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奧運網 體育 > 體育總分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績溪縣今日迎來聖火 "徽寧之脊"彰顯文化底蘊

 

CCTV.com  2008年05月30日 08:4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金融網  

>>>>欣賞更多精彩 點擊進入奧運資訊

  績溪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是一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文物眾多,徽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處處粉墻黛瓦,古風悠悠。現轄7鎮4鄉,面積1126平方公里,人口18萬(2004年)。省際公路、皖贛鐵路並列橫貫縣域,縣城距黃山機場僅6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東與浙江省臨安縣交界,北與寧國縣、旌德縣毗鄰,西與旌德縣、黃山市黃山區、歙縣接壤,南與歙縣相連,東西長59.5千米,南北寬42千米。

  績溪地處“徽寧之脊”,西天目山山脈和黃山山脈交匯於此,為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境內多山,溪流縱列,山明水秀,植被豐盛,森林覆蓋率為75.4%。

  績溪旅遊觀光

  績溪地處“徽寧之脊”,西天目山山脈和黃山山脈交匯於此,為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境內多山,溪流縱列,山明水秀,植被豐盛,森林覆蓋率為75.4%,是聯合國綠色産業示範區、國家生態示範區、生態省建設示範縣。

  績溪縣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區,西部為黃山支脈,東部為西天目山脈,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境內大鄣、大會、大獒三山鼎立,從東北向西南、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的清涼峰海拔1787.4米,是績溪的最高處;南端的江村環海拔125米,是績溪的低谷。徽嶺山脈綿亙中部,分縣境為嶺南、嶺北兩部分。境內河流交錯,溝谷縱橫,2千米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條,總長831千米。主河道登源河長55千米,揚之河、大源河各長40千米,三河流域面積582.5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52.6%。此外,戈溪、黃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長15千米。北流之水屬長江水系;南流、東流之水屬錢塘江水系。 績溪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均溫15.9℃,無霜期233天,年降水量1500毫米。境內礦藏已探明39種,主要有金、銀、銅、鎢、鉬、鉛、鋅、砩石、石煤等。其中鎢礦儲量達40780噸;石煤儲量13.96億噸,位居全省榜首。野生植物資源,已查明150多科, 1320余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27種,省、地方保護的20余種,主要樹種有杉木、馬尾松、黃山松、青崗櫟;還有桑、茶、油桐、油茶、山核桃等經濟林;竹類分佈較廣,主要有毛竹、元竹等。藥用植物,有貝母、黃蓮、白術、丹參、山茱萸、茯苓、七葉一枝花等600多種。

  績溪素以徽廚之鄉、徽墨之鄉、蠶桑之鄉和徽商故里而聞名於世,中華傳統文化在此積澱深厚。《江南通志雲》:“大江之東,以郡名者十,而士之慕學,新安為最;新安以縣名者六,而邑小士多,績溪為最”。這裡文風昌盛,士多如林,民風淳樸,相沿至今。

  績溪歷史發展

  夏、商朝:屬揚州。

  周朝:先屬吳,後屬越。

  戰國:屬楚。

  秦國:屬會稽郡。

  漢:先屬丹陽郡,後屬新都郡。

  晉:稱新安郡。

  南北朝:梁大同元年(535),置良安縣,屬新安郡。

  唐:永泰元年(765),置績溪縣,屬江南西道歙州。

  北宋:開寶八年(975),屬江南西路歙州,至道三年(997),屬江南路歙州。天禧二年(1018),屬江南東路歙州。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為徽州,以績溪徽嶺、徽溪而名。

  元:十四年(1277),屬江淮行省徽州路。二十一年,屬江浙行省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即宋(韓林兒)龍鳳三年,屬朱元璋江南行省徽州路,旋改徽州路為興安府。吳(朱元璋)元年(1367),改興安府為徽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屬中書省徽州府。十三年正月,屬六部直隸徽州府。永樂元年(1403),屬南京直隸徽州府。

  清:順治二年(1645)九月,屬江南省徽州府。康熙六年(1667),屬安徽省徽州府。咸豐四年(1854),隨徽州府由浙江巡撫兼管。同治四年(1865),復歸安徽省。

  民國:元年(1912),裁府,直屬安徽省。3年設道,屬安徽省蕪湖道。17年,廢道,直屬安徽省。20年初,設首席縣長制,歸宣城縣長節制。同年10月,屬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所休寧)。27年4月,屬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區。29年3月23日,直屬皖南行署,同年8月,改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4月30日,績溪縣解放。5月13日,成立徽州專區,屬皖南區。1952年4月13日,屬安徽省徽州專區。1956年1月12日撤徽州專區,隸屬蕪湖專區。1961年4月13日,復設徽州專區,績溪縣屬之。1971年3月,徽州專區改稱徽州地區,仍屬之。1988年1月1日,劃屬宣城地區。

責編:谷晴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