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消息:危機處理近年來已經逐漸成為了一個廣為大眾認識和接受的新名詞。相比而言,今年大到國際上的“金融海嘯”,國家對冰雪災害、大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應急處理,中到相關省市以及大企業,對多種嚴重傷害事故的危機處理,小到中超和CBA最近颳起的俱樂部退出與進入風波,都在社會上造成了廣泛的衝擊和影響。
對於危機的處理,存在著極大的風險性,因為一旦出現嚴重的事件,往往會引發或誘發連鎖反應,這就是所謂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例如正在發生的國際“金融海嘯”,始發于美國的次貸危機,然後是“兩房”的倒塌,最後引發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又類似“三聚氰胺”事件,雖然開始只是“三鹿奶粉”的質量問題,但最後引發的是國內外對奶製品和食品安全的空前心理恐慌。因此,對於任何危機事件的發生和出現,首先要有準確的判斷和估計,一旦錯過了最佳的處理時機,危機就有無限擴大的危險。
國內體壇近期不約而同地發生了兩大職業聯賽相關球隊的退出和準入風波,如果處理不當,將會直接威脅中國兩大職業聯賽的發展和生存。
鋻於當前足球運動與籃球運動截然相反的生存環境,中超的危機遠遠甚于CBA。鳳鋁俱樂部挑戰中國籃協,無法削弱CBA強大的吸引力,反而使得現有的CBA資格“升值”,因此籃協昨天完成了CBA俱樂部的投票程序,等於把這場危機的處理主動權,控制在了自己手中。相比之下,武漢光谷退出中超,更多深層原因是非足球因素,也等於説,中國籃協可以以純籃球的技術手法處理這場“鳳鋁危機”,但武漢光谷退出中超引發的危機,已經遠遠超出了中國足協所能處理和掌控的範疇,因此,對於武漢光谷退出中超事件,把矛頭只對準中國足協,這多少有起鬨的成分。
就中國足協而言,面對這場“退出危機”,多少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嘆,與其再次祭出當年廣受詬病的“閻氏療法”──暫停升降級,來挽救中超,還不如痛下決心“以毒攻毒”,在法治的制度化下,處理危機。想當年,中國足球聯賽的甲A資格多少像現在的CBA資格一樣,萬眾追求,以至連年擴軍,現在的中超已經達到了16支球隊,事實上,最早的甲A聯賽只有8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在目前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中超借“退出危機”進行縮編,反而是一條去蕪存精的出路。因為危機的名詞解釋是:“一件事的轉機與惡化的分水嶺。”
責編:張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