冠軍,則是成色十足。

1/3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