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奧運網 體育 > 體育總分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足協欲改現行青訓體制 “救市良方”獲總局認可

 

CCTV.com  2008年09月25日 21:51  進入體育論壇  來源:四川新聞網  

    “豪賭世界盃”、“豪賭奧運會”之後,中國足球正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斷檔的困境。剛剛成立的U19國青隊和U17國少隊已面臨無人可選的尷尬,倫敦奧運會後,中國足球很可能無法組建一支國奧隊參加奧運會……為化解這一危機,中國足協今年6月曾提出一個拯救中國足球青訓系統的方案:青少年足球的培養工作由各地方體育局來完成,球員年滿19歲後,再由各職業俱樂部“按需購入”。奧運會後這套方案再度引起了體育總局的重視。總局高層的思路與中國足協當初上報的方案非常相近,不出意外的話,中國足球青少年培養體系很快就會面臨重大變革。

  體育總局認可“救市良方”

    6月初,中國足協將關乎青少年培養體系的改革方案呈報給國家體育總局,此方案主要著眼于全運會和城運會,希望利用參加“兩會”的省市體育局在資金、號召力和影響力等各方面的優勢,各自組建多支青少年球隊,擴大中國足球青少年梯隊的規模,形成一個長久的機制。實際上,這套方案的核心就是,青少年足球的培養工作仍由各地方體育局來完成,等球員年滿19歲進入成年隊後,再由各職業俱樂部“按需購入”。據悉,這一方案目前已得到了體育總局高層的支持,很可能在今年底前正式啟動。

  “收編制”可行性存在疑問

    早在5月,中國足協在向各省市體育局下發的青訓體制改革方案討論稿中就表示,將以改革城運會和全運會賽制為契機,把中國足球青少年的培養工作歸於地方體育局旗下,實行“政府主導,共同參與,依託社會”的培養模式。為了提高地方體育局的積極性,中國足協首先計劃對全運會足球比賽進行改制,除了將參賽隊伍由12支擴充為16支外,還特意增設了乙組比賽,為參加上屆城運會的隊伍提供了新的平臺。同時,甲組冠軍所獲金牌按3枚計算,比原來的全運會足球比賽多了一枚,乙組冠軍也將有兩金入賬。當然,對於這樣的“救市方案”,也有一些圈內人士提出質疑:“如何調動體育局的積極性是個問題。光靠全運會、城運會的杠桿來調節並不實際,何況足球運動非常特殊,需要長期系統的培養,而且必須依靠市場和職業化的推動,不同於一些短期集訓就可以出成績的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個人項目……”

  回歸學校才是終極目標

    對此,總局一名官員表示:“中國足球青少年培養最好的模式還是省市體育局、社會和學校三位一體共同培養的模式。國內俱樂部很多都是短期行為,青訓力量非常薄弱,僅依靠俱樂部搞青少年培養是不可能的,學校是青少年最為集中、人數最多的地方,也是中國足球青少年培養的希望所在。”只不過,學校足球不是中國足協能夠左右的,所以方案的重點在體育局和社會。

    在專業人士看來,政府帶動教育部門介入足球,並給教育部門一定的政策傾斜,學習日本讓各所大中小學都能開展足球課、設立足球專項班的模式,可以從根本解決“踢球的沒出路,讀書的沒好身體,選苗子只能數個個”的矛盾。

  尷尬現狀

    日前,以衝擊2012年倫敦奧運會為目標的1989年齡段國青隊在廣東名將基地正式集中;U17國少則在香河基地集結。但令國青主帥劉春明、國少主帥張寧犯愁的是,目前他們已面臨無人可選的尷尬:由劉春明率領的這支國青隊是從全國400多名1989年齡段球員中篩選出來的;至於後面四年週期的後備人才,則不到200人。張寧甚至表示,去年剛上任時他可挑選的小球員只有109人。

    資料顯示,1990年至1995年,全國青少年足球人才數量為歷史最多,為65萬人。其後5年,這個數字略有下降,但也維持在61萬人上下。2000年至2005年,61萬變成18萬。至於現在,在中國足協註冊的青少年球員只剩下5萬多人。

  足協方案要點

    1.青少年足球的培養工作由各地方體育局來完成,球員年滿19歲後,再由各職業俱樂部“按需購入”。

    2.奧運會以4年為一個週期,包括兩個年齡段,由這兩個年齡段的球員輪流參加城運會預選賽、城運會、全運會預選賽及全運會。比如:從2011年開始的第12屆全運會男足預賽的隊伍仍是參加2007年城運會的1991─1992年齡段的隊伍,在2012年的預選賽中,參賽隊伍為1992─1993年齡段球員,然後根據兩年預選賽的成績確定參加2013年全運會決賽階段的隊伍。最終參賽的是1993─1994年齡段的隊伍。

    3.將全運會足球比賽參賽隊伍由12支擴充為16支,增設乙組比賽,為參加上屆城運會的隊伍提供了新的平臺。

責編:王?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