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旦輪椅乒乓球運動員馬哈?巴爾古提已經為北京殘奧會做好了準備。她從1986年開始練習乒乓球,曾在2000年悉尼殘奧會上為約旦奪得歷史上第一枚金牌。她在接受《約旦時報》採訪時説:“投身體育讓我重獲新生,讓我感覺不再是別人的負擔。 ”
美籍巴西人德梅羅已是第四次參加殘奧會。 28年前,一次事故導致她右半身癱瘓,後來她相繼參加馬拉松和擊劍運動。北京殘奧會,她將代表美國參加擊劍比賽,臨行前她對 《紐約時報》説:“我的生命就是一個連續的康復過程,這種康復包括外在的肢體和內在的靈魂。 ”
雙腿殘疾的巴爾古提通過乒乓球找回了自信;半身癱瘓的德梅羅通過馬拉松和擊劍修復肢體和心靈。對他們來説,體育不僅僅是一種鍛鍊或者娛樂,更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奧林匹克憲章》指出,現代奧林匹克精神就是一種生活哲學,即“創造一種能使人們在奮鬥中尋求樂趣的生活方式”。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顧拜旦説:“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凱旋,而是奮鬥;重要的不是必須獲得勝利,而是奮力拼搏。 ”巴爾古提和他的殘疾朋友們,用行動具體而生動地演繹著奧林匹克的精髓。
如果説夏季奧運會上,健全運動員的卓越表現讓人們欣賞到了生命的力與美,那麼殘奧會上,超越自身缺陷,挑戰人類潛能的殘疾運動員則更多地讓人們感悟到生命的強與韌。兩者的起點不同,能力不同,但都在各自的空間內最大限度地演繹著生命的張力,用行動詮釋著奧林匹克崇尚奮鬥、挑戰自我的主旨。
殘疾人體育運動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要求運動員超越生理的缺陷,通過意志、技能、體能的較量,向生命的潛能挑戰,展示生命的價值。當肢殘跳高選手單腿完成助跑、起跳、騰越、落地這一連串的動作,在空中畫出了一道流暢的弧線時,不禁讓人驚嘆于他們的能力和毅力。在這種美的背後,是殘奧運動員所付出的倍于常人的艱辛與汗水。走進他們堅強不屈的心靈世界,人們會感悟到一種遠高於運動美感的內在精彩。殘奧之美盡在於此,生命之美盡在於此。
能力不同,精神相通;兩個奧運,同樣精彩。殘奧運動員殘缺的只是肢體,表達的卻是生命中的終極感動。 (新華社記者 葉書宏)
責編: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